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
在東京,被問了很多次“覺得東京變了嗎”。因為他們都說中國變了,上海變了,而且都是作為一種贊美,我想如果我說東京沒變,人家會不會覺得失望?所以我都是含糊地說:“是啊,還是有變化啊。”其實,我覺得東京變化不大,而且我很高興東京沒什么變化,我巴不得它根本沒變化呢。原本那么繁華的街區,那么合理的布局,那么發達的交通,那么完善的功能,為什么要變?除了帶來陌生感,還能帶來什么?
相對不變,是一種成熟。相對不變,是一種美。相對不變,是一種氣度。
日本,哪怕是一家小小的拉面館,只要不關門,哪怕是從爺爺做到孫子,一切都不會變。你多年前去過,現在再去,拉面還是那個味道,還是那個分量,還是那種海碗,連叉燒原來四片現在也不會變成三片,厚度也幾乎不差分毫……雖然他們會“發明”一點新食譜,但是老的一切都會原樣保留,隨時等候著老客人的到來。
去找曾經住過的位于荒川區熊野前商店街的留學生宿舍,費了一番周折找到后,發現整條街的所有商店幾乎都在,而且都在原來的位置。在宿舍底樓的入口,我看到過去那幾排信箱都在,我原來住的205室寫著一個中國人的名字,姓曾。我敢肯定,這里依然還是留學生的宿舍,依然還是只住女生,而且還是由學校擔保,免掉禮金,只要付一個月的押金。他們就是這樣,只要是合理的,效果好的,就會一直實行下去,不會沒來由地折騰。
可是上海,上一次覺得好的地方,下一次帶朋友去,已經從咖啡館變成了餐廳。原來好好的川菜館,現在成了魚翅館。原來好好的法國餐廳,第一次去,驚艷。后來又和幾個重要的朋友去過,他們也都很滿意。可是再后來,發現菜單的價格往下調了一個檔次,什么牛排、羊排,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主菜都不見了,自助的部分當然沒有了鵝肝醬,幾乎一半是沙拉,一半是甜點了。我不知道下次要很有把握地帶朋友去哪里。第一個請我去那家法國餐廳的好友說:“上海現在哪里有一直好吃的餐館?”這句話是實話,但是聽著有點慘。何況那些以外地打工者為主的服務生,流動得比黃浦江水還快,你不要指望能和哪家的侍者混熟,找到老顧客的好感覺。我們現在都學會了在朝不保夕里抓緊分分秒秒。轉眼就拆了的電影院、劇院,搬來搬去的音樂廳、博物館,弄得人心里沒底。商店層出不窮,大樓到處平地而起,道路總是剛鋪平又挖開,新的法規不停地出臺,報紙、電視總是不停地改版。一切都是變動不居,非常符合辯證法,但是不符合人性。
變了幾次樣了,能不能不要再變了?或者不要動作幅度太大兜底翻地變樣?讓我們可以安心地找到自己的坐標,自己的角落,慢慢醞釀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和往事?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