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鍇
摘 要:近年來,中國美術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美術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視覺載體,是最直觀的中國符號呈現(xiàn)方式。文章用“異域想象”來概括中國美術海外傳播的過程,這種傳播首先包含了雙向互動的過程,不論對海外受眾抑或傳播的策劃者而言都包含了一種“想象”;再者,文章在全景式掃描2014~2015年度中國美術海外傳播總體情況的基礎上,融入重點案例分析,并致力于用大眾文化的系統(tǒng)理論加以解構。
關鍵詞:2014~2015年;中國美術;海外;傳播
論及中國美術海外傳播研究,必然要涉及到以下幾對因素的相互關系。首先,眾所周知,美術領域的傳播主要依靠的是各種展覽。展覽的策劃過程中,策展人需要根據(jù)該展覽的要求,對參展作品進行篩選和歸納,這個過程是“異域想象”的第一重含義。首先策展人對海外受眾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的預設;其次,作品的作者為了切合展覽的主題,更為了其作品在展覽中受到更多的關注,在保證其藝術個性的前提下必然會對海外受眾的審美情趣展開想象;再次,海外的觀眾抱著對中國文化的獵奇心理來參觀展覽,透過美術作品的直觀呈現(xiàn),會對中國的方方面面展開想象,在他們的眼中美術作品所表現(xiàn)的意象是“中國符號”的體現(xiàn);最后,媒體在對展覽進行報道時,也會根據(jù)一定的取向,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展開想象和價值判斷。
在“大眾文化”的場域中,上述這幾種因素的相互關系共同構成了中外藝術交流的“異域想象”。巧妙地將美術作品的作者、策展人、觀者和媒體這幾種關鍵因素結合在一起,在交流和互動中呈現(xiàn)中國美術的新定義。正像丹尼斯·麥奎爾在《受眾分析》中指出的那樣:每種文化的傳播方式決定著它們的生存空間,異域的文化尤其是如此,能爭取穩(wěn)固的受眾群體,是該文化范疇走進陌生地域的必由之路。中國美術無論從媒材、表現(xiàn)手段、符號形式都與海外美術的呈現(xiàn)方式有很大的區(qū)別。由此而言,海外受眾在理解接受上會存在一定難度。如何平衡“中國符號”與“西方審美”之間的關系,使得傳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變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2014~2015年度中國美術海外傳播的各種要素在大眾文化傳播領域中作用的相關分析,致力于為今后的此類傳播提供借鑒。
古代中國是東方美術的中心之一。近現(xiàn)代以來出現(xiàn)過徐悲鴻、傅抱石等一批立志于中國美術發(fā)展,致力中西美術交流互鑒的大師,在繪畫、雕塑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中國美術,尤其是中國畫開始借鑒西方美術作品的相關技法,引入西方的教學體系,美術家的視野拓寬了。近代以來,西方美術界也開始關注中國,“萬國博覽會”多次展出來自中國的瓷器、繪畫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國際影響。當然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相當薄弱,因此中國的美術作品更多地被視為一種“工藝品”,沒有參與當時藝術的主流語境而是以一種學習者的姿態(tài)與西方美術產生關聯(lián)。因此,可以說整個近代的中國美術都沒有進入世界美術傳播的場域。這個時期中國美術海外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政府選派留學生在國外舉辦的中國美術個人展覽和西方收集出版的中國美術圖冊,數(shù)量相對稀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國的藝術開始受到世界的關注和尊重。20世紀80年代中國藝術海外傳播開始進入繁榮期,最初集中于“亞洲文化圈”內的日本、韓國和朝鮮。如1983年劉海粟應邀赴日本展出黃山系列山水作品,時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親臨觀展,取得很大成功。另外,中國的印學團體“西泠印社”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朝鮮都取得了廣泛影響。日本纂刻家長尾甲、小林斗安多次到西泠印社學習參觀并拜沙孟海為師后加入西泠印社,此二人都是日本印壇的泰斗。1985年時任西泠印社社長的沙孟海應東京藝術大學之約到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其《印學史》被翻譯成日文出版。另外同時期還有黃幻吾、林散之等先后到日本舉行了個展。筆者把這個時期稱之為中國美術海外傳播的初步繁榮階段,這個時期的特點是:首先,中國美術的價值開始得到世界的認可,但范圍主要是亞洲國家,門類主要集中在書法、篆刻等傳統(tǒng)的美術作品。其次,價值輸出還沒有形成。這些展覽大多以技法表現(xiàn)為主,外國藝術家對中國美術的觀念還缺乏了解和認同。最后,傳播的廣泛性有待加強,并沒有造成深層次的社會影響,主要以專業(yè)群體之間的學術交流為主,交流的形式除了展覽之外,還有少量學術著作的向外譯介,總體規(guī)模較小。
本文研究的主體是2014~2015年度,經歷了20世紀的長期醞釀,中國美術海外傳播日趨多元。本文進行了粗略的統(tǒng)計,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美術傳播當前仍是中國藝術海外傳播的主力。
本文認為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有以下三點:首先,美術的范疇非常廣泛,包含了繪畫、書法、篆刻、雕塑、漫畫,等門類。一方面,這些門類正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國內從業(yè)人數(shù)最多、海外影響力最大的藝術門類;另一方面,中國各類美術機構數(shù)量也相當龐大,從官方背景的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到各省美術館,各級文化館,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僅江蘇的文化行政部門每年用于建設運營各級、各類文化機構的資金總投入達5億人民幣以上。其次,美術是造型的藝術,傳播方式自由,障礙較少。其他藝術門類如音樂、戲劇、影視等由于中西方審美習慣存在較大差異、語言不通等客觀因素,傳播力度有限,美術作品比較直觀,易于外國人理解接受。第三,成本、場地等因素的影響。美術作品便于運輸、人力資源成本低、展覽所需資金和場地要求相對較低,便于操作。較之于電影等門類動輒上億的前期投入相比,美術傳播在方式上更自由,任何形式和規(guī)模的展覽都可以快速、高效地舉行,很多個人和民間團體都可以承受這種便捷又可以帶來較大經濟收益的方式。如2013年民間美術社團南京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組織十名畫家赴日辦展,國家旅游局“美麗中國” 計劃資助。不僅受到日本石川縣政府的資助,獲得了很大影響力,還獲得了部分盈利。這種小型展覽近年來舉辦頻次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中國美術海外傳播的主流方式之一。
繪畫是本年度美術傳播的主要門類。2015年《簡報》搜集的美術類的傳播活動共計198項,繪畫類的傳播活動占了總數(shù)的56.6%,當代藝術緊跟其后。就這個數(shù)據(jù)而言,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中國繪畫藝術受到海外世界的很大關注,中國美術界也將繪畫作為主要的海外傳播媒介。一方面,繪畫作品作為國際上最廣泛的藝術傳播媒介,濃縮的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使得海外各界人士最直觀地了解中國文化。另一方面繪畫藝術的語言帶有較大的一致性。盡管中西方繪畫的語言仍然不盡相同,但是點、線、色塊和造型有著較大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繪畫在海外歷史悠久,深入地影響了各國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西方藝術進入后現(xiàn)代以來畢加索等藝術大師不同程度受到中國水墨藝術的影響。
其次,當代藝術的繁榮當與文化政策的進一步開放有關。當代藝術作為一種帶有意識形態(tài)傳播功能的政治話語,80年代以后傳入我國,時值文革以后第二次文化熱的中興時期。曾梵志等人在西方當代藝術界取得了廣泛的影響,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再者,當代藝術大行其道與全球化語境下的媒體轉變、政治話語的交流頻繁不無關系。隨著各種新媒體的不斷出現(xiàn),藝術傳播變得越來越便捷。當代藝術嘗試把各種藝術的媒介打通,藝術的邊界、國界都變得模糊了。周憲教授在《視覺文化轉向》一書中對當代藝術的海外傳播狀況做了如下評價:“當代的各種藝術媒介已不再具有單純的含義,更多的是被作為文化存在方式的表征。”此言精辟。
最后,各種繪畫的衍生品進入大眾媒介的視野。布萊斯勒指出,繪畫作為藝術生產的特性在當代社會進一步生成,繪畫在復制過程中完成了祛魅,在傳播中獲得了重生。海外各種媒體近年來越來越關注中國繪畫市場,各類圖冊和文集見之于各大主流媒體。這都說明了美術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仍然是海外傳播的主流。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中,如何處理全球藝術與各國藝術的關系,在向外傳播過程中尋求交流,擴大影響,找到平衡,使得中國繪畫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成為文化使者,達成好的傳播效果,是中國美術海外傳播成敗的關鍵。本文主要以繪畫作品為例,對現(xiàn)狀加以分析,下面主要是本文對上述癥候的對策。
首先,擴大美術交流的方式,建議成立專門的中國美術海外傳播負責機構,整合相關資源??梢允切袠I(yè)團體、也可以由政府牽頭組織,專門成立策展團隊、加強調研,增強針對性。如上文提到的范文道,由于他長期在法國留學,因此他的畫主要融合法國印象派大師的色彩技法,表現(xiàn)法國民眾熟知的人文景觀,因此他在法國舉辦過多場個展,都獲得了成功,作品還被法國著名藝術機構收藏。
其次,確立海外語境中的“中國印象”。簡言之,就是吸收西方先進的傳播方式和經濟手段,保留中國美術特有的符號性。如王冬齡先生的書法作品多次赴美國展覽,還被“蘋果”公司收藏。美國人自然不認識中國的漢字,因此,王先生在線條上作了重構和夸張,加入現(xiàn)場表演環(huán)節(jié),將多種媒介相互打通,提高中國書法的觀賞性、造型性,取得了成功。
最后,加強學術性,做到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的“雙豐收”。其實中國藝術海外傳播,不僅可以使得外國民眾了解中國藝術,更重要的是使得畫家本身的視野得到拓寬。邵曉峰教授就曾赴美國耶魯大學舉辦展覽,進行學術交流?;貒院?,他出版了《從中國國家畫院到耶魯大學》的文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素材中也多了耶魯大學校園和美國的風景??梢娫趥鞑ミ^程中,將學術和藝術放在首位,更容易取得“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