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魏允平
代表臺灣出席會議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12日結束了在越南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行程,他的這趟看似“風光忙碌”的“外交秀”,并未在臺灣贏得掌聲。面對日新月異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多的島內輿論意識到,不論是政治層面,還是經濟層面,臺灣都面臨在國際社會上被邊緣化的窘境,而這些并非宋楚瑜“握手寒暄式外交”所能解決的。
“難為宋楚瑜了”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宋楚瑜12日結束APEC之旅,返回臺灣。臺灣《聯合報》12日稱,宋楚瑜此次和美國總統特朗普握手寒暄過,而在10日晚間非正式對話結束后,他曾和習近平主席握手寒暄。宋楚瑜還與俄羅斯、新加坡、泰國的領導人進行過簡單互動,但都沒有進一步深談。不過在返臺前的最后一天,宋楚瑜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進行了約30分鐘的會談。對于宋楚瑜的APEC之旅,島內有人不以為然。“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11日在臉書上發文稱,大家原本預期宋楚瑜會與習近平有“營造兩岸破冰氛圍”的互動,但媒體公開報道中,兩人互動僅有握手寒暄程度,與特朗普的互動也狀況雷同,顯示“宋楚瑜的邊際效益遞減”。
“難為宋楚瑜了”,“中時電子報”11日發表評論稱,宋楚瑜作為領袖代表參與APEC各項活動可謂“兢兢業業、不辱使命”,他積極爭取與各領導人的見面機會,向與會的東盟國家領導人表達臺灣希望與其深化合作的意愿。不過,縱使宋楚瑜使出渾身解數恐怕也不會實質改變臺灣的困境,“新南向”政策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不會因此而減少半分,其原因無他,還是根源于兩岸關系的僵局。大陸在亞太區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在兩岸關系不睦的情況下,區域內各國尤其是東盟國家都不會冒著得罪大陸的風險與臺灣加強互動,更何況臺灣提出的方案,相較大陸“一帶一路”的長遠收益,可謂杯水車薪,孰輕孰重各經濟體領導人自然分得清楚。
“中時電子報”的評論文章稱,縱使宋楚瑜“外交”手腕再高明,恐怕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解鈴還需系鈴人,解決問題的鑰匙還是在蔡英文手上,她只有做出實質的政策調整,兩岸關系才會有真正意義的改善,否則,其他國家也只能在兩岸“二選一”的零和游戲中選邊,而宋楚瑜的APEC之路也注定只是一個過場。
“中美一家親,臺灣邊緣化?”
不少島內媒體注意到,此次“習特會”后的國際記者會上,中美雙方對臺灣問題只字未提。但稍后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雙方在閉門會議中談到臺灣問題。這引發了臺灣媒體的各種解讀。
“特朗普收保護傘,臺灣被中美邊緣化”。臺灣《旺報》12日評論稱,“習特會”在記者會未主動提及臺灣,特朗普未將臺灣置于談判桌,但不代表臺灣未來前途光明,相反折射出臺灣的現狀是已被中美大國邊緣化,大陸未來在國際上單方決定臺灣事務的可能將愈來愈大。文章認為,中美實力此消彼長,弱化了過去中國大陸、美國、臺灣的傳統三角關系,僅剩兩大一小的不對等格局,臺灣離開美國的保護傘恐將成事實,如此嚴峻情勢,臺灣方面已無理由為“特朗普未提臺灣”來自我安慰。
臺灣《工商時報》評論稱,臺灣問題在這次“習特會”上被晾在一邊,往好處想,顯示臺海局勢相對穩定,不足以上談判桌討論。但從另一角度看,長期以來被視為區域重要議題的三角關系,如今已明顯向中美兩方傾斜,臺灣則趨向邊緣化,難以在大國博弈間使上力,這對臺灣是個警訊,值得當政者警惕。《聯合報》12日評論稱,美國挺臺立場恐將不如前幾任總統,這是臺灣需要擔心的事。所謂“邊緣化”,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因利益不同而遭盟友疏離,一種則是自我漂流的疏離。兩相比較,后者更值得憂心,臺當局必須做出修正。
入“新TPP”,還要看大陸臉色?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11個成員國在APEC會議期間達成共識,決定在美國缺席下,推出新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對此,臺“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臺灣將爭取第二輪加入。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表示,少了美國的TPP,等于從“飛機頭等艙掉到經濟艙”,規模、整合力道大大衰退,但為了不被邊緣化,臺灣勢必還是要想法加入。劉孟俊分析稱,新的TPP少了美國后,主要由日本帶頭,而日本對臺灣算是友善,雙方也簽署不少貿易協議,但日本是否能說服其他會員,讓臺灣順利加入CPTPP,令人存疑。
《旺報》12日發表評論稱,中國大陸和美國都是臺灣主要外貿市場,如今即便TPP以CPTPP重啟爐灶,但少了美國,效益有限。目前看來,臺灣唯一可以期待的是大陸。在大陸力推“一帶一路”,以兩岸產業聯結之深,臺灣自然是可以搭著巨人肩膀闖天下,但因為兩岸政治僵局,致兩岸服貿、貨貿談判停擺。因此要徹底擺脫經濟邊緣化窘態,重啟服貿、貨貿談判,恐怕才是臺灣面對亞洲新局勢下最好的快捷方式。▲
環球時報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