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陳霞++黃曉燕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2.105
[摘要] 目的 觀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診留觀患者使用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的臨床療效,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急診觀察室收治的需留院觀察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48例,按入院先后順序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小劑量胰島素靜脈注射治療,觀察組給予使用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進行治療,且兩組患者在治療同時均給予一定程度的臨床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臨床相關指標以及血糖達標時間和低血糖的發生次數。結果 經治療觀察組FPG、2 hPBG、HbA1c臨床指標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對臨床護理的滿意程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使用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留院觀察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臨床療效確切,負面作用及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應用加以推廣。
[關鍵詞] 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胰島素泵;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b)-0105-02
在我國近幾年來糖尿病是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又一個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且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1]。胰島素的誕生挽救了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然而目前單純進行胰島素皮下注射給藥方式并不能完全模擬胰島素生理分泌模式,成為限制胰島素進一步發展的瓶頸[2]。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糖尿病技術,近幾年獲得了大力發展,尤其在針對需留院觀察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療效顯著,臨床上稱之為“雙C技術”,主要是采取使用胰島素泵(CSII)連續對患者進行皮下胰島素注射輸液,并配合動態血糖監測儀(CGMS)對患者的血糖變化進行實時觀察和評估,從而起到快速、有針對性的降糖作用。該文對該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48例需留院觀察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意在探討應用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急診觀察室收治的48例需留院觀察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酮癥診斷標準,并由急診診斷需要留院觀察治療的患者。入選患者認知意識正常,能夠遵從醫囑配合完成治療方案。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的心腦血管功能不全或患有肝、腎功能性疾病的患者[3]。經篩選最終收集病例48例。入選患者均充分了解該次研究的相關內容,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經過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以入院先后為序,采用隨機數字法進行分組。觀察組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患者年齡49~62歲,平均年齡(55.6±6.2)歲,患病時間6個月~10年,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24例,男性17例,女性7例,患者年齡47~61歲,平均年齡(54.7±5.7)歲,患病時間為6個月~10年,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時間和糖尿病分類方面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相同的飲食與運動管理。飲食方面主要以少吃多餐為主,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量,多食用含纖維素的食物。運動方面主要根據患者的不同身體情況,采取輕度適當運動,以30 min/d為宜,并根據恢復情況逐漸加大運動量。
觀察組使用胰島素泵連續24 h向患者體內輸送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并根據患者的進餐情況和血糖狀況等隨時調節胰島素輸入的流量,在留院觀察初期,需使用小劑量胰島素進行治療,起始量為0.1 U/(kg·h),當患者的血液pH值正常和尿酮體轉陰后采取加大胰島素用量[4]。動態血糖監測儀設定為每隔10 s監測1次患者的血糖情況,并每隔10 min記錄1次數據,每天共記錄144個患者的血糖數據,在動態血糖監測采血針進入患者皮膚后1 h開始進行記錄。對照組在留院觀察初期給予常規小劑量胰島素靜脈注射,起始量為0.1 U/(kg·h),待患者的血液pH值正常和尿酮體轉陰后采取皮下胰島素注射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結合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的治療方法,采取時刻監測和健康指導性護理。
1.3 觀察項目
入院后對所有患者入院第1天進行臨床檢查,指標為空腹血糖(FPG) 不低于8.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BG)不低于11.5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 不低于7.8%。上述患者按照既定的治療方案留院觀察治療24~72 h,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0 h及24 h的FPG、2 hPBG、HbA1c進行觀察和記錄。并進行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調查。
1.4 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錄入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取95%可信區間,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0 h時,FPG、2 hPBG、HbA1c臨床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患者按照既定的治療方案連續治療24 h后,FPG、2 hPBG、HbA1c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觀察組FPG、2 hPBG、HbA1c臨床指標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endprint
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對護理情況的滿意度
觀察組采取24~72 h連續監測護理,進行7次/d血糖檢測,能及時了解患者情況;并向患者講解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情況,使患者充分了解病癥知識;對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指導,使其生活方式合理化;同時講解關于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的治療方法,使患者增加治愈病癥的信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91.7%,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83.3%,經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以前常規小劑量胰島素注射治療是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的主要辦法,但此方法胰島素總體用量較大,患者的血糖穩定時間較長,且血糖波動幅度較大,臨床治療效果不穩定,而胰島素泵能精確和連續對胰島素的輸入量、輸入速度和時間進行控制,并配合動態血糖監測儀對患者的血糖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可為醫護人員及時提供患者的血糖情況,從而使醫生及時作出相應診斷,有效提高了臨床上的血糖控制水平和臨床護理效果[5]。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FPG、2 hPBG、HbA1c臨床指標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的有效性。留院觀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在采取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期間,對醫護人員的護理情況也比較滿意,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91.7%明顯高于對照組,通過醫護人員對患者普及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方式,增加患者對新型治療方法的了解,提高了患者對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患者焦慮和恐懼心理。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留院觀察患者使用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的臨床治療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且負面作用及不良反應少,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司艷波. 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觀察和護理[J]. 護理研究, 2007, 7(12):1069-1070.
[2] 張桂香, 李靜. 皮下胰島素泵治療兒童Ⅰ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0):26-28.
[3] 李萬菊,楊娥,蒲卉明,等.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6,20(24):2188-2189.
[4] 李玲. 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13):3098-3099.
[5] 張培紅. 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6):11-13.
(收稿日期:2017-0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