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嘉
不管是在大城市還是小縣城,“老人家長”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小區花園里,他們推著嬰兒車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交流帶孩子的心得;幼兒園、中小學門口,他們簇擁在接孩子的人群中,呼喚孫兒的名字。這種祖輩與孫輩一起生活,并承擔撫養教育孫輩主要責任甚至全部責任的家庭教育模式正是“隔代撫養”。
然而,大部分父母雖“離不開”也“看不慣”這種家庭教育模式。歸納起來,“隔代撫養”被認為有“四宗罪”:其一,孩子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語言和行為,模仿后就會在心理上成人化、老年化;其二,一些老年人不愛運動,令一起生活的孩子喪失活力,形成孤僻性格,日后易發生社交恐懼;其三,某些老年人思想固執、偏激、怪異,可能導致孩子人格發生偏離;其四,一部分老年人遷就、溺愛、包辦一切,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差。
而國內學者也多認為“隔代撫養”對孩子有不良影響。如學者李亞妮調查上海的144名大學生,發現從嬰幼兒時期就由祖父母撫養者和父母沒有形成強烈的親子依戀,雙方信任不足,親子沖突時有發生。而在鉆研青少年網絡成癮綜合征時,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專家劉東剛副教授更指出,這類網絡成癮癥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多發態勢。
不可否認,祖輩家長在接受現代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育手段、控制親情對教育行為的影響以及動作靈活、言語流暢和思維敏捷等方面不如年輕父母。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教養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13672戶中小學和幼兒家庭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隔代撫養雖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祖輩教養家庭的孩子學習勤奮,不怕困難且競爭性強,他們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和發展總體平均分均要高于以父母為主要教養人家庭的孩子。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殷飛則認為,老人帶孩子在某種程度上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能夠妥善處理各類問題;祖輩家長不像父母對孩子那樣“急功近利”,有利于為孩子提供愉快、寬松的成長環境。
事實上,國外不少研究發現,“隔代撫養”有諸多好處。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倫敦教育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對1500多名孩子調查后發現,祖父母更善于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探討未來、如何在危機中保持良好心態。研究還發現,身體健康、家庭條件較好的祖父母所起的作用更大。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看,與母親親自看護以及交給托兒所相比,孩子受傷的危險能減少一半。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長輩帶孩子,能夠讓老人、孩子都更加健康。
不管是年輕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都是基于一種共同點來教育孩子的:希望孩子能更好。但由于年齡差距大,老人與子女的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在教育孩子的態度、要求和方法上經常出現不一致的情形。比如,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想對孩子嚴格管教,而老人多以說服、安撫為主。
這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并沒有問題,就算父母二人,也經常有尺度不一的情況。家長需要尊重對方的施教權利,尋求一種互補的合作關系。就像媽媽在管束孩子時,雖然爸爸可能覺得媽媽管得嚴了,但仍舊支持媽媽。而反過來當爸爸管束時,雖然媽媽又會覺得爸爸管得太寬了,但仍舊支持爸爸。
然而,在很多父母眼里,老人在家中的定位基本上是這樣的:生活上的保姆和教育上的絆腳石。有一項網絡調查顯示,60%左右的父母經常因孩子教育問題與祖輩產生摩擦。若形成摩擦,不僅使教育力量抵消,家長的威信受到損害,而且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兩面性,利用家長之間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此外,還會給孩子帶來的不合理欲望、壞習慣及錯誤造成防空洞,掩蓋了那些需要糾正的東西。
“隔代撫養”現象在中國如此普遍,既有中國家庭傳統教育模式的歷史原因,中國素有“幾代同堂、其樂融融”的傳統家庭文化,更是迫于現實的無奈之舉。
年輕的父母由于就業、求學等種種原因無暇照顧、教育幼兒,而社會對這方面的補償作用未真正加強。中國0~3歲幼兒的撫育機構還未健全,且收費頗高。幼兒園、小學大多在下午三四點鐘就放學,而父母一般則要到六七點鐘下班,更不用說超時加班或者節假日加班的情況。于是祖父母就承擔起輔助雙親甚至是替代雙親教育孩子的責任。
更不用說農村的勞動力為尋求生活出路進城打拼,多不具備帶孩子進城的基本生活條件,只得把子女留給老一輩撫養教育。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隔代撫養有擴大的傾向。
1999年中國剛剛進入老年社會時,老少共融的問題曾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當時有學者提出,每一個父母,每一個隔代家長,都希望能夠掌握讓自己的晚輩健康成長的知識。但直到現在,社會還沒有研究出系統的、操作性強的隔代教育辦法。相比之下,批判隔代教育的聲音卻一刻也沒有消停。
事實上,怎樣與孩子相處已成為國外公民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如日本的這種教育在社區教育中完成,他們有很多老年大學、老年課堂或社區學院。美國社會提供的支援類型更多,一是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通過各種途徑向政策制定者發出呼吁,為隔代撫養中的祖孫爭取到政策性的福利和支援;二是上述人群及慈善機構以實際行動從多方面幫助處于隔代撫養中的人們,如為祖輩組織支持團體,讓他們有機會相互交流,共享某些應對困境的資源和方法,免費為祖孫提供心理咨詢、教養技術訓練、交往技能訓練等,甚至提供探視親人的交通工具等。
正如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所說:“現在還不到討論要不要隔代教育的時候,而是要想辦法搞好隔代教育。”(摘自“騰訊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