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曉峰++錢豐++周明建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2.084
[摘要] 目的 探討胰島素注射治療小兒糖尿病的應用及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間,選擇該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兒進行研究分析,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方式,觀察組采用便攜式脈沖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對兩組患兒的血糖、三酰甘油、體重等變化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及住院時間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觀察組餐前血糖達標時間、餐后2 h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使用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低(P<0.05);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體重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體重均明顯降低,其中以觀察組患兒改善程度更加明顯(P<0.05);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為8.00%;對照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為32.00%(P<0.05)。結論 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小兒糖尿病能夠有效降低患兒血糖、三酰甘油及體重等,降低并發癥,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胰島素注射;小兒糖尿?。谎撬?/p>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b)-0084-03
小兒糖尿病是由于患兒要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表現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繼而出現高血糖及尿糖,通過血液檢查、尿液檢查等能夠有效診斷[1]。小兒糖尿病還很容易引發酮癥酸中毒,嚴重威脅患兒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必須及時給予患兒盡早治療[2]。當前臨床治療小兒糖尿病的主要方法為胰島素注射治療,但選擇何種注射治療方式成為臨床研究重點。為此,該次研究對胰島素注射治療小兒糖尿病的應用及效果進行了探討,并于2014年3月—2017年3月選擇5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所選擇的50例糖尿病患兒均為該院期間收治,均滿足《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導尿管確診[3]。按照隨機數字抽取表法將患兒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25例,年齡在6~1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9.53±2.26)歲,男患兒15例,女患兒10例,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22±0.42)年;觀察組25例,年齡在6~1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9.47±2.05)歲,男患兒15例,女患兒10例,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22±0.42)年。排除嚴重心肝腎等器官疾病患兒。對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對比處理,顯示性別、年齡及病程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兒采用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方式,在每天三餐前短效諾和靈(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70043)皮下注射,監測患兒血糖水平進行胰島素用量調整,每天睡前中效諾和靈(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70042)注射,依據患兒實際情況進行調節,一般為入院前劑量×0.8+5 U。
1.2.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兒采用便攜式脈沖胰島素泵進行治療,做好準備工作,進行患兒皮膚清潔、常規消毒,選擇輸注位置后進行進針,一般女患兒為下腹部、男患兒為上腹部,進針位置需避免臍四周4.5 cm,進入皮下后進行固定,利用驅動注射器注射胰島素,基礎劑量為0.49 U/kg,基礎使用率為50%左右,定時進行血糖測定,依據患兒餐前血糖值調節胰島素使用量,依據患兒餐后2 h血糖值調節餐前胰島素沖擊力,進行1次/d胰島素用量的調整。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餐前血糖達標時間、餐后2 h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使用量、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且測量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情況及體重變化情況,并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比較處理。
1.4 統計方法
對于該次研究所記錄關于患者的數據和資料,均利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餐前、餐后血糖達標時間,使用量、住院時間比較分析
觀察組餐前血糖達標時間、餐后2 h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使用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低(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血糖指標變化情況及體重變化情況比較分析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體重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體重均明顯降低,其中以觀察組患兒改善程度更加明顯(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分析
觀察組患兒出現低血糖1例,皮下沉積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00%;對照組患兒出現低血糖5例,皮下沉積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2.00%,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P<0.05)。
3 討論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可知,如今我國小兒糖尿病發生率較往年逐步提升,對兒童健康和生長發育造成較大的危害。一般糖尿病患兒會表現出多食、多飲、多尿等癥狀,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進一步出現物質代謝異常、脂質代謝異常等,尤其是患兒若停用胰島素、飲食過度或應激性刺激等,促使患兒酮體水平增高,引發代謝性酸中毒癥狀[4]。依據糖尿病患兒的發病原因及分類,可以將其分為原發性糖尿病和繼發性糖尿病,以原發性糖尿病比較多見。為了確保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必須實現對患兒的盡早診斷和盡早治療,而胰島素作為當前臨床上治療糖尿病有效且常用藥物,其作為胰島β細胞受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質刺激性而分泌的激素,其能夠有效降低患兒血糖激素,促進機體內蛋白質、脂肪及糖原合成,而且其還具有長期使用優勢,并不會產生藥物依賴性,受到人們的重視[5]。但不同胰島素注射治療方法獲得的治療效果不同,當前主要以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為主,而由于糖尿病患兒年齡偏小,若采用多次皮下注射治療方式,則難以被患兒接受,且還會給患兒造成傷害,難以確?;純号浜现委?,降低治療依從性。采用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模擬正常的胰腺功能給予患兒持續胰島素供給,確保釋放過程與患兒生理過程相似。在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中,設置基礎胰島素能夠有效抑制康胰島素激素,繼而對患兒外周葡萄糖代謝功能進行改善,以維持血糖水平的穩定性,減少低血糖情況的發生。飯前補充胰島素,能夠控制因為進食造成的短暫高血糖癥狀,繼而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為了了解不同胰島素注射治療方式的實際應用效果,該次研究對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餐前血糖達標時間、餐后2 h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使用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低(P<0.05),表明采用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提高血糖值達標時間,減少胰島素使用量,提高治療效果,促使患兒盡快恢復早期出院,縮短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體重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體重均明顯降低,其中以觀察組患兒改善程度更加明顯(P<0.05),表明對采用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能夠有效降低患兒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體重,并維持的合理范圍內,對穩定患兒血脂水平有明顯的效果,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為8.00%;對照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為32.00%(P<0.05),表明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不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利于提高患兒及家長治療依從性。該次研究結果與俞曙星[1]在《胰島素注射治療45例小兒糖尿病的效果觀察》中結果“血脂和體重都得到了下降,并能夠穩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同。此外,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能夠減少皮下注射操作次數,不會對患兒帶來多次痛苦,利于被患兒接受,促使患兒積極配合治療,而且減少皮下注射操作次數還能夠減少局部感染情況和刺傷情況,保證胰島素治療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胰島素注射治療小兒糖尿病采用胰島素泵皮下注射治療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能夠有效降低和穩定患兒血糖、三酰甘油及體重等水平,并保證較好的安全性,降低并發癥,縮短患兒住院治療時間,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俞曙星.胰島素注射治療45例小兒糖尿病的效果觀察[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 6(21):82-83.
[2] 谷巖. 應用小劑量胰島素持續滴注治療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臨床觀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56.
[3] 欒英. 對比分析不同劑量胰島素治療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2015,35(6):18.
[4] 王一川, 劉曉靜. 探討不同劑量胰島素對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治療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1):94-95.
[5] 尚麗. 小兒糖尿病治療中胰島素注射效果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32):148-150.
(收稿日期:2017-04-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