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敏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2.070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利格列汀對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92例服用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4周后病情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患者在前藥的基礎上增加安慰劑進行治療,給予觀察組患者利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及吡格列酮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體質量指數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有明顯下降(P<0.05),對照組患者除空腹血糖外,相關指標水平無變化(P>0.05)。結論 利格列汀與二甲雙胍及吡格列酮聯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體質量的效果較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優,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利格列汀;二甲雙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聯合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b)-0070-02
2型糖尿病多發生在35~42歲的人群,因此其別稱為“成人發病型糖尿病”,該病患者體內并非完全喪失產生胰島素的能力,而是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差,可利用的少,因此體內胰島素相對缺乏。臨床中通常給予口服患者雙胍類(如二甲雙胍)、噻唑烷二酮類(如吡格列酮)等降糖藥及其他胰島素類藥物來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以達到治療該病的目的,患者在長期使用此類藥物后極易引起低血糖的發生,造成肝腎損傷[1]。有報道顯示利格列汀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為了驗證此結論的可靠性,該次研究2014年9月—2015年9月給予部分患者利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進行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進入該院治療的服用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4周后病情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92例,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有4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與女性患者的數量分別為24例、22例;年齡范圍為43~57歲,平均年齡(50.14±1.27)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9±1.16)年。對照中有46例患者,其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各有23例;年齡范圍為42~56歲,平均年齡(50.31±1.15)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3±1.2)年。所有患者經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4周后效果不佳,即空腹血糖(FBG)≥6.7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BG)≥7.8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lc)≥8%。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對利格列汀過敏者及使用其他對糖類代謝造成不良影響藥物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進行研究前均在控制飲食和適當運動的基礎上采用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進行治療:餐后口服二甲雙胍(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3370),0.65 g/次,3次/d;吡格列酮(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90134):餐后口服,30 mg/次,1次/d。在該院倫理委員會及患者與家屬批準同意的前提下,給予觀察組患者加服利格列汀(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30865)治療:5 mg/次,1次/d,對照組患者則加服安慰劑:1次/d。連續治療12周后,觀察患者相關指標水平的變化情況,并作分析比較。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體質量指數(BMI)及糖化血紅蛋白(HbAlc)的變化情況,并作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12周的治療,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質量指數中僅空腹血糖有明顯下降,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相關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低(P<0.05),且低于對照組對應的指標水平(P<0.05),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表1。
3 討論
遺傳、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及使用了升高血糖的激素等原因均可引發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中常見有肥胖、胰島素抵抗及下肢潰瘍等癥狀,通常采用控制飲食、適量的運動等方式降低體重,并結合降糖藥以加低血糖,進而達到治療糖尿病的目的。二甲雙胍可通過促使肌肉細胞、脂肪細胞與肝臟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并抑制肝糖原異生以降低肝糖的輸出,同時抑制腸壁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增強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2]。吡格列酮可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通過減少胰島素的抵抗,抑制肝臟中葡萄糖的生成,提高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度,以降低血糖。將兩種藥物聯合治療糖尿病可有效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人體血糖。但有相關數據顯示患者長期服用雙胍類藥物將引起惡心、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并可導致藥物蓄積而引起乳酸性酸中毒,還可導致人體吸收維生素B12的能力下降。吡格列酮的長期使用可造成患者低血糖及浮腫,血漿容積增加,甚至造成前負荷誘導型心臟肥大,對患者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質量的控制不佳[3]。該次研究所選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經過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質量指數水平均未得到有效控制,相關指標均超出正常值。分組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有所下降,由治療前的(7.27±0.42)mmol/L降到(6.17±0.41)mmol/L,其它指標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延長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的聯合使用可降低患者的餐前血糖,但對其它指標無改善作用。利格列汀代謝量很少,且給藥劑量中僅有5%經由腎臟排泄,其余均可由膽道和胃腸道排泄,因此將其應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時,無論患者年齡、糖化血紅蛋白基線水平、病程及腎功能處于何種水平,無需進行劑量調整均可持久有效地促進糖化血紅蛋白的改善,保持藥效的正常發揮,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的發生[4-5]。研究中給予觀察組利格列汀聯合治療后,患者餐前與餐后2 h的血糖水平均顯著下降,分別降至(5.24±0.33)、(7.16±0.54)mmol/L,且最終下降值較對照組低(P<0.05);糖化血紅蛋白與體質量得到明顯控制,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利格列汀與二甲雙胍及吡格列酮聯合可有效控制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質量,且控制效果較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優,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磊,化前珍,王波,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學報,2014,21(5):1-5.
[2] 母義明,紀立農,寧光,等.二甲雙胍臨床應用共識[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8):673-681.
[3] 谷麗.吡格列酮對2型糖尿病的療效分析[J].現代醫學,2014,42(5):501-503.
[4] 劉祥生,張毅,張吉泉,等.利格列汀的合成[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6,47(1):4-7.
[5] 王淑珍.利格列汀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J].臨床醫學,2016,36(9):23-26.
(收稿日期:2017-0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