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娜
論蘇南與蘇北舞蹈的風格不同點
■蔡琳娜
我國舞蹈源遠流長,流派眾多,千姿百態,各地的舞蹈因為浸潤了當地的文化,受到不同地方的歷史、人文、風俗習慣和人身體結構特點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特點,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族舞蹈的種類和藝術內涵,江蘇舞蹈就是這其中優秀的代表。筆者從事舞蹈行業近20年,早年在舞蹈院校求學,后在江蘇省鹽城市歌舞劇院成為一名舞蹈演員,這幾年逐漸淡出一線舞臺,轉型成為一名編導。在擔任舞蹈演員及編導期間,因為工作的緣故,在江蘇所有的地級市都演出交流過,也與當地的優秀團體和優秀演員一起合作過,對于江蘇舞蹈有著較為深刻的了解。筆者一直積極研究江蘇各地的舞蹈,并結合之前的舞臺實踐,總結出一些江蘇舞蹈的藝術特點。
江蘇地處華東地區,北鄰山東、河南,南接浙江、上海兩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西挨安徽,東沿黃海,江蘇民間舞蹈就誕生在這塊獨特、神奇的土地之上。江蘇省的風土人情以及地域特征,從南至北相差很大、特點迥異,這也對江蘇民間舞蹈動作特征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因而對江蘇民間舞蹈的風格區進行劃分就顯得很有必要。一般意義上,按照我們的正常習慣,喜歡將江蘇以長江為分界線,長江以南為蘇南,長江以北為蘇北,從而將整個江蘇地區劃分為了兩個不同的“風格區”,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再去細化研究江蘇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征,更加詳盡地突出該地區舞蹈的民間地域特色。
蘇南地處江蘇南部,自古以來有著“天下糧倉”“魚米之鄉”等美譽,臨近浙江、上海,具有典型的吳越文化。與蘇北地區相比較,因為歷史地域原因,經濟一直處于比較發達的水平,居民的生活條件一直比較高。基于此,蘇南民間舞蹈中溫婉、靈動的成分較多,具體表現如下:
1.突出軀干的運用
蘇南民間舞蹈動作主要是借用軀干來表現舞蹈的靈動氣質。在整體的舞蹈動作中,舞者以肋骨、胯骨的扭動來帶動全身的運動,跨部與肋骨的動作幅度要遠遠大于腿部與腳部的動作幅度,從而創造出了一種以胯為軸點,以擺為韻律,以肋部和腰部為主要發力點的舞蹈動作體系,蘇南舞蹈所特有的那種俏皮靈動、溫婉雅致的美感也就在此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例如,在無錫地區的民間舞蹈《魚籃花鼓》中,“上步穿花”就是典型的用胯骨運動帶動肋骨運動,進而帶動全身運動的動作形式。第一步,左腳向前邁步,左胯骨隨之向左移動,肋骨緊隨其向左回旋旋轉,并以此來帶動手臂、肩膀以及頭部的左轉擰動;第二步,用肋骨帶動上身即手臂向右側旋轉,隨后出右腳;第三步,以八點鐘的方向向左再次出左腳,同時出左胯反方向向右移動肋骨;第四步,反方向重復第三步的動作。由這個動作的分解步驟可以看出,此類動作就是以突出軀干的運動來表現整體舞蹈動作的靈動溫婉之美。
2.強調“繞”的動作路線
蘇南地區水鄉密布、園林無數,在這種環境氛圍之下,蘇南地區的民間舞蹈動作也在不知不覺中對纏綿蜿蜒的水流以及曲折幽深的園林長廊進行了模仿,于是就行成了一種“繞”的舞蹈動作路線,即“S”形的舞姿。這里所提到的“S”形的舞蹈動作路線并不是一種絕對的路線,而是一種相對的路線,其有可能是對稱的,也有可能是不對稱的。舞蹈以“繞”為動態表現,以“曲”為路徑形態,于婉轉纏綿中極盡蘇南舞蹈所特有的溫婉雅致。以《茶盤舞》中的“風擺荷花”這一舞蹈動作為例,其就是典型的“S”形舞蹈動作,強調全身動作姿態的弧線感。演員雙臂在進行交替動作時要保持“S”形的路線,手腕也要形成“S”形路線,同時肋骨也要隨著胳臂的運動而劃出自己的運動曲線,就連頭部也都要隨著動作的搖擺從右到左盤繞成“S”形路線。
3.有節制的動作幅度
同蘇南地區的吳語體系一樣,蘇南民間舞蹈帶給人的也總是一種脈脈含情的感覺,充滿了典雅和婉約之美。這主要是因為蘇南民間舞蹈動作一直遵循著“點到為止”的表演尺度,意在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訴說充滿激情的內容,在有限的條件下將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發揮到最大程度。這種拿捏有度的表演態度直接表現為舞者在舞蹈過程中有節制的動作表達。這種節制有時候體現在舞蹈動作的路線上,有時候體現在舞蹈動作的幅度上,有時候還體現在舞蹈動作的節奏韻律上,甚至是體現在舞蹈動作的數目上。例如,無錫宜興的民間舞蹈《男歡女喜》中,“葦塘倩影”這一舞蹈動作就充分體現出了舞蹈動作的節制性,它以一種娓娓道來的舞蹈語言來表現整個舞蹈主題。該動作為雙人舞蹈動作,不僅動作幅度較小,而且節奏也較為緩慢,但是這些絲毫沒有影響舞蹈內在的表現力,反而更加凸顯了蘇南民間舞蹈溫柔雅致的風格特征。
蘇北地處江蘇北部,與山東、河南、安徽等北方城市相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蘇北地區并不屬于江蘇,而是和山東并歸為同一個行政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江蘇省的基本勢力范圍才被劃定下來,蘇北才被正式劃分到江蘇的地理范圍之內。單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和蘇南地區相比較,蘇北和中原地區的連接更為緊密,所以其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較大。再加上戰爭期間大批中原人口陸續涌入,從而為蘇北的民間舞蹈注入了外省舞風,表現出了熱情豪放、粗獷大氣的風格特征,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強調下肢的運用
在舞蹈表演中,上肢動作一般用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用來傳情達意;而下肢的動作則多用來表現舞者的活力與激情,下肢的動作愈是豐富、強烈,就越能夠讓觀眾體會到生命的頑強和力度。受中原文化以及北方舞蹈的影響,蘇北的民間舞蹈一般都比較注重下肢的運用,多是在以步伐為主導的狀態下開展舞蹈動作的,強調下肢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的牽引和帶動,以表現出熱情豪放、粗獷大氣的舞蹈風格。例如,徐州民間舞蹈《鯉魚戲花籃》中的“端腿小跳”這一動作,就是演員用下肢運動來帶動全身運動的。在舞蹈的過程中,演員腳下的步伐和動作一刻都沒有停止過,左右腳始終都在交替進行,這種狀態常常被描述為“腳部套腳部”的運動狀態。在這一舞蹈動作中,一條腿被稱為主力腿,另一條腿被稱為動力腿,主力腿不停地跳起,而動力腿也要不停地跟進,從而在一動、一端、一跳中表現出了勞動人民頑強的生命力。由此可見,這種雙腳雙腿密切配合的舞蹈形式體現出了蘇北地區民間舞蹈對下肢的重視程度,同時也直接決定了該地區民間舞蹈動作的粗獷大氣和熱情豪放。
2.長線條與大幅度的動作表現
蘇北地區熱情豪放、粗獷大氣的舞蹈風格還體現在“長線條”以及“大幅度”的肢體運動路線。長線條自然會產生大幅度的動作,而大幅度的動作也必然會形成長線條的運動路線,兩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總之,“長線條”“大幅度”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舞蹈路線的簡潔性與明朗性,主要表現為大幅度的直線型的“Z”形路線,這和蘇南地區民間舞蹈的“S”形路線完全不同。
3.對武術元素的借鑒
受自然災害、頻繁戰亂以及政治迫害等的影響,大批中原人口不得不舉家隨遷到蘇北地區,為了謀生,這些流浪人口只能在街邊靠雜耍賣藝為生,且這些技藝都帶有一定的武術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從武之人還專門到蘇北地區進行武術表演,久而久之,這些武術動作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蘇北地區的民間舞蹈動作,兩者也開始進行不斷融合,這也更加突出了蘇北民間舞蹈豪放大氣的風格特征。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舞蹈體現出了不同的風格特征,江蘇民間舞蹈整體具有南“婉”北“放”的地域風格特征。不論哪種風格,都是我國民族舞蹈領域的瑰寶,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傳承發展、發揚光大,在不斷的舞臺實踐中加以創新提高,履行好我們舞蹈從業者的時代職責。
[1]劉憶.試析吳地“水文化”對江蘇民間舞蹈的影響.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2(02).
[2]青鳶.情滿江南——論黃素嘉舞蹈創作的魅力.舞蹈,2010(07).
[3]黃蕾.淺談舞蹈編導專業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