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江
【摘要】 目的 探討上頜竇牙體種植采取上頜竇提升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68例上頜后牙缺失患者, 根據上頜竇底與牙槽嵴距離分為閉合組(距離6~10 mm, 38例)和開放組(距離2~5 mm, 30例)。閉合組患者采取閉合式上頜竇提升術, 開放組患者采取開放式上頜竇提升術, 觀察兩組修復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均未發生上頜竇穿孔、上頜竇炎等并發癥, 種植體種植3個月后均成功負載, 全景片顯示種植體與骨結合緊密, 修復后隨訪患者無不良自覺癥狀, 骨結合狀況良好, 種植體穩定, 牙齦組織健康。X線顯示, 閉合組上頜竇底提升高度為(3.75±0.48)mm, 低于開放組的(4.15±0.18)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閉合組患者術后至義齒修復間隔時間顯著短于開放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上頜竇牙體種植采取上頜竇提升術效果較好, 但需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術式。
【關鍵詞】 上頜后牙缺失;上頜竇;牙體種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46
種植修復是口腔修復的新型技術, 目前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廣泛。上頜后牙缺失后, 上頜竇氣腔化以及牙槽嵴萎縮, 往往導致缺牙區牙槽骨吸收明顯, 造成種植修復困難。本研究中通過資料回顧性分析, 探討上頜后牙缺失患者采取不同上頜竇提升術進行種植修復治療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接收的68例上頜后牙缺失患者為研究對象, 共植入78個種植體, 就診患者均表現為上頜竇底過低或牙槽嵴吸收, 無全身系統性疾病和上頜竇炎癥。術前檢查缺牙區牙槽骨剩余骨高度(RBH)為3~8 mm。根據上頜竇底與牙槽嵴距離分為閉合組(距離6~10 mm, 38例)和開放組(距離2~5 mm, 30例)。閉合組中女15例, 男23例, 年齡32~75歲, 平均年齡(41.9±11.3)歲,
共植入42個種植體。開放組中女14例, 男16例, 年齡30~76歲, 平均年齡(42.2±11.4)歲, 共植入36個種植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閉合組患者采取閉合式上頜竇提升術。碧蘭麻局部浸潤麻醉。在牙槽骨嵴環形鉆切齦, 將環形黏骨膜瓣去除, 球鉆定位, 先鋒鉆確定植入方向。根據手感及術前側裂RBH, 鉆孔深度距上頜竇底1 mm處, 選擇不同直徑骨擠壓器將種植窩洞緩慢擴大, 提升孔底與竇底間剩余骨板及黏膜至所需高度。注意觀察上頜竇黏膜是否穿孔及有無出血。將BIO-Gide生物膠原植入窩內, 并植入種植體。扭矩30~35 Ncm時, 安裝基臺, 3~6個月行全冠修復。開放組患者采取開放式上頜竇提升術。麻醉與閉合組相同, 缺牙區牙槽嵴頂作梯形切口, 剝離黏骨膜, 將上頜竇前壁暴露, 球鉆打磨骨壁, 創口1.0 cm×0.8 cm。將開窗骨取下, 對上頜竇黏膜進行剝離, 向上、內抬起達到所需高度。逐級備孔, 將BIO-Oss骨粉植入, 開窗骨塊置黏膜與種植體間, 覆蓋BIo-GIDE生物膠原, 嚴密縫合骨黏膜瓣。
1. 3 觀察指標 修復后6、12、18、24個月復診, 拍攝牙片及曲面斷層X線片觀察種植體骨結合狀況、種植體動度、種植體周圍骨量改變等, 有無上頜竇炎發生, 觀察術后至行義齒修復的間隔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均未發生上頜竇穿孔、上頜竇炎等并發癥, 種植體種植3個月后均成功負載, 全景片顯示種植體與骨結合緊密, 種植體周圍未發生有低密度陰影, 修復后隨訪患者無不良自覺癥狀, 骨結合狀況良好, 種植體穩定, 牙齦組織健康。X線顯示, 閉合組上頜竇底提升高度低于開放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閉合組患者術后至義齒修復間隔時間顯著短于開放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上頜后牙缺失后常會出現牙槽骨高度不足現象, 導致種植修復難度增加。而上頜竇底提升術能夠有效解決牙槽嵴高度不夠的這一問題[1, 2]。目前, 臨床學者普遍認為, 上頜竇底較為平坦、剩余牙槽骨高度>5 mm者均可采用上頜竇內提升術, 其具有手術操作相對簡單, 創傷小, 安全系數較高;骨擠壓器對松質骨進行擠壓, 能保留更多的骨組織, 使種植體周圍的骨密度增加, 提高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縮短療程, 減少手術次數;不應用骨移植材料, 使感染風險減少。但其手術視野小, 對技術要求高, 手術成功與否依賴于醫生經驗和手感, 并且提升幅度有限[3-6]。本研究結果顯示, 閉合組上頜竇底提升高度低于開放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證實以上觀點。此外, 植骨可能增加上頜竇黏膜穿孔和感染的風險, 為降低手術風險, 本研究術中均不植入人工骨材料及自體骨, 并植入相應直徑的種植體, 完成種植修復, 術后均未發生上頜竇穿孔等并發癥, 骨吸收良好。臨床對于牙槽嵴嚴重萎縮、上頜竇底與牙槽嵴頂距離<5 mm、上頜多個后牙缺失者多采用開放式手術。手術在直視下進行, 若發生上頜竇黏膜損傷, 能夠及時處理, 但該術式損傷較大, 術后恢復較慢[7-10]。本研究顯示, 閉合組患者術后至義齒修復間隔時間顯著短于開放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見開放術后恢復慢, 療程長。
綜上所述, 上頜竇牙體種植采取上頜竇提升術效果較好, 但需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術式。
參考文獻
[1] 張慶. 上頜竇牙體種植180例臨床效果分析. 臨床醫學, 2015, 35(9):88-89.
[2] 胡秀蓮, 羅佳, 李健慧, 等. 無牙頜種植修復患者127例臨床回顧研究.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14, 49(6):333-338.
[3] 袁長永, 王鵬來, 秦雁雁, 等. 上頜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植牙患者上頜竇內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臨床觀察. 山東醫藥, 2016, 56(31):95-97.
[4] 楊楨宇, 石英姿, 莫安春. 短種植體在上頜后牙種植中的臨床應用觀察. 吉林醫學, 2013, 34(29):6075-6077.
[5] 黃征難, 李寶勇, 劉民, 等. 上頜竇底內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09, 7(6):515-518.
[6] 肖慧娟, 楊云東, 許勝, 等. 上頜竇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種植體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11, 46(5):272-275.
[7] 劉志萍. 口腔種植中上頜竇提升的臨床觀察與應用. 中國醫藥指南, 2014(2):179.
[8] 劉堃, 張輝, 孫瓊, 等. 非植骨上頜竇內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臨床療效觀察.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0, 45(4):589-591.
[9] 潘躍中. 上頜竇內提升同期種植體植入術的臨床應用. 實用醫技雜志, 2011, 18(7):731-732.
[10] 徐康鑫, 高苑. 上頜竇外提升同期牙種植體植入術圍手術期護理. 黑龍江醫學, 2015(4):439-440.
[收稿日期:2017-06-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