孫墨琳
[摘要]作為公共選擇理論的代表人物,布坎南提出的“政府失敗論”是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內容。當前,政府正處于職能轉型時期,政府從“劃槳者”向“掌舵者”職能的轉變對于政府的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控制政府規模,既是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主張,也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本文以布坎南提出的“政府失敗論”為理論基礎,對我國政府規模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政府失敗論 政府規模 政府支出 政府人員
對我國而言,在政府職能轉移時期,合理控制政府規模,保證政府行政的有效性十分關鍵。而在公共選擇理論中,布坎南在“政府失敗論”中提出了政府規模合理性的重要意義。因此,為了保證政府職能的順利有效轉移,明確具體內涵和意義對于政府總體服務水平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公共選擇理論和“政府失敗論”
公共選擇理論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二戰后“市場神話”被世界拋棄,凱恩斯主義盛行,政府干預經濟成為各國的主要思想。隨著政府干預的不斷加強,一系列不良后果也日益突顯。在此背景下,以布坎南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應運而生。1962年,布坎南和塔洛克發表《同意的計算》,為公共選擇理論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1969年,“公共選擇研究中心”創立,公共選擇理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從80年代開始,公共選擇理論迅速發展,被廣泛運用于分析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等實際問題中。
“政府失敗論”作為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論題,其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主張。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失敗”主要體現在:①政府行為的低效率;②政府部門的擴張;③尋租行為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二、我國的政府規模問題分析
一般而言,政府規模的衡量標準主要有兩個:政府人員數量和政府支出規模。以上述衡量標準為指標,在評價政府規模時,常用的指標有兩種:一是行政人員數量與總就業人口之比;二是財政收入和支出與GDP之比。
(一)行政人員數量與總就業人數之比
我國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即政府行政人員數量呈現以下特征:2000-2007年,我國政府行政人員數量呈下降趨勢,自2008年起出現上升趨勢。對于行政人員數量與總就業人口之比而言,大致經歷了先下降在上升的趨勢。
(二)財政收入和支出與GDP之比
在衡量政府支出規模時,主要的衡量指標是政府的財政支出與GDP的比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大致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這也意味著,按照此趨勢,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會不斷增加,我國政府的規模將不斷擴大。
綜合上述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政府規模大致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且按照趨勢推測,近幾年政府規模仍將有近一步擴大的趨勢。
三、我國政府規模原因分析
在對我國政府規模的趨勢進行分析之后,明確了我國政府規模的發展趨勢,政府規模經歷過下降后又再次上升,很大程度上由于沒有辦法有效的解決一下兩點問題。。
(一)“理性經濟人”作用的結果
與“政府失敗論”的假設前提一致,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主體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政府官員也不例外。這意味著,在決策制定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官員難免會因為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忽略政府發展的科學性以及政策制定的合理性,造成決策的低效率和資源的浪費。
對于政府規模而言,無論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支出上還是人員數量上,政府規模的擴大意味著政府職能范圍的擴大,同時也就意味著政府官員權利的擴張。
(二)官僚機構中缺乏競爭機制
布坎南在對“政府失靈,進行說明時指出,缺乏競爭機制致使各政府機構缺乏激勵機制。各部門間競爭程度較低,導致政府官員沒有努力工作的積極性,而將注意力投放在增加自身效益上,最終造成政府規模的擴張。
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我國政府中的競爭也十分有限,政治和經濟互動中,政府在發揮自身職能時,需要面臨的競爭因素十分有限。與布坎南的觀點相似,政府支出和人員數量呈擴張的趨勢,卻沒有推動政府職能的發展,反而造成了“政府機構人員冗雜”的后果。
四、“政府失敗論”基礎上我國政府規模問題的對策建議
為了合理縮減政府規模,防止在控制政府規模時出現反復,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預算合理化,約束官僚機構權力
“理性經濟人”的對于政府官員的影響無法消除,但可以通過政策對其進行約束,即通過完善預算制度,適度約束政府的權力。通過完善預算制度,將政府預算限制在合理范圍內,一定程度上約束了政府的權力,也防止了政府支出的無效率增長,限制了政府規模的擴張。
(二)引入競爭機制,重“質”而非“量”
在政府體制中引進競爭機制,無論在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上還是在政府人員的選擇上,都應重視其“質”的水平,即效率。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在其內部重新建立競爭結構,加強各部門的效率觀念。在政府人員方面,從最高層到基層,均引入激勵機制,發揮政府機關丁作人員的積極性。除此之外,競爭機制的引入還可以更好的監督政府決策的正確定和合理性,最終提高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