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艷
地理是高中教學體系中的重點科目之一,學生學好地理對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高中地理的知識結構包括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區域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其中所富含的內容十分廣泛且繁雜,為讓學生良好的掌握地理知識,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和效率,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如何科學合理的分配課堂45分鐘時間,是每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課題導入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伊始,需要引入本堂課的教學課題,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課題導入,進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求知欲望走進課堂[1]。高中學生的年齡大多數處于16-20歲之間,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知欲,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最初,教師可以根據本節課的主題,選擇一部電影、一首歌曲或者一則故事等引入課題。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主要內容是自然災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讓學生看到沙塵暴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進而讓學生自主產生疑問,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荒漠化,這時,教師便可以順勢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學生帶著好奇心走入教學課堂,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二、展開探究式學習方式
通過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順利引入了課題,此時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探究式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夠讓學會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學生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的分成若干小組,使每一組的實力均衡,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問題的難度需循序漸進,例如“荒漠化為什么會出現在西北地區?”、“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原因都哪些?”、“如何防治荒漠化?”等等,之后讓學生展開探究和討論。在小組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收集關于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資料,也可以通過翻閱教材了解其中的知識,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出自我價值,積極動腦思考問題,動手找尋問題的答案,并能夠與小組成員進行互動和交流,共同探討問題,學生在小組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很快便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了解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同時也懂得了如何能夠防治荒漠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收獲了相應的知識,而且還提高了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對提高地理教學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
高中地理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并且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卻存在很多抽象的知識,例如說氣壓帶和風帶、地球的運動、大氣運動等等,在講解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如果單純的利用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很難學會知識,每當遇到此類教學內容時,部分學生便會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改善這一難題[3]。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將地理教材中抽象的知識具象化,生動的展現給學生,使地理知識的難度大大降低,不但能夠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點,還能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同時也能夠看到晨昏線產生的過程,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學生很快能夠掌握地球的運動規律。
四、教師適當引導學生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實現了素質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知識,同時也懂得了與同學、教師合作共贏的道理,教師應有層次、有目的的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養成自我總結、自我反思的好習慣,通過教師將知識進行內化,讓學生感受到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學習了新知識,同時也鞏固了舊知識,有效的優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五、勤于練習
新課改的提出改變了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展開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實踐、創造、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培養,為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應抽出部分時間讓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促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加扎實的掌握地理知識。
結束語: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新課改深入到高中地理教學當中,為更加有效的開展地理教學,應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時間,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促進高中地理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潘夢.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快樂閱讀,2016(14).
[2]謝圣.新課改下高中地理課堂活力的探討[J].未來英才,2016(23).
[3]王曉東.新課改下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探討[J].成才之路,2015(26):45-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