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穎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和網絡媒體的發展,公民共享新聞以其獨特的優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為現代傳媒做出貢獻的同時,它本身也存在著缺陷,尤其是在新媒體下,難以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難以滿足新聞的客觀公正性、難以實現新聞報道的深刻性這三點成為了制約公民共享新聞發展的因素,本文立足對公民共享新聞這些缺陷的分析,希望對于它以后更好的發展能夠起到積極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下;公民共享新聞;缺陷
“公民共享新聞(citizen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也簡稱為公民新聞,就是指來自公民的非專業新聞報道。他們或者是現場的目擊證人,通過現代科技,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直接傳送給大眾媒體;或者自己創辦小眾媒體(網站、報紙、廣播、電視臺),實現在一定范圍內的新聞生產與傳播”。①在新媒體條件下,公民共享新聞涵蓋了博客、播客、公民網站、微信等多種網絡形式。
隨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上網、手機拍照、攝像已經成了百姓的尋常事,公民共享新聞從一開始就以嶄新的魅力和強大的即時性令世人矚目。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公民共享新聞在顯示其強大的傳播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暴露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一、難以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雖然專業記者的假新聞報道已經成為當今傳媒業的一大問題,但公民共享新聞的真實性更容易受到質疑。
(一)從新聞來源上看,新聞專業從業人員作為大眾傳媒中的一分子,是社會輿論機關和社會文化的代表者,社會賦予了他采訪權、編輯權、輿論監督權等,他在行使這些權利的同時還承擔著社會賦予的責任,它必須為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而努力。而公民共享新聞的來源是“公民記者”,一方面他們沒有形成一個具有公信力的組織,他們在向大眾傳媒或者自己創辦的小眾傳媒發布新聞時是以分散的個人形式出現,而且是不署名的,因此他們的新聞責任感就會大大弱化甚至缺失。另一方面,他們不需要對虛假新聞承擔任何責任,這在無形中就降低了對新聞真實性的標準,放松了這方面的警惕,新聞傳播的權威性大大降低。
(二)從新聞失實的原因來看,可分為客觀因素造成的失實和主觀因素造成的失實。
首先從客觀原因的造成失實來講,專業記者受過專業訓練,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有較強的新聞敏感,他們能更有效的識別虛假新聞,知道怎樣規避新聞報道的失實;而公民記者在這方面的知識是欠缺的,他們很容易上到受騙。有時即使他們是事件的親歷者或知情者,但是由于他們缺乏調查考證,也會造成人們對公民共享新聞真實性的質疑。
其次,從主觀原因來講,由于公民記者的責任感的不足和對新聞事業的性質的認識的缺乏,他們很容易受個人私欲、或集團利益的驅使,去制造新聞或者發布假新聞。
二、難以滿足新聞客觀公正性
普通公民參與新聞的生產,可能使新聞喪失客觀性,犧牲可信度。
首先,非專業記者畢竟沒有受過專業的系統的訓練,對于新聞價值的判斷及把握肯定達不到要求甚至相差太遠;而且公民報道新聞,不是像新聞記者、專業編輯一樣,把新聞傳播作為自己的職業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而在大多情況下,他們往往以個人為核心,表現為一種情緒化的肯定或否定。對于新聞的報道,他們往往會摻雜著自己的思想感情,敘述還會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色彩,對事件的看法帶有偏激或盲目,這其中不免會影響到新聞的客觀性。
其次、公民共享新聞并不是置身于世外的純粹的新聞,新媒體下它的報道者大多是普通公民,他們置身于社會的大環境中,肯定會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更因為他們的無組織性和個體性,外界條件的高度介入,更容易使公民共享新聞的客觀公正性受到很大的威脅。
三、難以實現新聞報道的深刻性
雖然公民共享新聞在報道重大突發性新聞的及時性方面占據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但是它只能僅僅局限于對于新聞事件的表面信息的報道,很難做到對新聞價值的全面把握和對新聞事件的深度分析,在對于深度新聞的報道上就表現了其先天不足。
(一)從廣度上,無法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報道。
對新聞事件的全面把握,需要傳媒組織進行系統的策劃,調動多方面的力量,深入調查取證,這并非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完成。雖然公民記者扎根于現實,有機會成為某些新聞現場的目擊者,但是他們是分散的個體,且沒有受到過專業教育,他們不會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全面的跟蹤式的報道;雖然他們對事件有不同的經歷、觀點,但是難免會造成某一信息的缺失或者重復報道,因此公民共享新聞是隨機的、分散的、片段的、不系統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民共享新聞無法實現對新聞事件的全方位的高效的傳播。
(二)從深度上,無法對新聞事件進行準確權威的解讀。
首先,難以實現新聞報道的正確引導。由于公民共享新聞是從公民個人的角度出發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其中必然夾雜著每個個體的不同理解與不同感受,由于這些公民記者只是分散的個體,無法對新聞信息進行有益的整合,“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每一次政策的改變,而不是以媒體希望的方式”②,容易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
其次,無法實現新聞的權威解讀。由于公民共享新聞是公民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對新聞事件進行的報道,雖然他們對新聞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但很少會從大局的角度出發對此進行分析、預測,即使對新聞事件進行了分析,如果他們不是權威人士,或借助了權威的媒體,他們的聲音也是微乎其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民共享新聞不會也沒有條件和意識深入的解讀所發生的事件。
此外,對于公民共享新聞來說,它還存在著其他方面的缺陷。
有時候公民記者的過分熱心可能會制造麻煩,比如在對于警訊方面的報道時,專業電視記者在拍攝時會避免距離受害者過近或干擾警方,他們會從遠處拍攝或靜音拍攝,而公民共享新聞的采集者不了解這些知識,很可能會造成一定麻煩。
公民共享新聞還處于起步和萌芽階段,無論從什么方面來講都還存在著很多缺陷,尤其是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它對于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新聞客觀性存在著巨大的挑戰,在新聞報道的深刻性方面存在著的巨大缺陷。對于公民共享新聞缺陷的探討,是為了能夠促它的更好的發展,相信隨著現代科技和大眾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相關法律、政策的制定和支撐,隨著各方條件的不斷完善和步入正軌,公民共享新聞必將不斷克服自身缺陷,在信息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韓鴻《論新媒體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聞學》 《新聞與傳播》2007年1月號
②王學峰《變化與挑戰——新聞博客化下的政策解讀報道》 《新聞記者》2006年1月
參考文獻:
[1]徐曉波 《論博客作為新聞傳媒的根本缺失》 《新聞與傳播》 2007年2月號
[2] 杜駿飛 《網絡新聞學》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3] 范東升 《公民新聞的興起和啟示》 《國際新聞界》 2006年1月
[4] 王冰 《自媒體的“歧路花園”——博客現象的深層解讀》 《學術論壇》2005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