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悠夢
【摘要】新聞傳媒的觀眾范圍廣、對社會的影響大,能夠對法治建設起到推動的作用。新聞傳媒以自身的特點對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通過自身工作對社會輿論起著正確引導的作用,從而使法治建設更好更正確地進行。所以,文章作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并經過深入的思考,就新聞媒體的監督對民商法的促進作用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新聞媒體的監督 民商法的促進作用 分析和討論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型國家”的戰略,體現了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但同時對我國的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開放程度的擴大,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也在推動著人們之間的交流。在這樣復雜、多變的社會中,各種問題也頻繁發生。經濟發展需要合理的法治建設保障,從而讓經濟水平與精神文明、法治建設共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重視新聞傳媒對法治建設的影響。新聞傳媒的觀眾范圍廣、對社會的影響大,能夠對法治建設起到推動的作用。新聞傳媒以自身的特點對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通過自身工作對社會輿論起著正確引導的作用,從而使法治建設更好更正確地進行。所以,文章主要就新聞媒體的監督對民商法的促進作用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新聞傳媒的監督對民商法促進作用的理論研究
我國古代就有“法治”這一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學說促進思想的發展,其中就有“依法治國”的學說,但是在當時,這一主張僅僅是通過國家把嚴苛刑法的管教作為一種政治主張,更多的是將治理的重點放在“治”字,卻沒有認識到法治建設的重要性。“依法治國”中最重要的還是“法”,只有通過構建合理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從建設法治社會的角度看,新聞傳媒的監督作用對我國的法律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新聞傳媒是政府與群眾之間的傳播媒介,政府可以通過新聞傳媒對法律的制度意見進行收集,而政府在行政中的不當行為可以由新聞媒體揭露、曝光出來。在我國現代的民商法完善的過程中,新聞傳媒需要作為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將政府的做法傳達給群眾,而群眾也可以將自己的意愿通過新聞傳播向政府傳遞。如此,就能夠實現政府與群眾相聯系,而法治社會也必定會實現。
二、我國民商法發展的現狀
(一)我國的民商法建設仍需完善
我國目前的民商法律建設發展時間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一,民商法中許多項目的相關法律尚未進行制定,這導致了相關事件不能夠很好地進行處理,不利于我國民商法的建設。第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民商法的社會實踐中出現了許多糾紛與問題需要通過民商法的制度來解決,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速度直接影響著我國人民的實際利益、社會的經濟發展,關系著人民的權利實現。沒有完善的民商法律,會讓相關部門在進行處理時沒有法律依據,導致受害者的切實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從而影響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不利于我國建設和諧社會。
(二)我國的民商法律體系需要合理調整
我國的民商法律體系需要調整。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出現多元化、復雜化的情況,原有的民商法律法規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進行修改和完善,甚至是廢除;同時我國民商法中有些條例的質量較低,容易被不法分子鉆法律的漏洞,在民商事件的處理中表現非常不合理。由于法律的建設不是在一天內就能夠完成的,民商法涉及到民事、商務中的方方面面,權力機關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對于民商法中的漏洞進行完善和修改,而新聞傳媒的監督作用實現了對民商法的推動。新聞傳媒可以通過其優點發現民商法中的問題,并且使用傳媒的方式將問題為大眾呈現,能夠促進民商法的建設。
三、新聞媒體的監督對民商法的促進作用
新聞傳媒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機構,需要將人們群眾的意見與建議提供給政府,同時將政府的做法與意圖很好地傳達給公眾,最后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
(一)新聞傳媒是民商法律漏洞的觀察者
隨著我國新聞媒體的不斷發展,對于新聞的公開化、自由化程度也在不斷擴大。新聞傳媒在我國各個地方都有,大到電視臺、小到網絡雜志社,其報道的范圍非常廣,幾乎涵蓋了我國社會中的各個領域和行業。從這個角度出發,在民商事件的仲裁過程中,新聞傳播通過自身的特點能將群眾對事件的看法傳遞給處理機構,新聞傳媒的監督職責還能夠對民商法中的漏洞起到觀察的作用。新聞傳媒的功能要求傳媒對于社會關注的時事、事件進行積極的報道,引導社會各界對事件的正確看待。
(二)新聞傳媒是人民群眾意見的傳達者
在民商法的法律擬定過程中,需要立法機構在對草案進行三次討論后才能夠被表決。而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傳播對于民商法草案信息的傳播是將政府的看法與立場正確表達的一種方式,這些信息最終會影響到人民對法律定制的態度。新聞傳媒的職責在于將立法機構的觀點和信息傳達給大眾,為大眾創造一個民商法的討論空間,并潛移默化地將大眾對其的意見傳達給立法機構。而對于法律信息的討論情況、群眾的接受程度將直接關系著法律草案的最后表決,影響著立法的質量,也影響著定制法律是否能夠適應社會的要求。同時新聞傳媒的特殊性要求傳媒使用客觀的角度對法律制定進行公正的評論,對群眾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加以收集,正確引導社會各界對于法律定制、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議與看法,為社會創造一個和諧的法律討論環境,同時為立法機構在定制法律草案時提供良好的參考信息。
(三)新聞傳媒是民商法的宣傳者
法律的制定需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同決定并發布。而在這個階段之前,該法律是不能夠生效的。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傳媒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對民商法中新增的法律法規進行宣傳,培養群眾建立健全的法律觀念,最終將民眾反饋的意見和反應向政府提出,也就是向人民群眾普及民商法律新條例。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傳媒扮演著一個宣傳者的角色,這體現了立法機構將法律信息向社會各界宣傳,讓民眾有序進行法律制定的參與,科學立法,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實質,有助于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戰略,對我國的政治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我國政府明確支持要貫徹落實憲法的法治策略,加快我國的法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對我國的法治建設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規劃。在我國推動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新聞傳媒作為一種公共服務的工具,能夠通過輿論和報道的發生對我國的法治進行監督,有助于促進我國法律的不斷完善。
四、總結
政府明確支持要貫徹落實憲法的法治策略,加快我國的法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對我國的法治建設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規劃。在我國推動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新聞傳媒作為一種公共服務的工具,能夠通過輿論和報道的發生對我國的法治進行監督,有助于促進我國法律的不斷完善。文章主要就新聞媒體的監督對民商法的促進作用進行分析和討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