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
共產黨打天下一個絕招就是善于化敵為我,說白了就是改造俘虜兵,這是陳毅發明的。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消滅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說是殲滅3.2萬人,實際上打死的不到一萬,俘虜74師8000多人,被分到華東野戰軍的各個縱隊里,陳毅說這些俘虜兵真頂用。
陳毅總結了一條經驗:我們華東野戰軍為什么迅速壯大?就是會用俘虜兵。俘虜兵是好東西,戰術素養非常好。解放軍過去繳獲國民黨的炮,當時主要是山炮,打仗時把山炮和步兵一塊兒推到陣前,推到離前沿還有二百米、一百米的地方,人從炮筒里往前看目標,叫“直瞄”。被俘虜的國民黨炮兵看著解放軍的炮兵笑,說你們這是拿大炮拼刺刀。他們把炮拉到3000米外,算好射程,沒有射不準的。這樣的經驗一推開,中央就下文件,以后各個部隊凡是抓到國民黨俘虜,除了重傷還有患傳染病的,其他的一個不許放,統統補充到解放軍的部隊里。
國民黨的俘虜兵憑什么就轉過頭為共產黨賣命?共產黨有本事。俘虜兵被俘虜之后先開會訴苦,進行階級教育,國民黨兵大多數也是窮人,于是老戰士先上來訴苦:地主怎么壓迫我,我們打天下為窮人翻身謀解放,啟發俘虜兵的階級覺悟。然后把俘虜兵下放到各個班,班里不能歧視虐待俘虜兵,俘虜兵被叫作“解放戰士”。行軍的時候班長替他們扛槍,宿營的時候班長給燒洗腳水,國民黨官大一級壓死人,但是共產黨的官不像官,班長、連長都來關懷戰士,從感情上來說俘虜兵也容易被改造過來。
在立功方面,俘虜兵和解放軍的老戰士一視同仁,這樣就大大激發了俘虜兵的積極性,打好了一樣立功。當時劉伯承培養的一個戰士叫王克勤,原來是國民黨的一個機槍手,俘虜過來以后補充到部隊里,很快立功升了班長,他特別會帶兵,他帶的兵不但會打仗,而且在作戰中傷亡很少,劉伯承看中了這個人,表彰為二野的戰斗英雄,后來王克勤在戰爭中犧牲了,劉伯承特別悲痛,王克勤就是國民黨俘虜兵里一個優秀的代表。
到了1948年初,共產黨改造俘虜兵到什么程度?華野當時總結了經驗,叫“即俘、即補、即戰”,也就是上午俘虜,中午補充到解放軍的部隊里,下午就參加作戰。74師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華東野戰軍殲滅,蔣介石非常傷心,保留74師的番號,在江南重新組建,最后組建成74軍, 1948年10月74軍拉上淮海戰場,到1949年1月陳官莊之戰74軍再次被共產黨消滅了。蔣介石辛辛苦苦訓了一年,好不容易上了戰場,幾天就報銷了。共產黨用這種方式不斷地補充自己的兵源,用一年多時間就跟國民黨的兵力達到了相當的程度。
化敵為我這個絕招,共產黨能做到什么程度?當年四野的后勤是最棒的,其實里面的技術人員基本上是日本人。抗戰結束時四野十萬大軍闖關東,沒有帶后方,沒有帶醫院,而且八路軍那時候也沒有醫療設備。四野政治部下了一個緊急指示,就地征招醫務人員組建軍醫院。偽滿時期東北醫院中主要的醫生、護士都是日本人。當時四野后勤部長指示干部去接收日本人的醫院,把日本醫生、護士征入解放軍,一共征了8000多名醫生、護士。共產黨的干部吃高粱米,給日本的醫生吃大米,共產黨的干部沒有津貼,但是日本的醫生護士按原來的待遇發工資,這樣把日本的醫生護士都爭取過來了,后來這些日本醫生護士跟著各個野戰軍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一直打到海南島。
除了醫生護士之外,還有軍工。當時解放軍最大的軍工基地在大連,吳運鐸寫的《把一切獻給黨》說,因為當時我們這些土八路沒有正規的金屬加工技術,做的炮彈撞針有毛刺不光滑,所以拉不著。最后還是得用日本人,當時把在大連的日本軍工技師集中起來,有的是制造火藥的專家,有的是做炮彈殼的專家,還有冶煉專家,把30多個日本專家集合起來構成了大連軍工廠的技術骨干。
這一段歷史原來都是保密的,日本人大批遣返是在1946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1953年又遣返一批日本人回國,其中大部分是我們共產黨用的日本人。回國的時候讓他們把軍裝都脫下來,把檔案都銷毀,每個人得的獎章全部都收回。到了90年代,這些日本老兵陸續地回老部隊探親,總政治部下命令,重新做模子,給他們這些四野的日本老戰士發東北解放紀念章、平津戰役紀念章、渡江戰役紀念章,還要加一枚1955年授銜的時候發給營以上干部的解放獎章。這些日本老戰士對于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期間化敵為我的能力、作用是應該刮目相看的。
(摘自“新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