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昭
【摘要】近期“供給側改革”成為政府高層講話的高頻詞,“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次在會議上被提出。本文從軍需保障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存在的問題、主要措施等三方面著手,探討了軍需保障的供給側改革。
【關鍵詞】軍需保障 供給側改革 策略思考
現代戰爭聚焦后勤,軍需保障是后勤保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想贏得高技術的局部戰爭,必須要有相應的軍需保障能力。我軍的軍需保障能力隨著軍隊的發展不斷發展,但隨著戰爭形式的變化,我軍現行的軍需保障體制和保障能力對于現代戰爭的要求還有所欠缺。需從供給側著手,謀求軍需保障的進一步發展。
一、軍需保障供給側改革概述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用政府有形的手代替市場,不僅不會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還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推進供給的結構性改革,通過創新供給結構引導過剩產能供給側減量和結構調整,使供給側達到與需求側想適應的新水平。
(二)軍需保障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軍需保障供給側改革是以軍隊需求和現代戰爭需求為導向,改革保障的體制、方式,更好地滿足軍隊的需求和保證打贏現代化戰爭。保證打贏是軍需保障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和目標,不能為現代化戰爭服務的軍需保障是不合格的軍需保障。軍需保障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推動供給的結構性改革,通過創新供給側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和減少無效供給,使供給與需求相平衡。
二、軍需保障供給側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軍需保障組織體制有待改進
現代戰爭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使后勤保障面臨許多新問題,軍需保障更加復雜,不同保障對象的保障要求和內容不同,軍需保障要形成與作戰體制相適應的組織體制。我軍實現聯勤體制以來,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性的成果,但目前我軍軍需保障還沒有完全打破建制保障與區域保障相結合、通用保障與專用保障相結合的以戰區為基礎的聯勤體制,還不能充分利用各種軍需保障力量,無法對各種保障實體進行優化整合,諸軍兵種難以打破建制界限,軍需保障力量之間出現重疊、浪費。
(二)軍需保障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現代戰爭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要求軍需保障在面對任何情況下,都能快速決策、快速機動、快速支援、快速保障。必須要建立高效的軍需保障指揮系統,及時了解戰場態勢、部隊需求,盡快實施保障。目前,軍需信息系統開發技術體制、平臺不一致,基礎信息和業務數據還沒有統一的軍隊標準,難以實現集成和共享,在用的軍需業務信息系統也沒有與后勤其它專業信息進行融合。軍需保障物資數字化程度較低,軍需保障物資從生產后不能實時掌握其動態,對物資流向難以監控,不能精確掌握軍需保障物資信息.
(三)軍需保障社會化進度有待加快
在高技術現代戰爭中,軍需保障的任務日益繁重,動員地方技術、人力、物力進行保障,已經成為現代戰爭軍需保障的重要內容,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充分利用社會保障力量為軍隊建設服務,從而減輕軍隊負擔,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在當前我國市場化經濟體制下,現行的軍需保障管理體制已經面臨諸多矛盾。軍需保障過分依賴軍供部門,不能充分利用地方的資源,軍需保障負擔重、效益不高,與市場開放的形式不相適應。后勤動員體制還不夠健全,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后勤調查潛力還不夠充分,地方經濟實力不能快速轉化為軍隊保障力。
三、軍需保障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軍需保障指揮體系建設
(1)建立一體化軍需保障機構。根據諸軍兵種聯合作戰軍需保障的任務和職能,按照軍兵種比例和保障要求,編配軍需指揮人員,建立功能完善、穩定高效的三軍聯勤軍需保障指揮機構,明確職責、權力,適應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軍需保障要求。軍需機構按戰區分散建設,存在軍需建設資源投向、投量分散的問題,要使供應和管理相統一,通過保障部(分)隊直接對保障區內的諸軍兵種實施保障。軍需保障指揮機構要與后勤指揮機構、運輸部門、地方支前機構、保障部(分)隊、諸軍兵種作戰部隊都要建立聯系,減少指揮層次,加大協調力度,提高軍需資源保障效益。
(2)建立一體化軍需保障力量。戰場數字化使部隊作戰能力成倍提高,用小規模部隊就可以實現較大規模的戰爭目的,與此適應,后勤保障部隊的編制也呈現小型化、模塊化趨勢。美軍伊拉克戰爭后勤保障實現了保障力量的模塊化,美軍為每個作戰旅配屬一個保障營,保障營按專業編組,分成若干保障單元,每個單元都具有規模小、功能全、機動性強的特點,并可按任務需要進行組合,與作戰部隊同時機動,提供持續可靠的伴隨保障。現行聯勤分部對軍兵種所屬場站、建制旅團等的軍需保障力量并沒有管理使用權利,只是供應和業務上的指導關系,應對保障區內的軍需保障力量進行統一編組、統一部署和集中調控,根據戰場變化靈活利用軍需保障力量,形成與美軍相似的模塊化保障結構,實行軍需保障力量的一體化調控。
(二)提高軍需保障信息化水平
(1)建立軍需保障指揮信息系統。一是利用計算機技術、衛星通訊技術和數字化信息技術,建立集指揮、控制、通信、電子防護于一體的軍需保障指揮信息系統,與作戰信息系統及后勤各業務信息系統接口相聯通,使軍需保障力量與作戰部隊、國防動員部門、地方支前機構之間保持互聯互通,兼備平時管理和戰時指揮功能。二是整合現行的軍需業務系統,達到體系完善、功能配套、分項獨立、系統集成的要求。對符合標準、能夠集成的系統進行集成,對不能集成的系統進行改造或淘汰。信息化建設必須有標準化的支持,各信息系統要采用統一的單元格和格式,要使各種信息系統之間的兼容性和互通性,使信息流動、交換和處理便捷順暢。
(2)建立軍需保障數據中心。依托后勤保障數據中心,建立好軍需保障數據中心,對軍需各類數據進行集中儲存和管理,為軍需保障服務。數據主要分為基本數據、專業數據、外部數據三類,基本數據包括軍需物資品種、數量、存放地點、有效期、使用的注意事項等和軍需裝備的種類、技術性能、操作環境等,專業數據包括軍需保障過程中的業務數據,外部數據包括軍需物資生產工廠、運輸部門、軍需庫所、國防動員部門等信息。
(三)加快軍需保障軍民融合建設速度
(1)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一是軍需保障軍民融合發展必要要有相應的法規作保證,可抽調軍需業務人員、法律專業人士、政府相應負責人組成法規制定小組,要具體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提出具體可行的保障方法、程序,使軍需保障軍民融合發展有法可依。二是組織對地方軍需資源進行調查,要有足夠的社會保障力量融入到保障體系中來,全面掌握能為軍需保障所需的社會民用資源。建立相應的保障方案,通過平時演練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來檢驗,對所屬的地方保障機構進行教育和督查,保證軍需保障的順利實施。
(2)充分利用地方優勢。一是加強與地方科研院所間的合作,充分發揮地方科技優勢,提高軍需裝備信息化水平,被服裝具的綜合防護能力,軍用食品的連食性,可依托社會保障力量建立軍民融合式軍需裝備維修機制,地方可培養專業的維修人才。二是根據部隊作戰需求,制定出物資裝備的品種、數量、性能和包裝標識,對通用性較強的物資如被裝、給養、炊事裝備等可按照公平公開、擇優選擇的原則向地方廠商招標生產,軍地雙方明確職責,地方廠商負責生產、運輸,軍需部門負責監督、檢驗和驗收。三是將部分軍需物資裝備改為地方儲備,根據軍事斗爭的需要,確定出重點儲備方向和物資的品種、數量,與簽訂生產該物資的地方廠商簽訂協議,物資必須保持一定的儲備量,按照期限推陳儲新,軍需部門定期對合同方儲備情況進行檢測,減輕部隊的儲備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