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云
【摘要】 袋鼠式護理(KMC)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認可并應用于實踐中, 它是指母親與新生兒之間的皮膚與皮膚接觸(SSC), 頻繁或純母乳喂養的一種護理方式。袋鼠式護理能有效的減少新生兒疾病發生及死亡, 可有效替代傳統新生兒護理方法。本文介紹了袋鼠式護理的基本定義以及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為袋鼠式護理在我國的廣泛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 袋鼠式護理;新生兒;低出生體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116
有研究顯示, 每年大約有400萬名嬰兒在出生后的前四周內死亡, 盡管隨著醫療護理技術的發展, 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已逐漸減少, 但新生兒的死亡率仍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幸存新生兒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 2500 g)嬰兒比同期正常體重嬰兒更容易發生新生兒疾病, 包括急性呼吸系統、胃腸道、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聽力和視力問題。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嬰兒的死亡人數相當大一部分是可以預防的。健康護理技術如孵化器可有助于改善高危嬰兒的結局, 然而,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種設備并不廣泛, 不能理想的減少新生兒死亡率。因此, 需要有效且低成本的替代新生兒護理方法[1]。
1 袋鼠式護理
袋鼠式護理是指母親與新生兒之間(尤其是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的皮膚與皮膚接觸, 頻繁或純母乳喂養的一種護理方式。它可以有效提供觸覺、前庭以及動感的刺激, 并將熱量從母親的身體傳遞到嬰兒的身體。袋鼠式護理最初是由Ray和Martinez博士于1978年在哥倫比亞波哥大創建的, 作為低出生體重嬰兒傳統孵化器護理的替代選擇[2]。
2 袋鼠式護理國外研究現狀
為了描述袋鼠式護理在各種設置中的定義, 分析每個定義中袋鼠式護理組成部分的存在情況, 通過兩名獨立評審員進行文章篩選和資料摘錄。共篩選了1035篇文章和報告, 其中299篇關于袋鼠式護理和新生兒結局的數據或關于袋鼠式護理實施的定性信息;88個研究(29%)對袋鼠式護理沒有進行界定;在對袋鼠式護理作出了定義的研究中, 其中有211項研究(71%)包括了皮膚與皮膚接觸, 49項(16%)包括了專屬或近乎純母乳喂養, 22項(7%)包括了早期排放標準, 36項(12%)包括了出院后的隨訪, 167項研究(56%)描述了皮膚與皮膚接觸每天所需的時間[3]。
相關研究對袋鼠式護理與新生兒結局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通過PubMed、Embase、科學網等各大數據庫檢索, 將隨機試驗和觀察性研究納入了袋鼠式護理與任何出生體重或胎齡嬰兒之間的新生兒結局之間的關系, 其中沒有袋鼠式護理的比較組和沒有報告定量關聯的研究被排除[4]。兩名評審員對數據進行了提取, 篩選出的1035項研究中有124項符合納入標準, 在低出生體重的新生兒中, 袋鼠式護理與常規護理相比, 死亡率降低了36%;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袋鼠式護理的理想持續時間和組成部分[5, 6]。應在臨床醫生和政策制定者之間傳播袋鼠式護理在各種情況下實施的成功戰略。使袋鼠式護理的應用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3 袋鼠式護理國內研究現狀
胡建新等[5]對袋鼠式護理能否促進新生兒母乳喂養進行了Meta分析, 檢索了我國常用的各大中英文數據庫, 收集袋鼠式護理應用于新生兒母乳喂養的試驗, 根據研究者初步制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 應用正規的系統進行文獻質量評價, 最后在初檢的753篇相關文獻中, 初步納入67篇符合標準的文獻, 最后閱讀全文作出系統性的分析, 剔除掉研究設計不符的文獻, 最終納入8篇文獻進行分析。Meta分析的結果表明, 袋鼠式護理組首次母乳喂養的時間比常規護理組早,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 袋鼠式護理組首次母乳喂養持續的時間長, 母乳喂養的評分高, 與常規護理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 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包括體質量、身長、頭圍和體溫等均優于常規護理組[7]。
4 袋鼠式護理主要應用優勢
袋鼠式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減少血液感染, 早產兒出生后由于護理不當容易感染膿毒癥, 嚴重時會威脅嬰兒生命, 在此過程中應用袋鼠式護理能夠降低早產兒的膿毒癥感染風險, 提高其生存率[7]。新生兒出生后由于基本的生理條件發育不夠完善, 自身的免疫力較弱, 容易感染不同疾病, 應用袋鼠式護理能夠明顯提高新生兒母乳喂養率, 減少新生兒的哭泣時間和哭泣頻次, 使其能夠保持和延長相對穩定的睡眠時間。在袋鼠式護理中, 母親和嬰兒通過皮膚接觸, 緩解嬰兒母親的焦慮情緒, 實現母嬰之間良好的關系互動和情感聯系。由于袋鼠式護理在早產兒護理和足月兒護理中均適用, 因而對于嬰兒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降低新生嬰兒感染疾病和病毒、細菌的幾率, 提供給嬰兒足夠的親密感和安全感, 有利于生理健康發育和良好心理狀態的塑造[8, 9]。另外在袋鼠式護理中, 嬰兒的睡眠時間能夠延長, 在相對穩定和安靜的睡眠狀態下, 能夠刺激嬰兒分泌更多的生長激素, 對穩定嬰兒的血氧濃度、呼吸和心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袋鼠式護理中, 嬰兒體內能量保存較好, 水分和體熱散失較少, 有助于嬰兒體重的增加。
5 袋鼠式護理在我國推廣的建議
盡管有些研究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但大部分研究顯示袋鼠式護理已被證實為安全且有效地護理措施, 不僅有助于減少新生兒中低出生體重嬰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早期母嬰間皮膚與皮膚的接觸更有助于新生兒身體甚至是腦部的發育。同時, 袋鼠式護理不需要復雜的技術, 因此, 袋鼠式護理仍值得關注并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廣泛推廣開展, 其能夠讓產婦、家庭及醫護人員滿意[10]。隨著研究的深入, 目前國內部分醫院開始將袋鼠式護理應用于臨床, 但是國內的應用研究水平與國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合理的袋鼠式護理應用是在加強培訓、加大宣傳、深化研究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的。
參考文獻
[1] 劉丹, 李于凡, 陳麗萍. 袋鼠式護理應用于新生兒疼痛干預的研究現狀. 中國護理管理, 2013, 13(12):99-101.
[2] 張敏敏, 劉曉丹, 趙妍妍, 等. 袋鼠式護理國內外研究現狀. 護理研究, 2011, 25(12):3211-3212.
[3] 李小花, 朱為, 龍瑩純. 袋鼠式護理對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的研究.臨床醫學工程, 2014, 21(10):1351-1353.
[4] 昌婷婷, 陳金蘭, 王丙琴. 早產兒應用袋鼠式護理的研究進展. 臨床護理雜志, 2012, 11(3):63-65.
[5] 胡建新, 李萍, 劉明秀. 袋鼠式護理促進新生兒母乳喂養的Meta分析. 護理學報, 2016, 23(5):9-13.
[6] 丁林娟, 秦玲, 高倩, 等. 袋鼠式護理配合母乳吸吮對新生兒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程度的影響. 循證護理, 2016, 2(1):61-63.
[7] 黃海軍. 早產兒應用袋鼠式護理(KMC)的臨床護理綜述. 北方藥學, 2014(2):178-179.
[8] 肖苑紅, 沈永珍, 黃曉睿. 袋鼠式護理應用于新生兒疼痛管理的研究進展.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5):199-200.
[9] 田莉, 丁曉華, 武玉蓉. 袋鼠式護理在早產兒護理中的研究進展.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1, 30(8):1126-1128.
[10] 劉佳, 鄭曉蕾. 低出生體重兒應用袋鼠式護理的臨床綜述. 人人健康, 2016(20):196-198.
[收稿日期:2017-06-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