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蕾+王煒
摘 要:廣西桂北地區因喀斯特地貌與少數民族聚居等特色,形成特點非常鮮明的地域文化。廣西藝術界充分利用地理優勢,以凸顯地域特色與自然人文資源為發展方向,創立屬于自己的“南方風景”畫派。廣大的藝術家們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對廣西地域文化進行探索表達,呈現出獨具地方色彩、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提升了本土油畫創作的包容性與多樣性,促進了視覺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廣西桂北;地域文化;油畫創作
一、地域文化的界定
地域文化通常指的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中與其相融并擁有其指代含義的獨特文化,就現代來說,一些學者認為其有廣義和狹義的解說。從廣義來說,地域文化主要指中國不同地域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而狹義的地域文化則是先秦時代中國不同地域中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通俗來說,地域文化一般認為是該區域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傳統文化,是特定區域的指代名詞。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同時,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通過上述的了解,在美術學領域對于地域文化的定義可為“在長期發展狀態下,能夠進入畫家的藝術創作并能夠產生藝術價值或者審美價值”。從而形成藝術家或藝術流派在題材、內容或地域特色等方面的風格特征。
廣西地處亞熱帶地區,除氣候宜人外,另有喀斯特地貌所帶來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之景色。而桂林、漓江更是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為廣西的代表品牌揚名中外。廣西以一個地域特色寫生創作狀態矗立,其擁有以南寧為中心的桂南區域田園畫風、以桂林為中心的桂北區域山水畫風和以北海為主的北部灣區域海洋畫風。雖然每位藝術家們表現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其將所蘊含的廣西物質與精神文化傳達得淋漓盡致。一直以來,開發以廣西自然資源為主體的藝術形式是廣西藝術家幾代人的夢想,而“南方風景”畫派無疑是廣西油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品牌。在21世紀初,廣西美術家協會提出“南方風景”的口號,到20世紀90年代,“南方風景”創作主題畫家群才逐漸形成。為我們熟悉的藝術家如黃菁、張冬峰、謝森、劉南一等,都通過深入挖掘與表現廣西的自然資源而深入人心,他們的藝術作品更是對推動廣西油畫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此外,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古代稱為“百越之地”,因其地域與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緣故,各區域少數民族仍保持著他們千百年來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對于油畫創作而言,廣西的人文資源充分體現在油畫藝術家的畫面中。或是對節日圖像方面的應用,或是對精神方面創作的思考,都創造出新的藝術審美價值。
二、廣西地域文化為創作題材的藝術特征
(一)南方山水的詩畫意境
以廣西桂北地域特色做為主線,“寫生創作”一直是廣西的藝術家們繪畫發展的主線。相比較北方的厚重敦實,南方的詩意情懷、書畫韻味反而顯得清新溫潤了。桂北地區的山水,既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有不知名的古樸山丘。用一般的創作手法,很難體現廣西的山水韻味。廣西桂北地區的山水自形成起就帶著自身的詩意韻味,它符合中國古代的文人氣息,符合國畫的意境美。風景油畫家代表之一張冬峰先生曾說:廣西的綠是那么的獨特,顏色的不同,植被的不同,地域上的不同,啟迪我在表現形式上的用心,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藝術坐標。在實踐中感受、融合、體悟,將他筆下的山水上升到雅致的空間。他既強調了人文情感,又將中國畫線條、水墨與油畫技法相結合,達到高超美學的境界。在他的一系列田園小景中,都是將南方司空見慣的田園小景設定成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沒有嚴謹的透視構圖,就田間地頭的幾家農舍、丘前低洼的池塘、紅土地的繁茂植被、日出而作的農夫。簡單生活的寫照,加上朦朧漂浮的光感,這一切都太像文人歸隱的山林,溫潤、樸實、恬靜、安逸。
(二)民族特性的東方意蘊
對于少數民族的印象,似乎熱鬧的節日、多彩的衣飾成為了人們的第一印象。但少數民族生性淳樸善良、崇尚自然自由,其實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息息相通。中國油畫的民族文化與審美特征,一直也是描繪桂北地區油畫家探索與研究的對象。畫家謝麟在對廣西地域和少數民族的油畫表達中充分顯示出了深刻、敏銳、獨到的藝術看法。他的《南丹組畫》《山村印象》都是對于瑤民傳統文化的感悟。瑤族題材能在油畫藝術表達中占據當代的油畫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謝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能夠形象地描繪白褲族,是因為他長期深入該民族并同他們一起生活,反復地咀嚼民族生活的文化內涵,對民族視覺和色彩深處的人類學、哲學、美學思想進行了深入鉆研和參悟后再滲透到油畫語言中來。他從瑤民生活中感悟到“大象無形”“大色無彩”之說,正是東方意蘊中水墨、大寫意的精神傳達。
(三)生活即景的自然意味
大多數的畫家來廣西寫生,都是為了它特有的地域特色而來。廣西的環境優勢與本土的民族文化形成出門見山、處處即景的地域形態。畫家對廣西的自然環境、人文資源進行創作寫生,不僅僅是對景物審美形象的再創造,更是賦予情感于其中,將它們的生命與活力進行最大的詮釋,讓筆下的風景成為生活的常景、可愛的家園和精神寄托的莊園。王克用將中國畫中的“寫意”來表達桂北的山水。他在興坪的寫生中,將“自然”與“寫生”進行交融,使西方油畫的審美特性中的“主客兩分”貫通于國畫意境美的“物我兩忘”,將南方印象中的通靈、透徹等形象,和諧統一于自然、人性的理念中,將畫家的情感寄托于獨特地域文化中。這不僅是視覺的盛宴,也是對于油畫本土化的探索與思考。
三、廣西地域文化在油畫創作中的作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亦然,一方水土也孕育著一方文化。對于廣西獨特的地域文化,畫家的表現手法也經歷著重重的思考。發揚本土文化,體現本土精神面貌,是每一個藝術家不變的宗旨。對于廣西桂北地區突兀的山丘、黑灰的色調,如果寫實處理,其實是很難出現真實感受般的精神面貌。喀斯特的地貌、紅色丘陵等亞熱帶氣候的環境,對油畫創作而言,無疑是畫家創作的重要選材,它的山和水相得映彰、云霧與城市相互印襯、人居與農田的錯落分布,使得繪畫性的可觀、可游、可居融為一體,無疑是一個“師法自然”的優厚取材平臺。
畫家對地域文化的藝術表現,必是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風格的形成與畫家的主體思想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對于取材的最終效果形式,畫家經過了取材構思、主體動機、技藝構思、具體表達等過程。畫家強調自己的主題情感與地域資源的融合,他汲取了他需要的成份,而形成作品獨特的審美性。在畫家的諸多表現手法中的取舍可見,應用的造型、筆觸、顏色、肌理等都是造成風格不同的重要因素。而地域性特征正是畫家依據自己擅長的技法進行取舍重組的基本依據。
濃郁的地域特點和原生態的居民生活狀態,都是寫生活動的好素材。地域性的精神文化更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也許先祖遺留的血統里,國人的樸實寬厚、生活的大色五彩都深入文化底蘊中。任傳文說過:“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傳承是一件有歷史使命和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我們的血液里流著祖先的血液,我們的文化就是以一種無形似有形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代代地傳承。因此,文化精神對于油畫創作語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油畫家劉紹坤,他對廣西亞熱帶地區的表達,以幾個美麗的女子作為亞熱帶風景的象征符號,這種人與自然的相互結合,使畫面充滿神秘的浪漫色彩。這種對地域獨特地貌的主觀處理手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四、結語
廣西藝術家的地域繪畫作品在向世人展現作品精彩的同時,也向世人帶去了對廣西地域文化的探知欲。一個長期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油畫家不僅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個性、特色,而且還要有廣闊的視野和宏大油畫藝術觀。本土藝術家在對廣西桂北地域文化的體驗中,對自然與人文的探索中,對他們風格語言的取舍中,形成了代表桂北地域文化的獨特個人藝術風格。從最初的“85美術思潮”到現在的“南方風景”,廣西的藝術活動獲得了國內甚至是世界的贊賞。廣西藝術家立足于南方人文風景、自然生態資源進行寫生創作,真實表現出屬于南方亞熱帶氣候的生命特征。其次,以“南方風景”為主題的油畫作品多次入選重大展覽,在全國美展中多次嶄露頭角。例如楊誠的《凈土》、張冬峰的《家園》、黃菁的《海邊》等。而“南方風景”更是在中外多次舉辦展覽,從國內油畫界來看,被全國認可的也屬“南方風景”,其他的畫派知名甚微。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形勢下,廣西桂北的當代繪畫一覽無遺地凸顯了本土的地域風情和自然特色,無疑彰顯了我們的理想。而藝術文化溝通橋梁的建立,將是把本土藝術帶向世界的最好方式。
參考文獻:
[1]張冬峰.解讀風景[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2]劉新.廣西當代美術的生態策略[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
[3]高名璐.85美術運動[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