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雄
【摘要】發展縣域經濟,是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本文以遂昌縣為例,探討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具體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 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也是發展的最高境界,體現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近年來,浙江省遂昌縣始終堅持以“兩山”重要思想為指導,將生態視為立縣之本,以最大的自覺自信堅守生態底線,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縣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縣、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浙江省“兩山”實踐十大樣板縣等“金名片”。本文從三個方面對該縣的發展路徑、成效與制約、對策建議做一定的總結和探討。
一、發展路徑:以生態為基,以產業為本,以創新為要,加快打開“兩山”轉化通道
“綠水青山”不能自然而然轉化為“金山銀山”,只有搭上科學的翅膀,順應發展的趨勢,兩者才能實現有效轉化,否則,山區縣再好的生態也不可能轉化為經濟的發展。遂昌的做法主要是:
(1)堅守生態文明信仰,讓綠水青山始終環繞金山銀山。遂昌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生態保護與生態發展視為縣域發展的基本要求,甚至把生態文明作為信仰,堅守生態指數底線,構筑綠色屏障,有效地保護了一方山水。一是構筑最強生態屏障。從倡導植樹造林到建設生態林業,從創新河道管理到推動“五水共治”,從淘汰落后產能到追求循環發展,近年來,遂昌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舉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遂昌的目標,是致力實現“座座青山可賞景、條條河流可暢游”,打造“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人和民富、安康長壽”的全國最佳生態縣。二是打造最潔凈鄉村。潔凈看起來是小事,但做起來是難事。遂昌縣推出打造“中國最潔凈鄉村”行動,挑戰千百年來的農村傳統陋習。遂昌的鄉村一改往日“臟、亂、差”面貌,充分還原美麗鄉村山清水秀的自然本色,涌現出舉淤口、坑口等一批鄉村文明的典范,遂昌潔凈鄉村成為全省美麗鄉村的三大樣本之一,入選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實踐證明,掃地也能掃出知名度和美譽度。三要營造最美人文生態。自然生態是基礎,人文生態則是靈魂。遂昌以生態文明價值觀來引領社會進步,建設了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遂昌國家森林公園等一批高品質的生態文化基地,持續舉辦各類生態節慶活動,打造“五行遂昌、一諾千金”縣域品牌,群眾的生態發展自信不斷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升。
(2)堅定生態崛起之路,讓綠水青山加快成為金山銀山。作為生態發達縣,遂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生態優勢,讓綠水青山加快成為金山銀山的?一是將鄉村休閑旅游打造成引領未來的第一支柱產業。遂昌擁有全國獨有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旅游資源,經過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接力創業,現已成功打造4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6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06年以來游客接待量已增長24倍,旅游綜合收入增長40倍,“遂昌模式”已經成為全國山區旅游發展的標桿。二是將生態健康農業打造成農民增收的第一渠道。遂昌縣順應時代消費趨勢,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健康農業,走優質優價的高效農業發展之路,開發了中藥材、蜂蜜、山茶油等一大批生態農產品,遂昌成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試點單位。同時,該縣還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打造了農村電子商務“遂昌趕街模式”,有效破解了農產品銷售難問題。三是將新型生態工業打造成支撐縣域發展的第一經濟。浙江省不考核遂昌等生態縣的GDP和工業總產值,但不考核不等于不要發展,關鍵是要在弱化速度的基礎上更加強化質量和效益,騰出更多時間和空間做更多有利于促進轉型發展的事情。遂昌縣始終堅定綠色發展的理念,著力進行產業生態化改造,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四換三名”、“個轉企”等轉型升級工程,創立遂昌一諸暨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以元立循環經濟、凱恩高新技術等為代表的遂昌工業在市場競爭的大浪中不斷搏擊風浪、逆勢而上,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優勢。
(3)堅持生態品牌鑄造,讓綠水青山不斷引來金山銀山。生態地區的最大資源就是生態資源,這種資源隨著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優勢和價值會日益凸現。遂昌是如何用好自己的生態品牌,讓綠水青山不斷引來金山銀山的?一是以最有責任感的生態堅守來贏取中央省市的關心支持。遂昌一方面通過落實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機制,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森林管護和水資源管理等措施,堅守源頭地區的生態責任。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好生態”,積極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和經驗,努力爭取中央、省、市的關心支持,獲取方方面面的政策,實現良性互動。二是以最具競爭力的生態品質來吸引外來資本和創業人才。山區發展的內生性動力普遍不足,亟需外部推動、借力發展。我們秉持“好生態”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做足“生態招商”文章,積極放大生態優勢,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吸引資本的著眼點,積極引進符合生態保護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的項目,培育有活力、成長性好的新型生態產業體系,讓遂昌成為最具人氣的綠色產業集聚區。三是以最有創新力的生態改革來促進內生發展和動力提升。近年來,遂昌爭取到了一系列改革試點,其中多項為全省、全市唯一。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全省山區科學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等改革中,有效沖破了傳統路徑依賴和思想觀念障礙,始終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沿,實現了以生態建設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發展動力,促進經濟與環境“雙贏”、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
二、成效與制約:環境與經濟、人文與社會的和諧,開發與保護、投入與效益的矛盾
(1)發展成效。一是環境與經濟的同步提升。十二五以來,遂昌生態環境持續提升,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3.2%,出境水質常年保持在II類以上,縣域生態文明總指數、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等指標都位居全省前列,并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生態縣,已經成為錢塘江、甌江源頭一道強有力的生態屏障。同時,遂昌的經濟也保持較快增速,“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7倍,人均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均高于“十二五”預期目標,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同步提升。二是人文與社會的共同進步。在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引領下,遂昌十分重視民生事業的發展和民生熱點問題的解決,構筑了和諧文明的社會生態。近年來,遂昌成功打造了“湯顯祖文化”品牌,弘揚與發展了班春勸農、遂昌十番等國遺項目,開展了教育現代化縣創建,農村文化禮堂等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不少民生熱點問題得到解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
(2)發展制約。一是開發與保護的矛盾。2016年,遂昌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的要求更高了,開發與建設的環境限制更多了。在此情況下,水域開發、林區開發、節能減排等方面要求更高、監督更嚴,對縣域生態工業、休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定的限制。二是投入與效益的差距。生態保護投入巨大,遂昌地方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巨大的生態建設投入,同時,由于地處山區,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制約了山區的發展,比如,該縣百分之八十五的鄉鎮尚未通上高等級公路。
三、對策建議:統籌發展、綠色發展、集約發展
(1)完善與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支持政策,逐步實現省域統籌發展。遂昌是國家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和省級層面應當進一步加強對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優化激勵政策,對發展積極性高、生態基礎好的區域要予以重點支持,推動山區縣與發達地區同步發展,真正實現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堅持以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為主方向,逐步解決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實現“兩山”轉化,最根本的還是要有更強的自身發展能力。類似遂昌這樣生態發達、產業不發達的縣域,必須始終把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作為工作重點,大力推進縣域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質的升級來替代量的擴張。比如,遂昌就應堅持依托獨特的自然稟賦、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濃厚的創業環境,圍繞打造“長三角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的目標,深化旅游綜合改革,努力探索度假經濟、避暑經濟、養生(養老)經濟等多元化發展模式,真正將鄉村休閑旅游打造成引領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
(3)科學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逐步縮小投入與效益的差距。遂昌地廣人稀少,人口密度僅為瑞士的40%,城市化率為48%左右。解決山區基礎設施投入大、效益低的出路之一就是推進人口、產業集聚,提高城市化水平。實踐中,有的縣域城市化發展方向是“小縣大城”,即人口和要素向縣城集聚;有的則是“大縣小城”,即人口和要素向縣城和若干個重點城鎮集聚。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是符合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的,對遂昌和類似縣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可以有效提高山區縣投入產出比,縮小城鄉差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