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摘要】 目的 探討對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采用膝關節置換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100例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 通過隨機數字抽取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和運動指導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采用膝關節置換治療療效顯著, 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有效措施, 利于患者盡早康復, 臨床價值較高。
【關鍵詞】 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膝關節置換;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08
Evaluation on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knee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 LIU Qiang. Beijing City Daxing District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Beijing 10007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knee joint replace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severe 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rug treatment and exercise guidance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rtifici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he treatment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s 94.00% than 7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Knee arthroplasty provides remarkable efficac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improving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of the patient, and is favorable for their recovery as soon as possible. It contains higher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Severe 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 Knee arthroplasty; Clinical effect
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主要是指患者膝關節軟骨因為變性而引起的骨關節疾病[1], 表現為關節活動障礙和關節疼痛癥狀等, 嚴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質量[2]。近年來我國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數量不斷增加, 臨床上對有效治療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的方法加強了研究[3]。本次研究對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采用膝關節置換治療方式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 并選擇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資料, 詳細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抽取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50例。其中, 觀察組患者男30例, 女20例, 年齡42~75歲, 平均年齡(56.53±6.96)歲, 病程5個月~4年, 平均病程(2.31±
0.57)年;對照組患者男28例, 女22例, 年齡43~75歲, 平均年齡(56.72±6.53)歲, 病程5個月~4年, 平均病程(2.36±
0.5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較高的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和運動指導治療。給予患者雙醋瑞因膠囊[TRB Pharma S.A.(阿根廷), 國藥準字J20100150]口服治療, 1次/d , 40 mg/次, 并針對患者肌肉和關節恢復情況進行訓練指導[4]。
1. 2. 2 觀察組 給予患者實施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 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5], 選擇膝關節前正中位置進行切口, 至脛骨結節內下方, 將增生的交叉韌帶、骨贅、髕下脂肪墊等祛除, 并依據定位進行股骨和脛骨近端截骨[6], 通過鉆孔定位股骨前交叉韌帶前端, 置入假體與松解軟組織, 利用骨水泥固定, 最后進行關節腔沖洗, 縫合關節囊, 將引流管放置傷口下方。術后72 h內拔出引流管, 并使用抗生素1周[7]。endprint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依據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 (HSS)標準對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 [8], 共5個項目, 每個項目20分, 共100分, 依據分數評價治療效果, 其中顯效:≥90分;有效:75~90分;無效:≤75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作為常見的骨關節疾病, 是危害患者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9]。傳統對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和運動治療為主[10], 但療效有限, 難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11]。近年來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逐漸得到推廣[12], 其主要作用能夠防止軟骨的進一步磨損, 能夠有效起到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和改善膝關節畸形等作用, 促使患者膝關節功能盡快恢復, 保持膝關節的穩定性[13]。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主要是通過清除病變關節面和植入假體的方式進行治療[14], 但為了避免出現假體位置不良情況, 必須對假體定位后反復屈伸膝關節, 確保假體軸線為脛骨結節和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 且能夠明顯減少襯墊磨損情況的發生[15]。
本次研究對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采用膝關節置換治療方式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膝關節置換治療方式利于促使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改善, 提高活動范圍和改善關節功能, 保證膝關節穩定性, 減輕疼痛程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6]。為了確保手術的療效, 在術前醫生需要對患者膝關節功能做好評估, 做好模板測量, 在術中進行等量截骨, 并選擇合適的假體[17], 在手術后, 還需要及時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鍛煉[18], 通過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 促進肌肉力量的提高, 并提高膝關節穩定性, 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和軟骨營養, 加速關節組織損傷修復[19], 緩解慢性疼痛, 提高肌力應激能力, 預防骨關節功能障礙, 增加關節穩定性 [20]。
綜上所述, 對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患者采用膝關節置換治療具有明顯的效果, 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有效措施, 促使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于云祥, 龔泰芳, 王平年, 等. 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后膝前痛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5, 43(2):
64-67.
[2] 張保龍, 尤笑迎, 尹萬樂, 等.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探討. 中外醫療, 2015, 34(30):9-10.
[3] 陳世琳, 許建中. 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近期療效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6, 25(2):275-276.
[4] 李小鑫. 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研究. 現代預防醫學, 2015, 42(6):1144-1146.
[5] 古東海, 張妍, 李潔凌, 等.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抗骨質疏松治療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效果影響的臨床研究.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6, 44(11):1093-1095.
[6] 馬松鶴. 去神經化治療膝關節置換后膝關節頑固性疼痛.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6, 20(31):4589-4595.
[7] 李環如, 葛武, 吳勝祥, 等. 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的效果及優越性分析. 中國醫藥導刊, 2017, 19(1):19-20.
[8] 李永全, 葉松慶, 王陽, 等. 同期與分期雙側膝關節置換的臨床療效比較.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16, 22(2):181-183.
[9] 劉元昆, 尹宗生. 單側與同期雙側膝關節置換的安全性、經濟性及成效性對比.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6, 20(13):1829-1837.
[10] 趙宇馳, 王詩軍, 趙中原, 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中截骨技術對下肢動態力線影響的數學分析. 中華外科雜志, 2016, 54(4):241-246.
[11] 吳玖斌. 膝骨關節炎關節置換術后氣/血虛證的分布及其演變的初步觀察. 中國中醫科學院, 2016.
[12] 趙旻暐, 王寧, 曾琳, 等. 膝關節置換術后連續收肌管阻滯與股神經阻滯的療效比較.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7, 49(1):142-147.
[13] 趙毓軍, 王小鐵. 氨甲環酸控制膝關節置換術后失血的臨床研究. 實用骨科雜志, 2016, 22(5):417-420.
[14] 徐高偉, 董斌, 崔海勇, 等. 有限元分析全膝關節置換股骨假體置入定位參數及臨床優化驗證.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6, 20(17):24411-24418.
[15] 張寶, 許建中, 李廣恒, 等. 膝關節置換股骨髁前后徑與內外徑測量的臨床意義. 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 2016, 9(2):145-148.
[16] 李雪靖, 張雪松, 劉思思, 等. 腓骨近端截骨聯合關節鏡下清理治療內翻型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 2016, 2(4):222-227.
[17] 盧耀甲, 熊傳芝, 李小磊, 等. 減少人工膝關節置換失血:兩種方法的比較.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7, 21(7):1004-1008.
[18] 張杭州, 王巖峰, 梁慶威, 等. 膝關節置換術中內側副韌帶斷裂的治療及隨訪研究.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16, 45(8):684-687.
[19] 李樂翔, 薛峰, 盛曉文, 等. 膝關節置換時股骨髓內定位對假體排列的影響.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6, 20(4):481-485.
[20] 史斌, 安靜, 陳龍剛, 等.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影響因素的分析.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7, 21(7):993-997.
[收稿日期:2017-0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