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博
【摘要】 目的 分析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對側眼的臨床表現, 為臨床治療提供資料。
方法 60例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 并對其實施房角鏡檢查、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裂隙燈檢查和屈光狀態檢查。結果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對側眼有55例
(91.67%)患者未發生遠視眼。有2例(3.33%)患者出現高眼壓癥狀。5例(8.33%)患者出現前房角窄Ⅱ~Ⅲ以及前房角粘連關閉癥狀?;颊呓悄ぎ愖冎禐椋?.305±0.050), 與正常參考值的(0.365±0.12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平均角膜內皮細胞密度為(2431.28±354.69)個/mm, 與正常參考值(2869.65±298.54)個/m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六角形細胞占比為50.00%, 與正常參考值61.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會出現較典型癥狀, 配合實驗室檢查可取得較好診斷效果。
【關鍵詞】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對側眼;房角鏡;淺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43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是當前眼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類型, 在實際的發病過程中,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傷害也較為巨大, 甚至可能會導致失明等情況, 造成嚴重后果[1]。在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發病過程中, 會導致虹膜異常、瞳孔變形或多個瞳孔等諸多情況。若沒有對其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 甚至可能導致視力下降, 對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會造成極大影響[2]。本文分析了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對側眼的臨床表現, 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19例。年齡27~79歲, 平均年齡(53.63±25.37)歲。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隨訪記錄。其中單眼發病31例, 雙眼發病29例。所有患者均出現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的典型癥狀, 并且在對其實施臨床檢驗后顯示, 其符合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 均可得到確診。
1. 2 方法 首先需對所有患者實施常規方法的檢查, 即對其臨床癥狀進行分析。尤其是需對患者對側眼的癥狀進行針對性的觀察, 找出其發病時的典型癥狀。在此基礎上對其實施房角鏡檢查、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裂隙燈檢查和屈光狀態檢查。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房角鏡檢查 在對患者實施房角鏡檢查時, 采取靜態檢查法即原位檢查法。在檢查過程中, 需讓患者如向正前方平視, 并將接觸鏡角膜面隨時保持在角膜中間位置, 盡量避免接觸到鏡片, 避免壓迫到角膜, 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3]。在此時可讓醫師對患者的房角情況進行相應的觀察。
1. 2. 2 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 在實施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過程中, 使用SUSBMATE軟件進行分析。讓患者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均保持頭部的舒適位置。醫師使用一只手固定眼杯, 另一只手拿著探頭, 讓探頭順時針旋轉1周, 觀察探頭和角膜邊緣是否保持在垂直狀態。并根據瞼裂的大小, 選擇合適眼杯。為降低檢查時患者出現的痛苦, 可以對其眼球表面進行麻醉。麻醉完成后將眼杯放置在眼瞼中, 倒入蒸餾水觀察, 并采集圖像分析。
1. 2. 3 裂隙燈檢查 裂隙燈檢查的整個過程中均需要在暗室中進行, 首先對患者體位進行調整, 讓其下頜放置在托架上, 并讓患者前額和托架上的橫檔進行貼緊。并且需要對下頜托架高度進行調整, 讓其瞼裂和顯微鏡一致。雙眼自然睜開向前平視, 讓光源投射的方向和顯微鏡觀察方向呈現出30~50°, 可將光線進行調整。
1. 2. 4 屈光狀態檢查 首先可對患者實施視力檢查和視野檢查, 并需對其進行雙眼協和運動試驗以及眼位檢查, 查明是否出現了隱斜視等情況。使用手電筒加放大鏡檢查, 分析其眼部一般情況。最后可使用眼壓測試, 使用指測法按壓眼球, 分析眼壓高低。
1. 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 并將其角膜異變度、平均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和六角形細胞占比和臨床參考值進行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臨床表現分析 60例患者中對側眼有55例(91.67%)患者未發生遠視眼。有2例(3.33%)患者出現高眼壓癥狀。5例(8.33%)患者出現前房角窄Ⅱ~Ⅲ以及前房角粘連關閉癥狀。
2. 2 實驗室檢查結果分析 60例患者角膜異變值(0.305±
0.050), 與正常參考值的(0.365±0.12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75, P<0.05);平均角膜內皮細胞密度為(2431.28±
354.69)個/mm, 與正常參考值的(2869.65±298.54)個/m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324, P<0.05);六角形細胞占比為50.00%, 與正常參考值的61.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是當前眼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 大部分患者為單眼發病[4]。在發病原因上, 導致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的確切原因當前仍然并不清晰[5-7]。但可以確定的是,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為獲得性疾病, 眼部血管異常、角膜內皮增殖以及虹膜基質炎癥等均為導致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的重要因素[8, 9]。同時淋巴細胞在角膜后部的營養不良, 或是遺傳性角膜疾病也會導致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的出現[5, 10]。endprint
通過本文研究顯示,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對側眼有55例(91.67%)患者未發生遠視眼。有2例(3.33%)患者出現高眼壓癥狀。5例(8.33%)患者出現前房角窄Ⅱ~Ⅲ以及前房角粘連關閉癥狀。另在對其實施實驗室檢查后顯示, 60例患者角膜異變值(0.305±0.050), 與正常參考值的(0.365±0.12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75, P<0.05);平均角膜內皮細胞密度為(2431.28±354.69)個/mm, 與正常參考值的(2869.65±298.54)個/m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324, P<0.05);六角形細胞占比為50.00%, 與正常參考值的61.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顯示, 在對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實施臨床診斷時, 通過臨床癥狀分析的方法可能無法取得較好效果。因此需在常規癥狀分析診斷的基礎上, 聯合角膜異變度、平均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和六角形細胞占比診斷, 以期取得更好的診斷效果。
參考文獻
[1] 馮波, 唐炘. 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誤診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一例. 眼科, 2012, 21(1):69.
[2] 尹奕, 王艷玲. 激光周邊虹膜成形術對角膜內皮細胞影響的臨床觀察.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3, 12(23):1895-1898.
[3] 勞葦, 鐘敬祥, 楊智豪, 等. 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行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一例.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3, 31(11):1503.
[4] 董騁寰, 朱學軍. 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研究進展. 國際眼科雜志, 2011, 11(5):826-827.
[5] 湯微. 論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繼發青光眼的臨床治療.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6, 27(5):604-605.
[6] 劉祖國, 張梅, 陳家祺, 等.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對側眼的臨床表現. 中華眼科雜志, 2002, 38(1):16-20.
[7] 李瓊. 單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患者對側眼的臨床表現. 現代婦女:醫學前沿, 2014(9):124.
[8] 曹文紅, 李靜貞, 洪濤. 八例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的臨床觀察與分析. 眼科, 2000, 9(5):281-285.
[9] 李滿, 楊永升, 劉健, 等. 并發單眼青光眼的雙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1例.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2014, 24(4):270-271.
[10] 趙紅姝, 唐炘. 雙眼虹膜角膜內皮綜合征病例的誤診分析. 中華醫學雜志, 2012, 92(19):1317-1320.
[收稿日期:2017-0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