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成航
【摘要】本文以8個國家中心城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中心城市相關數據的因素分析,將經濟集聚因子的規模因子、質量因子、活動水平等因素歸納為三個較為穩定的可解釋因素。衡量金融集聚和經濟效率,利用系統GMM和面板回歸實證分析了金融集聚與經濟效率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整個要素生產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益和技術進步均由金融集群顯著提升。城市的經濟集聚對規模效益有顯著影響,在全要素生產率和其他分解指標的影響上存在顯著差異。結論認為,市場應以核心改革為核心,加強金融供給側改革,“脫離虛擬現實”,促進創新驅動,擴大金融開放。
【關鍵詞】中心城市 金融集聚 空間格局
金融集聚是金融發展的產物,通過分析金融聚集,一旦它聚集在一定區域,將會對聚集地區和周邊地區的金融交易和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并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周邊地區的財政收入顯著增加。因此,加強中國金融中心城市集聚和空間格局研究,促進改善國家的金融體系和區域經濟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擇286個中心城市在《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的數據,由于西藏、新疆數據的缺乏,所以將會舍去西藏和新疆中心城市數據。這篇文章通過對中心城市的金融發展背景、活動、大小、密度和活躍程度的金融服務和其他方面的金融集聚水平測量相關指標選擇的降維,最終將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和空間格局的衡量指標來確定比例因子。其中,質量因素和積極因素,反應的比例因子是城市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質量因子反映了城市經濟和金融發展的水平和質量。而活動水平因素主要反映了城市金融服務的活動程度。
二、我國中心城市金融聚集的水平與空間分布
(一)空間分布對
通過對中部城市金融集聚指數計算和調查,在ArcGh的幫助下,選擇了286個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指數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金融集聚的主要區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成為我國金融集聚服務水平最高的中心城市是可以肯定的。特別注意的是在上海是長江三角洲金融集聚中心,渤海地區以北京、天津為中心,這兩個城市廣州、深圳在以珠三角為中心,東北沈陽、中部武漢、西南的重慶都是當地的金融集聚中心區域,這充分顯示了整個國家,金融活動和相關的服務更傾向于國家經濟中心和集聚在不同的省份的經濟中心區域。
(二)中心城市金融聚集的等級劃分
根據國家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因素綜合得分,可以在國家金融集聚水平以上的中心城市分為國家金融中心、國家金融中心、區域金融中心、省級金融和地方金融中心五種類型。上海,北京金融集聚指數比其他城市高得多,其金融集聚規模和影響力具有國家和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都是長江三角洲的核心,渤海兩大經濟區,國家金融中心無可爭議。深圳、廣州、天津的金融集聚指數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城市,深圳、廣州作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京灃冀經濟特區的天津市副中心城市,三個城市可分為國家金融中心。重慶、杭州、成都、武漢、南京、西安、沈陽和其他國家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指數相對較低的,但明顯高于一般的省會中心城市,城市作為區域金融中心,其財政影響具有區域跨省域的意義,如重慶、成都為西南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在中國中部的武漢、西安是西北地區的一個金融中心,沈陽是中國的東北金融中心。佛山金融集聚指數明顯高于省會中心城市,雖然不是跨省金融中心,但由于廣州和佛山一體化加速,聯合將導致國家金融中心城市。鄭州、長沙、濟南等省會城市,包括大連、寧波、東莞、廈門、青島、蘇州、無錫、溫州、等都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除了上述幾種類型,其他區域中心城市如常州、唐山、紹興、金城、珠海、中山、汕頭,南通,煙臺、鄂爾多斯、淄博、大慶、金融集聚指數等一般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只有領土金融中心,可分為本地金融中心。
(三)中心城市那集的規模樸布
在城市人口規模的基礎上,2013年,匯總了國內各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指數,通過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不同的粒度分布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規模人口規模與城市有很強的相關性,即城市人口規模逐漸擴大,金融集聚指數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因此,金融服務能力更強的中心城市,各類金融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人口數量在200萬的多個城市,這類城市金融集聚指數都是積極的,說明了其金融服務水平不僅有區域意義也有國家的意義。
三、中心城市金融聚集空間格局
根據分析每年的得分能力強的金融服務和集聚指數高階排序,上海、蘇州、浙江、北京、天津、河北、廣東排在前列、然后是成都、遼寧、山東等地,如中西部靠后。全國金融集聚指數的增長僅為1.1%,也顯示了金融行業的地理分布仍表現出強烈的不平衡,不平衡發展也有一個對路徑依賴的獨特特性。然而,中國金融行業空間重組將使自己的地理模式產生相應的變化,例如,浙江、重慶、內蒙古、湖南金融集聚指數變化較大,和上海、山東、北京、增加金融集聚指數相對較小,顯示了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國家金融中心為基礎,中國的金融行業逐漸向中西部地區集聚。
四、結論
中心城市在中國是基于金融集聚和空間格局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科學選擇數據源,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和空間格局的措施規模因素統計,在質量因素和積極因素在此基礎上,將我國中心城市經濟系統的濃度水平和空間分布分析,未來金融集聚水平,加強中心城市空間格局的研究,對于我們了解該地區金融行業變化趨勢,促進金融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