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萍
摘 要: 養羊業作為我國畜牧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向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方向快速發展。各地區突出地方優良品種,引進國外優質羊品種,大規模開展雜交改良和新品種培育工作,明顯增加了養羊業產品的產量,并且改善了產品的品質。但是在羊場生產管理中,仍有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基于此,筆者結合生產工作實踐,闡述了羊場生產管理需要注意的問題,同時提出了有效對策,以供參閱。
關鍵詞:羊場;生產管理;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國家對畜牧業結構的調整,養羊業獲得快速發展,各地區因地制宜,積極向集約化、規模化的養殖方式發展,然而,由于管理能力欠缺和專業知識匱乏等問題的存在,導致諸多羊場效益低下,為此探討羊場生產管理現存問題,并采取有效對策予以解決,對增加羊場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羊場生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1.羊場的規模與結構不合理,綜合管理觀念差。一方面,鑒于國家畜牧業發展戰略中大力倡導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節糧型草食家畜及養羊業的升溫,許多羊場如雨后春筍般的興建起來,但因缺乏整體規劃,盲目追求效益最大化,許多羊場不顧自身的飼養管理能力,飼草飼料供應能力及銷售能力,盲目擴大羊群數量,導致產、供、銷機制上的脫節,影響后期發展。由于受當前經濟利益的驅使,把一些本該留作后備羊群和一些不該出售的羊只出售,導致后續無力,不能再發展。另一方面,目前許多羊場是以提高羊只出欄數為目標,以求提高經濟效益,但卻往往忽略了因數量的提升而導致質量的下降。由于羊只數量擴大,羊舍不足、飼料供應增加、飼養人員缺少、管理條件跟不上等許多問題會表現出來,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惡性循環,進而影響羊場的正常生產和最終利益。
2.飼草生產及供應不足。羊群的健康體況是繁殖工作的基礎,因此要確保羊只吃飽吃好。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到分散飼養習慣的影響,飼草料來源品種單一,沒有飼草種植和供應計劃。不少羊場認為在羊只吃上草的情況下,補飼一些玉米、麩皮等就行了,不能按營養標準制定不同的飼料配方,不能飼喂全價料,由于飼草料的單一,導致羊只能量與蛋白質的攝入不均,微量元素的攝入不足,使羊只的異食癖,營養代謝病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生產。同時,不合理的營養狀況嚴重地阻礙了羔羊的生長發育,也極大地影響羊肉的產量和品質。
3.疾病防控不力。疾病防控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從羊只出生到出欄、屠宰均應時刻注意。除了應對一些對羊場有重大損害的疫病積極重視,做好檢疫外還應對羊只的個別情況予以警惕。另外,羊寄生蟲病也嚴重制約著養羊業的健康發展。患有內外寄生蟲病的羊只,重者日趨消瘦,甚至造成死亡,輕者也因羊體營養被消耗呈現不同程度的消瘦,導致幼齡羊生長發育受阻,成年羊繁殖率下降,羊毛和羊肉產量降低,羊皮品質受損,因而一定要重視羊體內外寄生蟲病的防治。
4.品種利用混亂,缺乏長遠規劃。養羊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在缺少政策規劃和技術指導的情況下,各行業、各層次的人員盲目大搞項目,加之非客觀的宣傳報道,導致不應有的品種炒作,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現象頻頻發生,倘若不加以控制和引導,勢必會影響到羊場的經濟效益,阻礙養羊業的健康發展。
二、加強羊場生產管理的對策探討
1.注重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強化綜合管理意識。改變傳統的粗放式飼養和經營模式,積極發展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方式。科學合理地安排羊場布局,布置飼料基地,修建改良羊舍,健全防疫制度等。根據不同羊種的飼養標準去制定不同的飼料配方,再配制不同的飼料。在選留好后備羊群后應按日齡、性別的不同,把商品羊分成不同的組建飼喂,做到批量生產。各個羊場應立足當地資源和市場需求出發,從經營方針和管理體制的確立到規模的大小,飼養場地的選擇,生產設施的布局、設計和建設,品種的選定及其利用制度,飼草飼料的全年均衡供應,飼養管理方式及飼養工藝流程,疫病防治以及產品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等問題出發,組織專門力量進行認真詳細的研究,制定出發展政策規劃和實施方案。一整套綜合的管理觀念的形成有助于羊場的可持續發展。
2.做好飼草選擇和供應計劃。優質牧草的粗蛋白含量、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豐富,是一種可供開發的蛋白質飼料資源,而且由于牧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羊只喜歡采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飼草代替一部分精料,不僅可以降低飼料成本,而且可以精粗配合,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轉化率。同時,要做好飼草供應計劃,首先應編制羊群周轉計劃,根據飼養羊只的種類、生產類型、頭數和飼養天數等確定飼草需求量;飼草供應計劃采取種植、放牧、貯藏和加工調制農作物秸稈的措施,確保有充足的飼草供應和儲備,以滿足羊只對飼草的需求。
3.充分利用現代育種與繁殖技術。人工授精可以擴大優良公羊的利用率,充分發揮公羊優勢,也可以節省購買和飼養大量種公羊的費用,也可以避免在自然交配過程中,由于羊體和生殖器官的相互接觸而傳播某些傳染性疾病和生殖器官疾病的可能。同期發情則可以使某一群母畜在特定的時間內集中地表現發情,以便于組織配種,縮短配種時間,利于集約化密集產羔。此外,引進一些適合本地區生態條件的優良品種,去雜交改良當地羊,有計劃地提高本地羊的產毛量,產肉力等,進而再培育出一些適合本地生長,生產性能優良的品種,從而建立自己的羊只良種繁育基地。
4.加強羊場疫病防控,定期驅蟲。羊場人員日常要對羊只的飲食、行為等狀況進行仔細觀察,一旦出現異常要及早診斷,羊病確診后要及早采用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并根據當地的疫病發生情況制定防疫制度,加強疫苗免疫接種使預防羊病的關鍵措施。此外,圈舍要定時打掃,做好環境衛生工作,保證羊只飲水潔凈。對圈舍、飼具及其周邊環境可交替使用幾種消毒藥劑進行消毒,有效預防羊病的發生和流行。采用驅蟲凈、丙硫咪唑和敵百蟲等驅蟲藥物于每年4—5月及10—11月對羊只各驅蟲一次;羊只體外預防性驅蟲可進行藥浴,一般每年2次,分別在3-4月和9-10月各藥浴一次。防控羊場疫病發生,能夠最大程度上確保羊場正常生產,實現羊場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劉泉,劉偉忠,花衛華等.羊場生產管理的技術問題[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2).
[2]馬春江,羅生金,吾買爾·牙合甫等.肉羊場生產管理控制體系的建立[J].新疆畜牧業,2013,(7):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