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芳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2.025
[摘要] 目的 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特點及診斷要點探討。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臨床診療資料,與我國同期接收并確診治療的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血糖、體重指數、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漿C肽、谷氨酸脫羥酶(CAD)陽性率之間的差異,從而總結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特點以及診斷要點。 結果 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均出現煩渴、多飲、多尿、體重下降等“三多一少”Ⅰ型糖尿病臨床癥狀,患者發病年齡在20~49歲,體重指數低于25 km/m2,空腹血糖大于6.1 mmol/L,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含量均明顯低于Ⅰ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漿C肽含量低于0.4 nmol/L,餐后2 h血漿C肽含量低于0.8 nmol/L,谷氨酸脫羥酶(CAD)為陽性,各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O5)。 結論 成人晚發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與Ⅰ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的相似度高,醫師通過對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可有效提高臨床診斷能力。
[關鍵詞] 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b)-0025-02
近些年臨床研究發現部分20~50歲身體勻稱個體患糖尿病,早期給予磺脲類降糖藥治療療效顯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Ⅰ型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臨床癥狀更加明顯,且磺脲類降糖藥臨床治療效果下降,必須采用胰島素治療,改類糖尿病患者早期由于胰島素β細胞仍處于分泌過程,故患者可出現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2型糖尿病臨床癥狀主要是體重下降、疲乏、虛弱無力,將這種介于Ⅰ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糖尿病命名為成人晚發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IADA)又將其稱為緩慢進展型糖尿病,成人晚期自發性糖尿病因其發病晚,患者發病后期胰島功能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呈進行性衰退,成人晚期自發性糖尿病患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1]。該次實驗比較該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血糖、體重指數、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漿C肽、谷氨酸脫羥酶(CAD)陽性率之間的差異,而總結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特點以及診斷要點,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患者年齡最小為20歲,年齡最大為61歲,者均出現飲食量增多、飲水量增加、體重下降等臨床癥狀,且就診時體重指數處于正常水平,臨床癥狀持續6個月,為發生酮癥酸中毒,且難以依靠飲食、運動、口服發降糖藥等途徑控制血糖。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男29例,女28例,患者年齡最小為24歲,年齡最大為64歲,患者均出現飲食量增多、飲水量增加、體重下降等臨床癥狀。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64例,女31例,患者年齡最小為23歲,患者年齡最大為70歲,其中有67例患者為輕中度糖尿病,空腹血糖低于13.0 mmol/L,患者無需使用胰島素,且未發生酮癥酸中毒。有28例患者為為重度糖尿病,空腹血糖超過16.9 mmol/L,需口服降糖藥或使用胰島素治療,并長期進行飲食、運動從而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1.2 方法
1.2.1 血糖測量 對該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95例2型糖尿病均采用簡易血糖測量儀測量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相關操作流程為檢查血糖儀器完整性,并準備酒精棉簽,將試紙灰白色校準碼插入血糖檢測儀右側,對患者中指或無名指用酒精消棉簽消毒,操作者左手固定患者手指,右手持采血針,針扎患者手指末端,至出血為至,用試紙吸取患者出血,待血糖檢測儀讀數后,給予患者棉簽對針刺部位進行按壓止血。
1.2.2 血脂測量 對該院2015年5月—2017年2月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95例2型糖尿病毒患者空腹,選取患者肱靜脈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檢測患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含量。
1.2.3 血漿C肽檢測 對該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9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血清C肽檢測儀采用放射免疫法測量患者空腹血漿C肽含量以及餐后2 h血漿C肽含量。
1.2.4 谷氨酸脫羥酶(CAD)含量檢測 對該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9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免疫沉淀分析法檢測患者血清中谷氨酸脫羥酶含量,谷氨酸脫羥酶含量超過18 U則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該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與我國同期接收并確診治療的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診療資料、臨床癥狀、血糖、體重指數、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漿C肽、谷氨酸脫羥酶(CAD)陽性率之間的差異。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該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接收的48例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臨床診療資料,與我國同期接收并確診治療的5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以及血糖、體重指數、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漿C肽、谷氨酸脫羥酶(CAD)陽性率之間的差異,其中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均出現多食、多尿、體重下降等“三多一少”Ⅰ型糖尿病臨床癥狀,其余臨床資料具體情況,見表1。endprint
3 討論
臨床研究顯示[2]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其胰島β細胞多呈漸進性損害,根據是否對胰島素產生依賴故疾病臨床病程可分為兩個階段,患者早期發病對胰島素無依賴,通過飲食、運動以及口服降糖藥即可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發病半年后臨床常用磺脲類了降糖藥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降低,這個時期采用運動以及飲食難以控制血糖,這個時期患者只有使用胰島素,才可控制血糖。對于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磺脲類降糖藥通過促進胰島素分泌達到降低血糖,緩解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臨床癥狀的效果,但長期使用磺脲類類藥在持續激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同時,可導致胰島自身釋放大量抗原,從而激活β細胞免疫反應,加速β細胞的破壞,誘導機體出現免疫耐受性,因此對于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早期及應使用胰島素,并結合飲食以及運動從而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3]。早期明確診斷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對醫師預測患者疾病發展,在疾病早期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給予降糖藥、飲食、運動治療,對減緩胰島功能衰減具有重要的意義。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因其發病機制與Ⅰ型糖尿病十分相似,均是由于胰島細胞損傷,胰島素分泌發生障礙,導致的,且患者早期臨床癥狀與Ⅰ型糖尿病十分相似,故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又被稱為緩慢進展型糖尿病,上世紀末科學家將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歸屬于Ⅰ型糖尿病中[4]。
該次實驗顯示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早期臨床癥狀與1型糖尿病臨床癥狀相符,患者發病年齡多集中在20~49歲,其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含量均明顯低于Ⅰ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漿C肽含量低于0.4 nmol/L,餐后2 h血漿C肽含量低于0.8 nmol/L,谷氨酸脫羥酶(CAD)為陽性。
[參考文獻]
[1] 許芳,劉艷,高鵬,等.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的臨床特點探討[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27(5):491-492.
[2] 龐伯健,常艷華.胰島素強化方法治療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療效及其對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2(15):4247-4249.
[3] 姜天,章秋.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誤行代謝手術致營養不良剖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12):64-66.
[4] 秦雯,梁瑜禎,夏寧,等.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血漿糖蛋白磷脂酶D檢測及其臨床意義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1(14):1591-1595.
(收稿日期:2017-0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