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杰+陳創濤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每天要處理大量國事,經常日夜煩擾,精神疲憊,因此老是覺得胸中有團逆氣,而且驚恐憂慮,心慌心悸,失眠不已,太醫們竭盡腦汁,既是酸棗仁湯,又是安神定志丸。這樣極盡藥物之妙,居然治起病來毫無起色,太后干脆就不再吃藥,而且見到太醫就煩躁,干脆不見他們。可是失眠心悸的癥狀,不吃藥又不行,國事一天比一天多,一件比一件煩瑣,這樣很容易搞得腎精衰弱,容顏憔悴。
對于太后而言,容顏比什么都重要,但是人總會一點一點老去,這是自然規律。
太后旁邊的小太監便向太后說,聽聞天下財寶大都集中在富豪手中,長壽之秘,大都在高壽者身上,欲得延年長壽,何不向一些高壽者請教?
慈禧便想到北京城外香山有個法海寺,寺內方丈人稱老壽星,不單年近百歲,而且每天照樣坐禪練功,生活自理,甚至上山采藥,最不可思議的就是這老和尚雖然年近百歲,卻顏若童子。
慈禧馬上說,如果誰能夠把這養生美容的秘訣挖掘出來,她便重重有賞。而她自己又放不下太后的架子,于是便用轎子把老和尚請到宮里來,讓左右侍從善待老和尚。老和尚當然知道禮下于人,必有所求。
他從侍從口中得知太后心中的憂慮,老和尚隨即笑了笑,侍從們大吃一驚,連朝中御醫都沒有把握,戰戰兢兢,你一個鄉野老和尚居然談笑之間就有把握把太后的病治好?一位侍從便說,老方丈,太后都厭倦吃藥了,你可有法子讓太后不吃藥卻能病好?
這個難題夠大了,給你天底下的好藥讓你放手去治病,你可能都會覺得技窮,現在反而把你手綁起來,讓你去治這最疑難的病,你怎么能夠得心應手呢?
老和尚笑了笑,便說,先別論治病,讓太后嘗嘗老衲親手烙制的圓餅。
這侍從就疑惑了,我們宮中什么糕點沒有,天底下最好的餅到處都是,御廚們做出來的點心豈是你們民間粗俗之人所能比擬的。
老和尚看出侍從的不屑,便笑笑說,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餅乃老衲采集的茯苓所制,名曰茯苓夾餅,服用后,既能健脾安神,養顏美容,又可延年益壽,輕身耐老。
這樣一說,侍從才發現,餅中原來大有玄機,絕不是普通家常小餅。
這餅送到太后手中,一打開來,便有陣陣異香撲鼻,聞到這股香味,胃口馬上打開,一嘗非常松脆可口,吃后意猶未盡,吃完一小盒,想不到就沒有了。
太后便急著叫侍從向老和尚索要,老和尚笑笑說,此餅每天只炮制一點,要等到第二天才有。原來老和尚知道好吃不可多吃,餅到七分飽,意猶未盡,最能把脾胃養好,這樣太后每天最關心的就是餅到了沒有,連續吃了五天后,頓覺神清氣爽,心慌失眠的癥狀一掃而光。
既不用服用苦口的藥茶,又能夠品到鮮美可口的茯苓夾餅,而且還可以治好病,這樣的事天底下再難找了。太后連連贊嘆這老和尚養生有功,制作茯苓夾餅有一手,便重重賞賜了法海寺眾僧人。
隨后太后便召集御膳房跟太醫院,叫御廚和太醫聯手炮制茯苓夾餅,這樣在宮中就可以時常吃到這種健脾安神、延年益壽的小吃。
從此,太后身體越來越好,不單心悸失眠之病不再犯,而且胃口大開,精力充足,連皮膚都比以前光澤,煥然一新,自覺又年輕了。
茯苓夾餅從此就成為宮中每天必制的保健小吃。由于此餅藥食同源,美味與養生兼備,所以很快便傳到民間,廣受大眾歡迎,成為北京一道亮麗的特產。
這樣上至80歲老人,下至3歲頑童,但見脾虛氣弱、不思飲食、睡眠不安,只要有水濕為患的,用這茯苓夾餅作為保健小食,都能夠很好地緩解病癥。
為什么一味茯苓夾餅,居然可以解決連太醫都束手無策的難題?這就是老和尚的高明。
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茯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
茯苓最能夠治療用心、用神過度導致的憂勞郁結,既能安神定悸,又能緩解心胸中的壓力。
如何緩解呢?淡滲可利濕。很多達官貴人,出入必車馬,升降必電梯,很少走路,體力勞動也減少,整個身體的陽氣就沒那么足,陽氣一不足,濕氣就到處為患,所以周身容易困重疲累。
原來水濕便是心胸中壓力以及身體不適的一個重大原因。
水濕是怎么來的呢?這些達官貴人大都生活條件好,他們能吃到大量生冷瓜果,嘗起來可口,實則傷人脾腎陽氣,陽氣一傷,水濕更加運化不了。這些運化不了的水濕留在體內,就會給心臟造成巨大的壓力。
原來茯苓是通過開水濕下行的通路,使身體濕氣去、壓力輕的。所以別小看茯苓這味藥,雖然平淡無奇,你用好了,卻能擋“千軍萬馬”。世間沒有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
茯苓夾餅成分有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熔拌勻的蜜餞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味獨特。關于茯苓夾餅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并不好吃。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于薄”的主張,于是,后來的餅就越來越薄。 因為滋補性強加上慈禧愛吃,所以身價百倍。凡到北京的外地人,大都要到王府井買幾盒帶回去,以饋贈親友。
(摘自《健康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