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晶晶
一、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2015年6月28日—29日,全國中小學拓展性課程建設的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其中會議討論的一項內(nèi)容是拓展性課程的價值及其與基礎課程的關系。會議指出,在學校教育中,基礎性課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對的在基礎性課程的影響下,學生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極大的約束,例如上課發(fā)言,課間休息的方式等,都取決于老師的個人決定,因此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顯得異常緊迫。
二、拓展性課程之“紙文化”
北京市朝陽區(qū)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指出做拓展性課程的理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生活。自主是指為了讓孩子能夠在一種思想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中可以為自己做主,而不是和其他同學一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到整齊劃一;選擇是指當一所學校出現(xiàn)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項目不能過多過雜,否則可以供學生選擇的機會有多大,值得學生選擇的項目有多少?生活是指為了使學生明白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源于生活,在拓展性課程中做到知識生活化。郭華教授認為“越是基礎性課程,越是具有拓展性”。因此在學校大力開發(fā)拓展性課程的趨勢下,結(jié)合劉飛校長和郭華教授有關建設拓展性課程的建設的理念及所教班級的學情,我開設了“紙文化”這一拓展性課程。
1.“紙文化”課程簡介
我所教的年級是一年級,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紙是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相對于其他事物來說是較為熟悉的,因此對于紙的用途和使用是不用再另外進行教學,但是他們對于紙的歷史和紙的藝術(shù)魅力還是比較陌生,因此我設計了“紙文化”這一拓展性課程。在這一課程中,我將通過多媒體、頭腦風暴、小組合作來實踐操作等形式,讓學生了解紙的歷史、價值及魅力。其中“紙文化”課的教學內(nèi)容包括(1)了解紙的起源及制作;(2)學習折紙的折法及實踐折紙;(3)了解剪紙的歷史;(4)欣賞剪紙作品;(5)實踐剪紙作品;(6)廢紙的創(chuàng)意制作。
“紙文化”課詣在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再通過重新建構(gòu)起來的知識來運用于生活,使知識生活化。課程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合作性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2.課程開設情況
“紙文化”開設后的第一課時,我上的是《了解紙的起源與發(fā)展》。由于課程的內(nèi)容涉及到一些歷史,有一定的枯燥性,光口頭講述,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根本沒有可吸收性,尤其是一節(jié)課有40分鐘,對他們來說沒有一定趣味性的知識會起到催眠的作用,容易出現(xiàn)教師自己在講臺上慷慨激昂,忘乎所以,學生在課桌上呼呼大睡的現(xiàn)象。因此我采用了繪本的形式,通過多媒體進行演示,同時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講解繪本,并在本節(jié)課收筆前介紹宣紙時,通過實驗(將宣紙鋪在展示臺上,滴一滴墨水在宣紙中,宣紙會迅速暈染開來)直觀表現(xiàn)出宣紙的特點。不用文字,直接用行動告訴學生宣紙的概念,這種環(huán)節(jié)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相當有價值和印象的。堂課下來,學生們很興奮,一會兒大呼“哇”,一會兒笑得合不攏嘴。整堂課下來學生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想這節(jié)課學生們所收獲到的東西,是基礎課上很難出現(xiàn)的,但恰恰在基礎課中不是這些容易出現(xiàn)的興奮點,能讓有些學生明白原來“所學可以所用”。
在“紙文化”課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節(jié)課是《制作葡萄》,這課屬于廢紙的創(chuàng)意制作這一單元。在課堂中,我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需要和小伙伴們一起完成制作,于是把全班36個學生進行分組,4人一組。組內(nèi)成員由學生自己決定,選好后帶上自己的凳子,做到小伙伴身邊。組合好后我開始按組分發(fā)材料紙、固體膠、剪刀等一些基本工具,并在展示臺上演示如何將這一堆看似無用的廢紙進行折疊、著色、黏貼。我一邊演示一邊觀察學生們的反應,很遺憾,每一組都有學生沒有在聽我說,自顧自開始和組員講話、摸材料,看起來蠢蠢欲動。本來還想叮囑幾句需要注意的地方的我,索性加快步驟,盡可能的多出時間給學生們進行實踐。
令人驚訝的是這節(jié)課我的課題是《制作葡萄》,我在演示的時候也是按如果做出葡萄的步驟進行,講話的內(nèi)容也是制作過程的注意事項,其他的沒有多說。但是在我在小組中看到的情況是,雖然整個班級沒有平時上基礎課時候的安靜,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嘈雜,但是他們制作時非常分工明確,一位成員裁紙、一位著色、一位卷紙、到最后一起把一顆一顆的葡萄粘到畫出葡萄形狀的紙上。組員們各自完成自己的事情,當然如果有需要,只要說一聲,組內(nèi)其他成員都會停下手里的工作,教他該怎么去做。整個團隊看起來是井然有序,而且非常有合作意識。到快下課時,全班9個全隊全部完成葡萄的制作,共耗時25分鐘左右的時間,并且制作的成品都非常精美。這樣的成績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非常不錯的。
三、課程反思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田冀生表示拓展性課程必須是要做好它的頂層設計,并且在授課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很多拓展課程是只做加法,不做減法,這是不對的,只有將課程進行整合后,才能使拓展性課程發(fā)揮到積極作用。北師大教授郭華也指出拓展性課程要處理好滿和留白的關系,課程不需要滿堂灌,課堂中要適當放棄知無不言的方式,嘗試點到為止的授課方式,給學生一些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我的“紙文化”這一拓展性課程中,我將注意點全部放在學生的思想自由、趣味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實踐課程中養(yǎng)成合作意識,忽視了學生的德育。雖然整個學期下來,學生們的拓展課成績不錯,但是由于在平時基礎課程中,并沒有意識到將拓展課中學到的知識進行再利用,導致拓展課的內(nèi)容還是相對流于表面,在生活中的運用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在接下去的拓展課中,我會更注意將注意點進行適當轉(zhuǎn)移。基礎課程具有共同性、基礎性、起始性等特點,而拓展性課程是集中了所有課程的共同特點,因此在接下去的拓展課中我會更注重課程特點,并在授課過程中將之體現(xià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