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陽
摘要: 近年來,由于辦學理念僵化、辦學模式趨同,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本文從創新辦學理念、改革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的建設與特色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特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2-0035-02
我國理工科高校開辦英語專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為擴大辦學規模,越來越多的理工科高校開設了英語專業。但由于院校的獨特屬性,再加上自身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限制,理工科院校的英語專業幾乎都處于學校的弱勢地位。其學科建設情況堪憂,師資隊伍不盡如人意,人才培養質量不斷下滑,專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面對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必須努力思考,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一、創新教學理念,強化英語專業的校本特色
現行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是教育部于2000年頒布的,雖然是新世紀之作,但這是一個幾乎完全為傳統英語語言文學專業量身打造的大綱,根本不能滿足理工科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由于各校機械地照搬照抄,結果造成了英語專業“千校一面”的現狀,理工科高校的英語專業更是沒有任何競爭力。面對這樣的局面,理工科高校英語專業要想謀生存、求發展,就要不拘泥于傳統,敢于創新教學理念,針對行業需求,強化校本特色。尤其是地方理工科院校,必須樹立為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理念,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特征,以此打造具有本校鮮明特色的英語專業品牌。具體來說,就是要使學生一方面具備較強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還要讓他們掌握較強的理工科專業能力。為達到這個目標,英語專業教學應該在遵循《大綱》的前提下,積極調整教學內容,合理且充分地發揮理工科院校強勢專業的優勢,給學生搭建積極參與語言專業與理工科專業之間交流的活動平臺。學校要樹立自己的英語專業品牌,擴大行業影響力,提高專業知名度。
二、改革課程設置,構建文理融合的特色課程體系
受《大綱》指導思想的影響,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都采取了“英語語言技能+文學文化知識+理工科專業核心課程”的做法。然而由于專業設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幾乎所有的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往往模棱兩可。一方面必須首先考慮英語語言文學學科的課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市場靠攏,兼顧學生的就業需求,結果就表現為課程設置的“大而全”和“四不像”,既不符合英語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又不能滿足當前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改革現行的課程設置,達到文理融合。首先,在堅持英語專業的人文學科屬性不動搖的思想基礎上,將技能型課程和知識型課程打通,實現“將技能課程知識化,知識課程技能化”,盡早在英語專業基礎階段開設專業知識課程,做到一舉兩得。其次,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課程學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理工科高校的英語專業要依托行業背景和優勢學科群辦學,在教學環節上加強將語言應用于行業中的實踐教學,并創新英語專業實踐課程形式。一方面,建設語言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仿真的英語語言實戰機會;另一方面,開展校企合作,建設實踐教學基地。以基地為依托,通過定期派學生去企業參觀學習、參加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及在校內資料翻譯等形式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中學生們能夠學習一些理工科專業的知識,培養行業就業技能,不斷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再次,發揮理工科院校科技內涵的優勢,積極開展科技文化教育,提升外語專業辦學的科技文化教育內涵。英語專業學生一直以來受到“知識面窄、缺乏科學思維”的詬病。科技文化教育課程體系以西方文明史課程為核心,既能改變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人才“科學盲”的現狀,又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視教師在專業建設中的作用,著力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的素質高低是專業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為打造出專業特色,理工科院校的英語專業教師必須成為“雙師型”教師。這指的是教師們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以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技能、傳授英語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理工科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企業經驗,能指導學生理工科專業課知識的學習與實踐。但是,國內理工院校英語專業“雙師型”師資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教師的教學能力呈現一邊倒的趨勢。目前的“雙師型”教師的教育背景基本是兩種,一種是從專門的外語類院校或師范類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的英語教師,另外一種是理工科專業畢業的教師,其中第一種教師占多數。英語教師雖然具有很好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深厚的英美文化底蘊,但是基本都缺乏相關理工科專業知識。他們可以勝任傳統的英語基本技能課程和英語文學、文化、語言學知識課程的教學,然而在承擔一些理工科專業課程的教學上卻有一定的困難。相反,理工科教師雖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但是英語語言能力相對較低,大多無法用英語授課,不能把理工科專業知識的教學納入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之中。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學校必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從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支持與幫助,著力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一是要建立可行的英語專業教師培養制度,要求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背景的教師進行理工科課程進修,甚至到企業現場實習。對獲得相關理工科專業資格證書的英語教師給予年度考核、評崗、評職加分;二是對于理工科專業背景的教師,要采取為其提供國外學習和培訓機會等措施促進其外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只有教師的素養和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另外,教師也要具備再學習的精神,重視自己的專業發展,制訂個人進修計劃,積極主動地參加跨專業學習和培訓,努力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行“雙學位”建設或課程“主輔修制”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文理素質兼備、知識結構完整的復合型人才。為了更好地促進文理的相互滲透和學科的交叉融合,理工科院校可以開展英語“雙學位”建設或課程“主輔修制”的人才培養模式。“雙學位”建設是指面向理工科院校非外語專業學生、從三年級起開設的英語雙學位課程,課程一般設在晚上和周末時間。“雙學位”課程學習從大三開始是因為這時學生的公共課程的學習基本結束,主修專業的課程剛剛開始。學生在三、四年級學習主修專業課程,同步學習英語專業課程,能使英語與其專業結合起來。考核合格,學生畢業時可以獲得雙學位。課程“主輔修制”主要面對英
語專業的學生,指的是要求和引導英語專業的學生根據社會的需求和自己的興趣輔修學校優勢專業的課程,如計算機、石油、化工、機電、機械、汽車等理工科專業,并給學生提供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這種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拓寬了人才培養的路徑和人才培養的效率,既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特色人才的需要,培養了“精英語,懂科技”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又滿足了學生個體自我發展的內在要求,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增強其擇業競爭力。
新時期新形勢下,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必須因校制宜,突破“千校一面” 的局面,自主確立適合本校實際的英語專業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出為區域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服務的創新型人才。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專業特色,才能在英語專業教育教學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袁宏智.理工院校英語專業特色建設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09(9):114-115.
[2]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任務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243-245.
[3]張琪.理工科高校背景下的英語專業本科改革芻議[J].教育與職業,2013(24):121-123.
[4]雷鵬飛,束學軍.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語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14(6):100-104.
責任編輯: 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