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裕芳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 530000)
對于“任性”一詞,我們十分熟悉。但是,近年來,“任性”卻出現了不同以往的用法。“任性”新用法源于江西一老伯買保健品被騙數十萬元后,竟因為只是想看看他們究竟能騙多少錢,網友揶揄:“有錢就是這么任性。”此語一出,迅速在網絡上大量傳播,還為此衍生了各種“任性體”,如“有房就是那么任性”、“有車就是那么任性”等。在此,“任性”語義發生了改變,不僅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性格特點,還可以用來指稱無生命的事、物。此外,關于“XX就是任性”的具體構式演變,是由實體構式“有錢就是任性”——仿似性框填“有[ ]就是任性”——流行性構式“[ ]就是任性”逐步演變的。本文中,我們對“任性”語義和“XX就是任性”語法構式不作具體闡述,我們僅運用模因論觀點對這一流行語來源、過程、成因作探討,為了行文的方便,暫且將“XX就是任性”的一系列演變構式簡稱為“任性體”。
“任性體”已經成為2014年十大網絡流行用語之一,不僅活躍于老百姓的日常話語體系,并被廣泛運用于網絡、電視、報刊等媒介上。本文運用模因論的觀點,試著探討“任性體”如何成為一個模因,找出模因的傳播途徑、原因和機制。
模因論(Memetic)是在達爾文動物進化理論的基礎上,針對出現諸多相似的文化現象而提出的文化進化規律,類似于生物遺傳學上的“基因”,通過復制、傳播等,不斷重現。
最早將模因論引入中國的一個學者何自然(2005)提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模仿而得以復制、傳播,它就可以被稱為模因。這準確地說出了模因論得以復制、傳播的方式是通過“摹仿”。世界上最早提出模因論的Blaclkmore(1999)認為,根據模因傳播的時間長短、能產性強弱和范圍大小,可將模因可以分為“強勢模因”和“弱勢模因”。顧名思義,強勢模因指能產性高、傳播范圍廣、生命力強的模因,不斷復制、傳播;弱勢模因在一定時期內廣泛傳播,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或社會變化,逐漸消亡。
自從“模因論”被何自然、何雪林(2003)引入國內以來,受到了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為新詞新語的闡釋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模因論”傳播的方式是摹仿,從而達到復制、傳播的目的,有強勢模因,也有弱勢模因。
“任性體”的生命力極強,并不甘心只存在于微博等網絡媒體中,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任性體”甚至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代表審議中。由此可見,“任性體”深受網絡、報刊等大眾媒體的青睞,甚至于一向以嚴肅著稱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樂于使用該流行語了。同時,我們于2016年2月23日22點整,以“就是任性”為關鍵詞,在百度上進行檢索,共檢索出相關結果約為1830萬條。這充分說明了“任性體”傳播范圍之廣,能產性之高,這完全符合模因復制、傳播的過程,并且,“任性體”是一個強勢的語言模因。
Heylighen(1998)認為,模因的復制與傳播需要經過四個不同的階段:第一是同化階段(assimilation),指模因被宿主關注、理解和認可。足夠顯著的模因引起宿主的注意后,宿主進一步理解,并將該模因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從而過濾掉或積累起來與之前相同或相異的模因。第二是記憶階段(retention),宿主將模因在記憶中儲存,儲存的時間越長,復制速度和傳播范圍越快越廣泛。第三是表達階段(expression),為了能得到廣泛傳播,宿主必須盡可能地感知模因,那么記憶階段的模因必須轉化為一種表達形式,即話語。第四是傳播階段(transmission),模因傳播階段需要有形的載體,如書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在這個過程中,模因從一個宿主傳播到另一個或更多的宿主身上,這個傳播的過程也稱為復制。
模因“任性體”的復制與傳播也經歷了上述四個不同的階段。江西老伯網購被騙以至網友調侃“有錢就是這么任性”,該形式很快被潛在的一群宿主關注、理解和認可,并將該模因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并將之儲存記憶起來,一段時間后,很快就有網友突破記憶階段,進入表達階段,仿造出“有權就是那么任性”、“有房就是任性”、“分數高就是任性”等各種變體,又通過網絡、報紙等有形的載體迅速進入傳播階段。“任性體”結構簡單,又是由人們熟悉的舊詞語構成,容易獲得大眾的理解、認可,至此,強勢模因“任性體”迅速地完成了它生命的四個不同階段。
盡管從語義角度看,當前流行語“任性”并不是傳統意義里的釋義,而是含有輕松的戲謔和自我調侃意味,同時指稱對象改變,可以是人、事、物,指稱范圍擴大,常帶有夸張和調侃的意味,但不含貶義,甚至還有向褒義詞轉化的傾向。
模因如同生命個體一樣,在基因變異中,存在殘酷的生存競爭。在大量的隱性模因中,只有極少一部分模因能夠脫穎而出,從一個人頭腦中傳播到另一個或更多潛在的頭腦中。目前,流行語“任性體”跳出傳統語義的束縛,成為一個強勢的語言模因,活躍于大眾話語體系中,從語言角度上看,既有外在原因,又有內在原因。
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使事物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足不出戶,天下事皆知。在網絡上,語言的創造與創新性運用,讓人應接不暇。但是,凡是被大眾同化并儲存下來的模因通常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開來,并成為強勢模因。
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是語言發展變化中的必然現象。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會逐漸產生一些新詞新義。伴隨著社會的進一步開放與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接受新事物,競相求新求變,以保持與時俱進,從而獲得被別人認可的心理滿足感。
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語言的經濟性原則是成為強勢模因的最為關鍵的因素,人們總是盡可能以最少的信息表達最豐富的詞義。“任性體”結構形式簡單,容易理解,容易同化其他新的宿主,并進入宿主的儲存記憶中,一段時間后,形成各種表達變體,在不同的宿主中廣為傳播。
“任性體”表義能力強,能生動地表達豐富的詞義。如:“富二代就是這么任性”、“顏值高就是任性”、“窮游就是這么任性”等。“任性體”的一方,或是弱勢的一方,對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會現象進行戲謔、批判,表現出自己無力的反抗感;或是當代年輕人面對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時,對他人與自我進行的輕松的調侃。“任性體”巧妙地表達出部分人的情感訴求,豐富的詞義內涵,這是其本來詞義無可替代的,更是其他舊詞語不具備的。
語言類推機制是指通過類推作用創造新詞,用舊語素和舊規則來創造詞語,通過該途徑產生了大量新詞新語。每一個語言使用者都可以根據自身的表達需要對已有的模因進行創造性使用,從而推陳出新。“任性體”的流行,網友根據自身表達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有錢就是任性”,以致其他網友也紛紛效仿,迅速類推出“房奴就是任性”、“有文化就是任性”等一系列“任性體”,語言類推作用不可小覷。
語言的發展,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語言內部演變的機制。語言模因,是語言進化的基因,同樣會有類似自然生物發展的軌跡,經歷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這也是任何新生事物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運用模因論理論,分析語言模因“任性體”復制和傳播的途徑,探討“任性體”原因和機制,以期為流行語的分析提供另一個維度。了解、運用模因論復制、傳播的方式,掌握模因論同化、記憶、表達、傳播等四個階段,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的變化與更新。
[1]喬談,陳文君.“任性”流行構式探微[J].當代修辭學,2015,(5):54-58.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64.
[3]Blacl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200-209.
[5]Heyligh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Proceedings of the 15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