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冀
針織服裝設計特性的強化與創新
齊 冀
從某種意義上講:特性即優勢,獨特的個性即不可替代性,是在優勝劣汰的激烈市場競爭中,服裝企業得以安身立命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針織特性的強化與創新,即是針織服裝設計的生命活力所在。
在梭織、針織、裘皮皮革和無紡織物服裝四大體系中,針織作為一門獨特的工藝技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也是針織原料生產及針織品銷售大國。然而在針織服裝產品的設計開發上卻勢單力薄,產業結構亦不合理。除了少數大型品牌企業,大部分針織企業仍以生產和加工為主,針織設計意識不強,產品缺乏設計感和藝術性,沒能很好地體現針織面料特性以及針織服裝的特殊風格。這便大大地制約了我國針織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與我國迅猛發展的針織產業很不諧調。
我認為:導致以上狀況的主要原因產生在設計環節,關鍵是對針織服裝的特性及發揮缺乏深入研究,所以本文擬專門針對此問題談些個人看法。
針織意識的自覺是針織服裝設計特性強化的前提,換言之,針織服裝設計一定要擺脫梭織服裝設計的慣性思維。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慣性思維”是以往的經驗所形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即“思維定勢”,在服裝設計的創造性活動中,往往會妨礙設計者運用新的方法或創造性思維。因此就我國目前針織服裝設計的狀況而言,以逆向思維打破梭織服裝設計的慣性思維已成當務之急。
如前所述,根據面料生產工藝的不同針織服裝和梭織服裝分屬兩大不同的體系,針織服裝無論面料特性還是設計思路都與梭織服裝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進行針織服裝設計既不可襲用梭織服裝設計的思維模式,也不可將針織服裝設計思維依附于梭織服裝設計而成為梭織服裝設計的附屬品。其前提是針織意識的自覺。所謂“針織意識的自覺”主要是指進行針織服裝設計時能夠下意識地擺脫梭織服裝設計的思維慣性,自覺地從針織服裝設計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構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雖然針、梭織服裝在潮流趨勢、色彩廓形以及搭配方式等許多方面是相通的,但是由于兩種紗線在織物中組成形式的本質性差異,使得二者在結構、性能上有很大的不同,正是這種不同決定了針、梭織服裝在設計規則、生產工藝、服用性能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對于針織服裝設計人員來講,針織意識的自覺與強化是針織服裝設計的前提,只有先意識到所設計的是針織而非梭織服裝,才能有意擺脫梭織服裝設計的思維定勢,從而利用和強化針織特性,設計出好的針織服裝作品。
梭織服裝設計思維慣性的形成歸結起來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與我國針織服裝設計教育落后有關。我國傳統服裝設計教育偏重于梭織面料服裝的研究,而針織服裝設計教育起步較晚。我是2003年考入北京服裝學院的中國第二屆針織服裝設計本科生,至今十四年過去,全國開設針織服裝設計專業的院校仍然少之又少,即便部分院校開設了針織基礎課程,但在整個課程體系中針織課也只占有極小的比例,且針織課程的教學大綱仍然是依托于梭織設計課程,使得學生無法從工藝的角度深入理解針織面料的特性。以上情況反映出我國針織服裝設計教育的薄弱。由此致使我國能夠從事針織設計專業的人才緊缺。目前國內服裝企業針織產品設計研發人員基于兩種情況:一種是曾經從事梭織設計而后轉型至針織設計的設計師;另外一種是由該品牌梭織部門設計人員兼任針織產品設計研發。這兩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設計師在針織產品研發時,頭腦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梭織設計思維,習慣性基于自身對梭織服裝設計的理解,從而套用梭織服裝設計的思維方式進行針織服裝設計,在創意構思、產品企劃、裁剪、成形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參考或按照梭織的模式,而不能夠從針織面料的特殊性能出發去思考、拓創,結果非但不能發揮針織面料的優良性能,更可能導致在款式相同的針、梭織服飾中,暴露出針織面料的缺陷。針織服裝設計需要既懂得針織工藝技術又具備藝術設計能力的專門人才,而專注于針織設計專業的人才之匱乏,必然使我國針織服裝設計意識相對薄弱以及針織產品特性的弱化。在梭織思維慣性驅使下的針織設計更像梭織設計的附屬品,梭織設計思維慣性不僅大大制約了設計師在進行針織服飾設計時的思維空間,產生不出優秀的針織設計作品,更不利于針織產業向高端發展。因此,加強針織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是強化針織服裝設計特性的前提,是改變針織服裝設計現狀落后的長遠發展之道。
具體而言,針織服裝設計特性的強化重點在于對針織面料特性的強化。在面料、色彩、和款式這服裝三大基本要素中,色彩圖案和款式造型都需由面料這個載體來呈現,因此面料在服裝設計中作用極其重要。針、梭織服裝二者的概念也是根據面料的織造方式與形態進行界定和劃分的:梭織面料由紗線以經緯向交織組成;針織面料由紗線相互彎曲串套而成。正是針織面料特殊的組織結構使其呈現出與梭織面料截然不同的一些特殊性質,因此針織面料的特性也是區別于梭織服裝最重要的個性。強化針織意識,首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針織面料的特性。針織面料具有柔軟性、多孔性及伸縮性等優勢特性,同時,也具有脫散性、卷邊性等劣勢特性,合理利用這些特性并發揮優勢轉化劣勢,一方面在生產上可以減少生產工序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更為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并使服裝呈現出針織物獨特的風格外觀。
(一)針織面料優勢特性的發揮
伸縮性是針織面料最顯著的優勢特征之一,伸縮性包含延伸性和彈性兩個方面。由于針織面料具備延伸性能,因此領口、袖口或門襟等部位可以很大程度的拉伸,不需要梭織服裝那樣的開口設計就可以輕松穿脫,不僅在設計上減少了繁冗的結構,使服裝造型更加簡潔完整,而且在生產上省略了由開口結構產生的生產工序,從而節約了生產成本。彈性是指面料在外力移除后恢復原本形態的特性。梭織服裝設計除了要依據人體實際的尺寸量體裁衣外,還要在人體實際尺寸基礎上增加一定的松量,從而滿足人體活動的需求,而在設計制作西裝等對于貼體要求更高的梭織款式時更需要利用省道結構以及歸、拔等工藝來滿足貼合人體的需要。而針織面料特有的彈性可以為針織服裝尺寸的設計提供新的可能,即在設計過程中不但可以不計算松量,甚至在一些追求緊身效果突出人體曲線的款式中,還可以在人體實際尺寸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地縮小服裝尺寸。這樣一來在設計上少了冗繁的結構,在生產上節約了工序。為了強化其彈性,在織造過程中還可以加入氨綸,以更大程度地加強針織面料的伸縮性。另外通過制造工藝或后整理工藝設計出褶裥肌理,更大程度地體現針織特有的伸縮及懸垂感等,都會使針織面料的優勢特性得以充分發揮。
多孔性、柔軟性等性能的發揮,也是強化針織面料優良特性的重要側面。由于針織面料是紗線以互相串套形式組成,所以在線圈與線圈之間就形成了無數的孔,這種多孔性結構使針織面料呈現出多孔柔軟的風格外觀及保溫、透氣的服用性能。因此進行針織服裝設計時,尤其對于貼身舒適度要求極高的內衣類服裝,如何充分發揮這一特性至關重要。日本著名家居品牌無印良品率先打破床上用品均采用梭織織物的傳統,創新性地將多孔柔軟的針織面料應用于床上用品設計,推出棉天竺系列針織床上用品,為針織面料提供了開闊的設計思路。對我們不無啟示作用。
(二)針織面料劣勢特性的轉化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針織面料在優勢顯著的同時也存有脫散性、卷邊性等一定的缺陷。但如果將針織面料的劣勢巧妙地加以轉化,不僅可以而且更能為設計增添特有的魅力。如脫散性雖是導致針織面料牢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但是如果通過鞏固強化脫散邊緣,將脫散限制在可控范圍內,反而能形成“梯子”般的肌理效果,實現局部的脫散與整體的完美結合,產生出獨特的針織創意,呈現出別致的殘缺美感。
而易于造成面料不平整的卷邊性,雖是針織面料的又一劣勢,然而如能靈活運用卷邊性,非但不會影響服裝的整體效果,反而可以為服裝增添活潑俏皮的裝飾趣味。例如利用卷邊來裝飾強化邊口、接縫位置,保留針織服裝的領口、袖口、下擺等邊口位置的卷邊,使其形成別致的針織獨有的風格化裝飾。另外利用針織服裝衣片之間包卷的邊緣來裝飾強化衣片間的縫跡等等,都是利用卷邊性進行設計的典型例證。蘇格蘭針織品牌普林格(Pringel of Scotland)還在其2012年秋冬系列中將卷邊作為整身裝飾設計用于針織毛衫及連衣裙上,為服裝增添了奇特的裝飾效果,是將傳統針織劣勢轉化與國際最前沿的高級時裝相結合的成功典范。
總之,包含優勢和劣勢在內的針織面料的種種特性,是針織服裝設計中最重要的設計要素,如果不了解針織面料的這些特性并對它進行合理的利用與發揮,就不可能設計出優秀的針織服裝作品。盡可能地強化針織面料的優勢特性并將其劣勢特性轉化為創新設計語言,定會為針織服裝設計打開更廣闊的創意空間。
對于針織服裝設計而言,創意的起點不像梭織服裝設計那樣是面料的選擇,而是再向前推進一步,即紗線的選擇。因此我們探討針織材料特性主要應探討針織紗線的特性。目前市場上針織紗線種類繁多。從纖維類別上劃分,可分為羊絨、羊毛、絲、棉等傳統的天然纖維紗線,晴綸、氨綸等化學纖維以及日新月異的新型纖維;從紗線的風格外觀上劃分,可分為傳統的普通紗線以及如竹節紗、大肚紗等擁有特殊外觀的花式紗線。
發揮針織服裝紗線特性首先應通過纖維的出新強化紗線的新優勢。隨著科技的進步,針織纖維的使用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天然纖維,人造纖維混紡的新型纖維已被廣泛運用于針織紗線的生產,經過改良的天然纖維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纖維服用性能上的缺陷。如兼具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多種優良性能的萊賽爾纖維,不僅具有傳統粘膠纖維所不具備的環保優點,還有天然纖維棉花所具有的舒適性、手感好、易染色等優點。除此之外,新型的纖維也被不斷地開發利用:比如從玉米中提取的纖維具有棉制品的柔軟又有絲織品的天然光澤和懸垂感;從奶制品中提取的牛奶纖維,質地輕盈、富含保濕因子,制成針織內衣更受消費者追捧。新型纖維的不斷出新會大大優化針織面料的性能,為針織服飾設計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再就是要注重紗線外觀上的創新,通過染色等加工方式,使針織紗線呈現出別致的外觀風貌,如傳統的馬海毛以及近年層出不窮的段染線、圈圈線、竹節紗、大肚紗等花式紗線都是對紗線的創新。還可以在使用方法上別出心裁,這便要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在紗線的開發使用上獨辟新徑。就像被稱為“針織女王”的瑞典設計師桑德拉·巴克倫德(Sandra Backlund)為尋找一種金屬紗線花了四年時間,而金屬紗線的大膽利用,為其針織產品增光添彩。
織造工藝的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針織服裝作品的獨特性。因此強化其工藝特性是使針織服裝設計特色得以強化、走向自主的重要手段。如前文所說,針織服裝的設計生產是經過選定紗線、款式造型構思,利用手編或上機編織的方式織造紗線,并最終完成衣片編織、縫合和整理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織造工藝是重要因素,因為豐富靈活的針織織造工藝技法決定了針織物組織肌理的變化與服飾形態特征的形成。
發揮針織的工藝特性大致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是織造工藝上的創新,是在織造過程中融入創新思維,打破慣用的織造方式,或在手動橫機上通過調節機器機件的工作狀態等,實現對面料結構松緊等方面的控制和把握,或是在用電腦橫機進行織物織造過程中,通過選針系統設計局部線圈的大小等方法,均可形成局部脫散、凹凸或百褶等針織面料上特殊的外觀。第二是在傳統針織物組織結構的基礎上進行花型創新,也是開發針織服裝面料的一種途徑。在原組織、變化組織和花色組織三類針織物的組織中,作為較常見的緯平針組織、羅紋組織的原組織,雖然是簡單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但也可以生發出無限的創意,桑德拉·巴克倫德(Sandra Backlund)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充分利用原組織結構織物,強化織物組織質感,用羊毛線堆疊出或宮廷服裝的褶皺效果、或建筑雕塑的輪廓形式,從而顛覆傳統針織設計,制作出一系列全手工編織的服裝作品,獲得2007年度法國耶爾國際時裝節(Hyères)設計師最高獎。變化組織在原組織基礎上改變組織結構和性能,例如擰花、方格等肌理形態都是最為常見的在原組織上進行變化創新的例子;還可通過變換調整織物的編織規律形成花式效果,具體的創新形式多表現為色彩的變幻或色彩變幻與組織變幻相結合等等。
針織成形服裝相對于梭織服裝最大的特性在于服裝的衣片是通過加減針的技法來織造,其針法的多變可編織出各式各樣、美輪美奐的針織服飾品,因此針法等工藝特性的強化與不斷創新,不僅是編織工匠的課題,也是針織服裝設計師需著力研究的永久性課題。
1.郭鳳芝.針織服裝設計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2.王勇.針織服裝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9.
3.趙展誼、趙宏.針織工藝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8.
4.沈雷、張小剛、張春明等.針織服裝品牌企劃手冊[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9.
*本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學科共建項目《我國針織服裝的時尚性與品牌優化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批準號:GD15XYS23。
齊冀: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