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近年來,中國人出國旅游,喜歡從國外購買手表、化妝品、皮包、電飯鍋、奶粉甚至于馬桶蓋等等。唐代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思想開放、經濟繁榮的重要時期,那么,唐代中國從國外購買些什么呢?
奢侈品
與唐代同時的橫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當時中國稱之為大食國,唐朝初年,大食商人即開始由海、陸兩條線路來華經商,銷售價格昂貴的藥材、香料、珠寶,大食商人在當時名氣很大。
到中國販賣香料、珠寶的還有波斯商人,他們在唐人小說中頻頻出現。東南亞各國也都與唐朝有著不同程度的貿易往來,他們分別把香料、珠寶、犀牛、大象等運銷中國。可見,由國外“進口”的香料、珠寶深得唐朝權貴和有錢人的歡迎。
唐朝廷在廣州、揚州兩個商港城市設置了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唐玄宗開元時期的廣州市舶司,經常為皇族購買從東南亞等水途而來的外國珍奇商品。揚州市舶司購買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以及西域外商的商品,尤其是珠寶美玉。
唐代京城長安的東、西兩市非常繁榮,不僅店鋪鱗次櫛比、生意興隆、管理有序,而且從傳統特產、日常生活用品,到各種奇珍異寶,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這其中,就包括外商開的“外企”珠寶店,這些外商在當時被統稱為“蕃商”,他們主要經營的是能獲暴利的金銀、珠寶、玉石、香料等奢侈品。顯然這些物品的消費對象都是皇族和權貴豪門、富戶,非一般百姓所敢問津。
異國情調的“服務”
唐朝初年,南方小國昆侖國(古代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一帶),運送男女奴隸賣給唐朝宮廷權貴之家,號為“昆侖奴”,其人黑小。唐德宗的宮中就有一位“昆侖奴”,被時人稱為康昆侖,他彈的一手好琵琶,深受皇族權貴們的追捧。
上行下效,唐代社會以家中蓄養“昆侖奴”為地位身份的象征,不僅豪門權貴買“昆侖奴”作仆人,有錢的人家也競相購買“昆侖黑奴”以炫富。這些“昆侖奴”主人并不要他們做苦工,而是養在家中擺闊氣,就像如今做生意的人喜歡買名車一樣,唐朝富貴人家養“昆侖奴”大概也是這種心態。在考古發掘出的唐朝富貴人家墓葬所得的陪葬器物中,赫然就有鏤刻的昆侖奴塑像。
在北宋初年成書的《南部新書》中還記載了唐朝繁盛的天寶年末期,西域的康居國還販運舞伎賣給唐朝宮廷,號為“胡旋女”,她們擅長跳一種左旋右轉的舞蹈,節奏感強,為當時權貴要人們所喜愛,成為高級重要宴會上的保留節目。唐代皇族、豪門權貴熱衷于“昆侖奴”“胡旋女”等具有異國情調的服務,刺激了外商販賣奴隸到唐朝的行為,顯然,這也是當時商人重利不義的一個表現,卑鄙無情而充滿血淚。
戰略物資——戰馬
《古山筆麈》中記載,在開元年間,突厥毗伽可汗遣使入貢唐朝,向唐朝廷請求互市貿易。唐代的貿易除了使用銅錢,還用縑帛等絲織品,被稱為實物貨幣。唐朝政府每年用數十萬匹(唐制:每匹為四丈)縑帛同突厥交換良種軍馬,“以資軍旅”,大大提高了騎兵的戰斗力,是唐朝強軍的一項重要措施。
見賣馬給唐朝能賺大錢,唐肅宗乾元年間,回紇也主動提出了賣戰馬給唐朝的要求。回紇一匹馬的報價是四十匹縑,每次交易額都價值數萬匹縑。其時,經過安史之亂,唐朝國力已然衰落,為了不得罪回紇只得忍氣吞聲地照單全收,而且,在支付高額馬價之外,朝廷還另外有賞賜。盡管這樣,回紇還耍刁,送來交易的都是病弱無用的老馬。史料描述,回紇裝賣馬的財物要用數千輛車子運輸,使得“唐之帑藏坐而一空矣”,加速了晚唐帝國的崩潰。
唐朝的對外貿易以外來經商為多,但是為獲得巨額利潤,唐朝商人出海經商的也不少。唐代詩人李白寫過詩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詩句中的“海客”,很有可能就是大唐到海外做販運生意的唐商。“求珠駕滄海……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也是唐朝商人“出國”四處搜尋貨物進口以賺取高利潤的一個寫實。
唐代的對外貿易之繁榮,既讓唐朝人買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使中外商人在國際販運貿易中獲得了巨額利潤,而甘冒著生命危險跋山涉水做生意,同時也增加了唐政府的稅收,比如唐朝的廣州、揚州兩個市舶司每年收抽的船腳(費),就為政府增加了可觀的財政稅收,這顯然比后世的“海禁”要高明得多。
(摘自《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