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世恒
“專精特新”的再思考——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轉型的困境與路徑
◎ 甘世恒
“專精特新”是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轉型的主要方向,然而在轉型過程中,中小型大學出版社需要面對大型出版社和出版集團等“航母”的外部競爭壓力以及出版社內部管理體制先天不足等內部問題。以上問題的存在,可能導致中小型大學出版社陷入轉型誤區,進而影響其在市場化浪潮下的生存與發展。本文從“專精特新”四個方面出發,剖析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在轉型之路上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指出其轉型需面對的困境,進而根據其自身特點和優勢,為其克服外部競爭壓力和內部機制完善問題提供可能的路徑。
專精特新;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轉型;大學資源;定位
眾所周知,大學出版社自誕生以來,多以“為高校教學科研服務”為宗旨。而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轉型則成為100余家大學出版社所面臨的最重大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依托母體大學”,走“專精特新”發展路線,成為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自覺或不自覺的轉型選擇和方向。“專精特新”是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和創新化的簡稱。然而,轉型之路“知易行難”,如何真正做到“專精特新”是大學出版社轉型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最現實和最迫切的問題。
首先,專業化是大學出版社的優勢所在,但卻受到出版“航母”們的不斷侵蝕。大學出版社所依托的母體大學,往往具備較為清晰的專業分類和較強的學術科研能力,擁有較為齊備的科研人才隊伍。同時,基于大學出版社與母體大學的天然聯系,母體大學往往會在政策和導向上引導科研成果和優秀作者與其所屬的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相關圖書。這是其他中央和地方出版社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然而,正如清華大學出版社吳培華總編輯所言,在出版行業“集團化”和“造航母”的大潮下,大學出版社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不論從財力還是行政資源的獲取上,均無法和所謂的“大社”進行平等的競爭。好不容易積攢下的優質作者資源,往往憑借一個“科研業績的分值”或“單位評估的需要”就能被出版“航母”們輕松蠶食。因此,所謂的“專業化”道路,對于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而言,并非一條坦途。
其次,精品化是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努力方向,但精品的打造成本未必是所有中小型出版社能承受的。“出一本可以傳世的書”固然是所有大學出版社和編輯們共同的夢想,但從現實的角度看,我國出版行業年出版40多萬種圖書,而真正能稱得上“精品”,可以“傳世”的,實事求是地說,是鳳毛麟角。而對于精品圖書和圖書品牌的打造,往往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也往往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在大學出版社普遍轉企且多數采用按年計算收益和進行考核的前提下,從出版社領導到編輯,是否有如此大的魄力對一個大項目進行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大投入,進而打造真正意義上可傳世的精品圖書,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即使很多大投入的項目事前或事后可能申請獲得國家級或地方級的資金資助,但鑒于同一項目資助的申請數量往往巨大,且申請者中不乏掌握優勢作者資源和行政資源的出版業“航母”們,因此最終獲得資助的可能性很小。這也導致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大項目可行性較低,進而影響到精品圖書的誕生。
再次,特色化是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成為與綜合性出版“航母”相對應的“小舢板”的可能道路,但其實現依然遭遇一如專業化的困境。所謂特色,主要是指地方特色、專業特色和品牌特色。作為絕大多數非京籍的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其所在省份或城市的地方特色,往往是其可以最先開發和進入的特色化出版領域。例如廈門大學出版社依托地緣優勢,發展出了閩臺特色圖書、東南亞華人華僑研究特色圖書等。此類特色圖書雖然可能在大學出版社領域屬于獨占地位,但地方出版企業集團化后形成的“航母”優勢,依然能夠依靠財力和行政資源對大學出版社的地方特色產生較強的“離心力”。專業特色依托的是母體大學的專業優勢,進而籠絡本校乃至外校的高水平專業作者,打造相應的專業圖書品牌,最終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全國性優勢品牌圖書。然而理想雖然美好,但現實有時候卻很“骨感”。且不論各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所在母體大學的最強專業是否真的在國內學術界名列前茅,僅從本校作者對于本校出版社的普遍看法和評價上看,出于學術圈內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負面評價的考慮,許多年輕教師作者其實并不愿意主動與本校出版社合作。此外,在全國500多家出版社已打破地域和高校疆界可以自由組稿的今天,出版“航母”們利用其財力和政策優勢,依然可以滲入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母體大學,進而獲取原本屬于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作者資源。至于品牌特色,也如同打造“精品化”一般,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懸殊,打造時間跨度過長,也同樣面臨著被出版“航母”侵蝕的可能。
最后,創新化是中小型大學出版社不得不面對的時代課題,但從資源到人才再到制度的缺失,是其實現過程中無法承受之重。出版的數字化是當前必須直面的課題,也是傳統出版創新的最主要方向。從國家到地方政府,無不將數字出版作為近年來出版行業的新趨勢。然而縱觀近年來出版行業的數字化進程,除了與傳統出版關系不大的游戲行業的高速發展,各種形式的電子書,各種類型的數據庫,各色各樣的在線教育平臺,看似一片繁榮,但真正與傳統出版社相關乃至傳統出版社親身參與的,則少之又少。具體到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則更是鮮有真正轉型成功者。究其原因,無非是數字出版需要大量的財力、人力的投入,且其開發、生產、銷售模式與傳統出版有著天壤之別,即使是身為出版“航母”的各個出版集團,其數字出版業務也大多處于“大投入,小產出,甚至無產出”的階段,財力、人力均有限的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則更難僅靠自身能力完成理想中的數字出版項目。此外,從當前各類資本、風險投資基金關注和投入的各類互聯網公司的運營模式上看,其內部管理機制甚至與傳統公司的管理機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其靈活性和生產、營銷及決策的高效,以及資金往來數額的巨大,更非有著企業和事業雙重特點的大學出版社的傳統管理機制所能理解和效仿。
由上觀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線,非但不是陽關大道,反而可謂“荊棘滿地”。然而,這條道路卻又看似非走不可。畢竟前有大型大學出版社和中央出版社在全國高校跑馬圈地,后有地方出版社集團化后的“航母”四處游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這類“小舢板”,在出版的江河里只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要如何“披荊斬棘”,走出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蹊徑”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走出屬于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自己的“專精特新”之路,首先要了解的是自身的定位,以及有什么其他出版社無可比擬的或自身可以充分發揮的優勢。不論是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抑或創新化,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無不面臨著財力、作者資源和行政資源以及管理機制的劣勢環境,而這些限制條件又是相互關聯、彼此影響的。面對種種不利的外部和內部條件,筆者以為,唯有修煉好出版社的“內功”,方可抵御外部的種種侵擾,向著真正的“專精特新”方向堅實前行。
第一,用好身邊的資源,做自己熟悉的事。吳培華總編輯有云:大學出版社應該先“做一些自己熟悉的事”。所謂“熟悉的”,對于大學出版社而言,自然是依托母體大學,用好大學自身的作者資源和學術資源,在自己熟悉的出版領域做熟悉的書。從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歷史上看,其與母體大學的內在聯系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延續數十年的本校作者資源,是大學出版社發展之初最忠實和最可靠的作者資源。不論從情感聯系、歸屬感認同還是工作往來看,本校作者與本校出版社關系的密切程度很多時候并不是一點點的眼前利益或行政力量所能干涉和切斷的。因此,縱然有外來“航母”的種種誘惑,最終選擇與母校出版社合作的新老作者,不在少數。這是大學出版社的天然優勢,也是大學出版社最應該做好也是最容易做好的事。而維系這一密切關系的方法,則需要靠大學出版社內部社領導、老編輯對新編輯的“傳、幫、帶”,將本校的老作者和新作者資源,通過老編輯逐步過渡給新編輯,從而一代一代連續培養,進而不斷鞏固和加深大學出版社和母體大學密不可分的聯系。由此展開,與非本校作者的長期合作關系,同樣需要老編輯和新編輯之間的“傳、幫、帶”進行延續,進而給予優秀作者在物質利益之外的真誠態度和良好服務。而守住了作者,也就守住了專業化、特色化的可能,為精品化留下了機會。
第二,培養能留得住的人。優秀的選題要開發,優秀的作者要發掘,優秀的產品要推廣,都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隊伍。而其中,優秀的編輯和營銷人員,是帶動出版社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出版社走向“專精特新”的原動力。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想要培養和留住行業人才,需要靠完善的管理機制、合理的激勵機制以及良好的企業文化來共同完成。誠然,在人才流動頻繁的今天,僅僅依靠提高薪金報酬顯然無法真正留住人才,也不是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能與出版“航母”或出版民企展開人才競爭的有力武器。然而大學出版社也有其固有優勢,即與大學本身共有的榮譽感和滿足感。因此,除了能得到基本收入保障外,更多大學出版社從業者在意的是:(1)出版社是否有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從而在工作中不會因各種內部原因和矛盾的掣肘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加大任務目標的完成難度;(2)是否有合理的激勵機制,不論是榮譽還是收入,都能真正做到按勞分配,并認可多種形式勞動而不僅僅唯經濟效益論,以及為有能力者提供晉升的空間;(3)是否有良好的企業文化,讓個人的進步與企業的發展保持同步,能永遠保持一份對職業和對企業的熱情和熱愛。以上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并不涉及太多的外部壓力,是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自身可以掌控和做好的。
第三,不要盲目冒進,也不能固步自封。在大型出版集團和出版“航母”們“大投入,大產出”的誘惑下,部分中小型大學出版社也有按捺不住的沖動。加之受多元化經營理念沖擊,部分中小型大學出版社也開始嘗試涉獵地產、影視、網絡游戲、大型數據庫等多元化產品。或許個別出版社取得了一些眼前收益,然而利益的背后,則很可能是大學出版社定位和宗旨的模糊。而大多數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迫于行政資源、財力和人力的限制,嘗試往往以失敗告終,或落得個“雷聲大雨點小”的效果。因此,對于大學出版社而言,“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牢記大學出版社的宗旨,從自身的定位和優勢出發,方能在熟悉的領域,做出自己的特色。當然,不要盲目冒進并不是意味著可以故步自封。對于大多數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而言,把握自身的優勢,利用本社現有的或可能把握的資源,跟緊全國出版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以合理的投入對創新性的事物進行嘗試,未必不能走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以當前頗為熱門的融合出版為例,如果盲目地跟風打造各類大平臺、大數據庫,一則財力難以持續支撐,二則沒有相應的人才和技術,最后不得不與科技公司等合作,喪失出版的主動權。與其如此,不如從自身擁有的專業優勢和作者資源入手,利用國家和院校對融合出版的經費支持,通過自我學習和領會,引導作者結合已有圖書或已有成果進行融合式開發,如紙質教材和慕課的融合等,在符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推進實在項目,進而以項目培養自有人才,不斷探索和拓展融合出版的各種可能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這句經典名句,對面臨著向“專精特新”轉型的眾多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而言,可謂恰如其分。本文對于“專精特新”的再思考,或許有諸多不足之處,但希望通過探討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轉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現實障礙,為真正落到實處的轉型提供一個現實視角。真正的轉型,只有先認清自身所處的地位,明晰身邊的種種危機和威脅,從自身的完善和努力開始,方能達成。
(甘世恒,廈門大學出版社法律編輯室主任)
注釋:
① 和龑.專精特新:中小出版社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從中央編譯出版社改制說起[J].出版發行研究,2010(10).
② 云峰.堅持走“專、精、特、新”之路[J].出版廣角,2014(16).
③ 吳培華.唯專業 不止步——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生存之道[J].出版廣角,2012(5).
④ 楊紹婷.傳統出版社“數字化”熱下的冷思考[J].新聞世界,2014(10).
⑤ 曹斌.數字化出版沖擊下傳統出版社發展的選擇[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