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印坤
實施素質教育,課程是關鍵。課程改革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平陰二中為了與時俱進地發展,提出了構建大課程體系,創設現代人才教育平臺的設想。在國家課程政策和標準的框架下,依據學校的具體情況,把能對學生發展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及資源進行整合開發,構建成系統的課程實施的過程、課程體系的結構框架。
寄宿制是我們學校的一大特色。學生除課堂學習以外,生活、娛樂、交往、體育運動等活動都在校內進行,學生擁有大量的課外時間和空間。如果將課外時間和空間賦予充實的教育內容并對學生實施有效教育,那么“課外”同樣可以轉化為“課內”,校內教育資源就可以人為地轉化為教育成果。聯系學校寄宿制的實際,學校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食堂即課堂,就餐即課程”的育人理念,挖潛課程資源,開發課程體系,拓寬了教育的實施途徑。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一、培養就餐文明,構建和諧校園
1.傳統文化教育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符合新課程標準,服務于素質教育,植根于歷史與現實,著眼于師生和學校的發展,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現代生活中,真正得到科學的弘揚。這是中國教師的一種使命。
輿論宣傳。食堂既是師生就餐的場所,也應具備為師生提供精神食糧的功能,讓人感受到消費的是食品,感受的是知識、享受的是文明,將精神文明建設真正融入其中。學校充分利用食堂空間,集思廣益,利用墻壁、桌面、餐卡印制張貼,利用電子屏幕滾動播出名言、警句、格言、詩詞,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品德、情操、理想、信念、倫理道德的教育。“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以維艱”,培養了學生的節約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學生學會擔當,甘于奉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胸懷愛國愛家情愫。利用餐廳電視、音響播放勵志故事、經典歌曲、微觀天下,讓學生不出校園就能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能身居教室,心憂天下。
誦讀積累。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我們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學生主要背誦《中學生必背古詩》《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規定餐前學生在教學樓前站隊集合大聲地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節日體聚會。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文化的最佳機會,把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融合,借助餐前準備這個平臺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秋節、重陽節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等詩篇,在清明時引導學生誦讀陸游的《示兒》、于謙的《石灰吟》。將節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大大激發了孩子們愛祖國、愛家鄉,愛親人的情懷。抓住機會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卡片形式進行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文化。
2.飲食禮儀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這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誦讀經典格言——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入座后不橫肱,不伸足;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箸匙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匙有余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返回公器中;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食勿響舌,咽勿鳴喉;公食以不言為原則,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咳嗽必轉身向后;碗中不留飯粒;不對人剔牙齒;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不挑剔食之美惡。
餐廳前禮儀。分餐、進餐時,安靜有序排隊進餐廳;路上和其他班路隊要互相禮讓;上臺階,進餐廳不大聲喧嘩,不追趕打鬧。
正確的用餐姿態。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餐臺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坐姿應保持穩定,不能前后搖擺,腰板挺直,膝蓋放平。
餐桌上的禁忌。吃相要文雅、從容;吃東西時,應閉嘴咀嚼,細嚼慢咽;吃菜、喝湯盡量不要發出聲響或因進食過快而打嗝;決不能張開大嘴,大塊往嘴里塞,狼吞虎咽,更不能在夾起飯菜時,伸長脖子,張開大嘴,伸著舌頭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進口,不然會給人留下一副饞相和貪婪的印象。嘴內有食物切勿說話,若進餐時遇別人問話,可等食物咽下后再回話;進餐時同別人講話,最好放下勺子、筷子,如不放下,也不要用手中的餐具揮舞或指指畫畫;吃飯不得不打噴嚏、咳嗽時,應轉身用手捂住嘴鼻,并向同學表示歉意;吃飯時不要提令人倒胃口的話題。不可隨地吐痰,影響他人食欲。
使用筷子禁忌。迷筷,不能拿著筷子猶豫不決夾哪些菜;架筷,用完筷子要放在筷架上,不能放在碗碟上;探筷,不能用筷子在碗盤里翻找;滴筷,不能在夾湯汁多的菜肴時用筷子拉抖掉湯汁;插筷,不要把筷子豎插放在食物上面。
正確使用勺子。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處暫停片刻,湯汁不會再往下流時,再移回來享用;暫時不用勺子時,應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插在食物中;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復吮吸、舔食。endprint
3.規范了餐秩序
餐廳是我們每天必去的地方,文明就餐不僅關系到我們的生活,也是展現當代中學生素質和學校風貌的一扇窗口。
路隊管理。要求學生“出教室成隊形”,我將全班學生分成男、女生兩部分,兩人并排,各站兩列,這樣容易站得緊湊,不像原來男女生不愿挨在一起而顯得分散。分別站在教室兩條走廊上,這樣站隊時才能做到“快、靜、齊”。
學校為各班制作了班旗,早中晚就餐時,各班舉著班旗,引領學生有秩序地走向餐廳。班旗是班級的標志,班旗動學生動,班旗停學生停,班旗的引領,規范了學生的就餐秩序。就餐時,每桌都有兩位組長,學生們集思廣益,打破常規,對組長不再稱其為組長,而是為組長取了非常有意思的名字,例如“勺哥”“勺長”“一家之主”“金勺”“包公”“充饑長”“救世主”等,組長負責分飯并管理本組的秩序。
就餐十聲指令。我們設定了就餐十聲指令,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規則意識,確保學生就餐管理的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把食物有滋有味地吃下去,使其健康成長。
學生就餐時,學生按指令統一進行,這十聲指令分別是:集合正心;出發;坐下組長分餐;攪動熱粥,正反6圈;剝雞蛋;開始就餐;收拾餐具,學生站隊;收拾餐具的學生按序離開,其余學生看書收心;剩余學生起立站隊;有序離開。十聲指令確保了有序就餐、無聲就餐、文明就餐。就餐過程中,給學生以紀律約束,提醒學生“細嚼慢咽”“慢吃吃好”“吃完吃凈”“杜絕浪費”,保證學生的就餐質量。我們還制定就餐紀律,根據剩飯的多少,來確定學生政治課的分數,即就餐行為分數化、學習生活化、生活成績化,以此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達到政治學科育人的目的。
二、拓展食堂資源,培養實踐能力
每周五下午,學校利用種植資源、食堂資源、特色資源開設課程,讓學生親自參與后勤服務實踐活動,直接參與學校花木栽培、蔬菜種植、食品加工等,不僅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生存能力,提倡自己動手,鑄就成功的快樂,而且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體會食堂工作人員的辛苦,更讓他們學會合作、交流與尊重。
1.學生都有“責任田”
學校開辟學生勞動基地,給每個學生分配了一小塊“責任田”,耕耘、施肥、栽花、種菜、澆水、除草和收獲都由學生自主管理。目前,學校籌建“蔬菜園”和“植物園”,分片劃給各班管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責任地”“責任田”地頭置有鮮明的責任班級標識牌。“植物園”里植有縣花玫瑰:傳統玫瑰、四季玫瑰、玫瑰豐龍1號等;“蔬菜園”里韭菜、菠菜、茄子、豆角、辣椒……由學生自己選種,自主管理,自主收獲。學校建立勞動基地,旨在讓學生學習掌握相關農業知識,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培養學生愛勞動的好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飲食文化邊吃邊上
每周五下午,學校食堂內一片歡聲笑語。頭戴衛生帽,腰系圍裙儼然大廚的來自初一或初二年級的五十位同學和食堂師傅們正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舉行包餃子等活動,平陰二中淑女紳士傳統文化個性課程飲食文化正式拉開序幕。食堂師傅們把準備好的面團和芹菜牛肉、白菜豬肉、韭菜雞蛋三種餡料齊刷刷地擺在桌面上,且主動為大家做示范。看到師傅們包出好看的餃子,學生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有手巧的學生,包得又快又美觀,一看就是嫻熟的高手,也有不太熟練的學生,認真跟師傅學習著,包出來的餃子也有模有樣的。大家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不斷。餃子煮好后,學生拿餐具,盛餃子,蘸著師傅們提前準備好的醋和其他醬料,津津有味地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自豪與喜悅之情油然而生。一位學生邊吃著餃子邊說:“自己包的餃子就是好吃!”
3.成立機電之家俱樂部
為保證食堂能源供應,在緊急情況下,確保學生及時就餐,學校為食堂購買了發電機。以此為資源,成立了機電之家俱樂部,安排學校物理教師、電工定期給學生授課。講授發電機構造、原理等,讓學生親自操作,讓其在食堂也能學到物理知識,提高動手能力。
4.安全知識教育
在利用以上資源開設課程的同時,授課教師向學生講授一些食品安全、用電安全、交通安全等安全知識,讓學生時時處處注意安全,關注健康,珍愛生命,確保他們茁壯成長。
食堂課程化可以把各文化學科的知識滲透到餐廳課程中,可以進行政治課的思想教育、物理課的力學教育、歷史課的傳統文化教育、語文課的寫作教育等。學生學種蔬菜,學習包餃子煮餃子,學習麻婆豆腐、紅燒鲅魚的制作等,既讓學生接近生活,培養技能,又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會運用書本知識,開闊眼界,培養情趣,陶冶情操。
三、提高員工素質,夯實資源保障
為提升食堂管理水平,提高服務質量,打造一支愛崗、敬業、務實、奉獻、團結、合作的優秀團隊,學校在食堂職工中開展儒家文化學習、正能量大講堂、激情工作法、技能大比武等正能量大課堂活動。
1.學習儒家文化
餐廳管理,學校實行人本管理與制度管理相結合。通過尊重人,激發餐廳人員的責任心。《論語》加算盤,從職工內心深處挖掘出降低成本的潛能;算盤要靠《論語》來撥動;《論語》也要靠算盤來從事真正的實際活動。我們提倡以人為本,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通過“明理、解惑、鼓勵”來不斷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激發食堂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
2.正能量大講堂
食堂管理室制定了《食堂正能量大講堂實施方案》,每個職工結合各自的工作分工,精心設計了演講稿。演講中,職工們認真闡述了做好食堂工作的態度、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標,盡管他們的水平不高,但職工們認真的精神和激昂的演講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斗志、激情和干勁,體現了學校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食堂正能量大講堂的開設,積聚了正能量,傳遞了正能量,提升了正能量,豐富了我校的食堂課程化管理模式。
3.激情工作法
每周一8點,食堂員工激情宣誓,宣誓詞如下。
我宣誓:來得早走得晚,技術高帶頭干,對同事笑臉看,對細節要抓嚴。對貨源把好關,對用料要安全,對衛生常打掃,對操作要規范。今天事今天辦,明天事今天算;看貨架要整齊,做工作想周全。向學生獻溫暖,飯菜可口少抱怨;常檢查,勤防范,食品安全大于天。
我們的目標是:食堂做好飯,成績不掛念;全體師生加油干,我為教學做貢獻。
這就是食堂與教學,食堂員工與師生關系的生動寫照。食堂員工的宣誓,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斗志、激情和干勁。
4.技能大比武
學校舉辦了食堂職工技能比武大賽。大賽的舉辦不僅提高食堂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廚藝水平,而且豐富了食堂工作人員的精神生活和工作情趣。食堂飯菜質量提高了,學生吃得舒適,學習效率大大提高,達到了食堂做好飯,課堂不用看的目的。
食堂課程化管理,使我校食堂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自覺化、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食堂飲食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養成了文明就餐、節約用餐的好習慣,學生獨立生活、與人合作、獨立做事的能力大大提高,師生和家長的滿意度大大提升,同時也促進了學校其他各項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
總之,挖潛食堂課程資源,開發學校課程體系,開創了我校整合、開發學校教育資源、構建培養創新人才大課程體系的先河。我校今后教育教學工作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在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扎扎實實開展工作,努力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新人才,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山東濟南市平陰縣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