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洋
著力培養適應新興出版業態的編輯隊伍
◎ 張 洋
出版融合發展人才培養應發揮傳統出版優勢,順應潮流,更新觀念,以內容為體,加強培養編輯從事圖書出版的基本能力;同時以技術為翼,重視培養編輯適應新興出版業態的能力。
出版融合;人才培養;編輯隊伍
互聯網和新興出版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獲取信息的方式和交流手段,傳統出版領域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為了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變革,體現國家發展戰略布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出臺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興出版人才培養的措施:“制定出版融合發展人才培養規劃,支持出版單位與高校、研究機構和創新型企業聯合開展出版融合發展人才培養,加大新興出版內容生產人才、技術研發人才、資本運作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引進力度,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苯陙?,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傳統出版領域積極推進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探索實踐,很多出版社取得了顯著成效,一種內容多種創意、多種開發、多種形態、多種增值的新興出版業態正在逐步顯現。然而大多數出版社,特別是中小社面臨新興出版人才、技術、資金匱乏的局面,處于或等待觀望或淺嘗輒止、心有余力不足的境地。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出路是發揮傳統出版優勢,順應潮流,更新觀念,重視適應新興出版業態的編輯能力培養,提升現代出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傳統出版經過各個歷史時期的出版實踐,構建了較系統的理論體系、政策法規和規范流程,出版隊伍有出版社內培訓、老編輯“傳幫帶”、國家和省市出版系統培訓保障,這些都使作者嘔心瀝血創作的文化作品和科學成果在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以及呈現形式上得到升華,能夠貫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指導思想,傳統出版社多年來積累了大量內容資源。可見編輯策劃內容資源的能力和規范的職業素養是新興出版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是其發展的源泉。在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中,對編輯隊伍基本能力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要進一步加強。
1. 強化陣地意識,落實責任擔當
承擔精神產品出版重任的編輯必須樹立牢固的陣地意識,培養堅定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握住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出版方向。培養編輯掌握履行職責的本領,具備對是非問題的判斷力,對敏感問題的洞察力。對于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特別是《出版管理條例》《圖書出版管理規定》《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有關出版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編輯必須做到真學、真懂、真用,才能落實編輯的職業擔當,保守出版的第一道關卡,做到守土有責。
2.完善專博結合的知識結構
編輯承載著傳播思想文化、科學知識的重任,需要具備廣博知識和精深專業的學習研究積累,才能實現對圖書市場的歸納、判斷,進而策劃、組織出有特色、創意的選題。具備全面、廣博知識是做一名稱職編輯的基礎。編輯要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習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任務。把學習型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學習是前提,學習好才能服務好,學習好才有可能進行創新。編輯必須要學習好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堅定信念、把握方向、明辨是非、擔當職責的基礎;編輯要自覺學習廣博全面的知識,更要學習工作中涉及的知識,在審閱各類稿件時能夠知其然和所以然;編輯要掌握從事專業的精深知識,清楚該領域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策劃的選題才能內容先進、特點鮮明;編輯要學習文史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學益智,以學修身”,增強對稿件反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判斷力;編輯要學習文學藝術知識,提高對稿件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具備完善知識結構的編輯,才能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創新,這也是成為專家型出版人才的基礎。
3. 提高編輯的基本職業技能
編輯的職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書稿的品質?!熬庉媽φZ言文字加工整理的過程就是作品價值力提升的過程。”由于作者創作研究時關注點和側重點不同,在語言文字規范和出版規范上會有調整和修改的問題,這些要靠編輯精雕細刻,在尊重作者創作風格和特點的基礎上加以提煉修改。編輯必須具備語言文字、語法修辭基本功,掌握相關學科的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要求,這是完善和提升稿件質量的必備能力。編輯也要熟悉出版流程中選題申報、審閱稿件、成本核算、裝幀設計、排版印制、宣傳企劃等各個環節,才能對項目的運作過程了然于胸,做到有效把控。
4. 培養編輯的社會活動能力
編輯策劃出版圖書的過程搭建了作者創作與讀者認知的橋梁。編輯閉門造車想出的選題必然與社會需求脫節,違背作品創作規律。推動編輯“走出去”,到市場、到展會、到學術會中,是比較、檢驗、論證選題需求度的行之有效的途徑。與作者溝通交流可以積累廣泛的作者資源,作者會為編輯的策劃思考提供建設性意見,使構思的選題得到升華;與讀者交流可以了解讀者的興趣點和需求度,及時調整選題方案、修訂稿件;撰寫圖書宣傳評價,到發布會宣傳,到讀書會交流,把作者的思想、編寫的特色、精美的裝幀向經銷商和讀者發布,可以強化市場對產品的關注。編輯社會活動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出版資源的聚集和圖書產品推廣的效果。
新興出版的優勢體現在傳統出版借助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呈現形式多樣化、內容海量化、檢索精細化、服務個性化、供應靈活化。這些依賴技術人才和雄厚資金支撐的出版再造,中小出版社在短期內難以跨越。面對出版的新業態,傳統出版固守必然遭到時代淘汰。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特色之路是中小出版社求生存、促發展的必由之路。這當中首要的是要在鞏固和強化傳統編輯能力優勢的同時,轉變觀念,找準出版融合發展的切入點,重視培養編輯適應新興出版業態的能力,著力建設復合型出版人才隊伍。
1. 樹立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觀念
很多長期從事傳統出版的編輯對新興出版的認識停留在數字閱讀、互聯網傳輸和多媒體播放層面,開發的數字出版產品難以形成盈利模式,對新興出版的業態和本質缺乏理解和認識,更缺乏推進與新興出版融合的緊迫性和積極性。出版社管理層要帶頭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推進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進程,組織出版融合實踐的專家和從事開發的技術專家對編輯出版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理解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本質、意義,結合本社特點探索融合發展切入點。通過新興表現形式使受眾獲得全新閱讀體驗,通過新技術使內容資源得到增值,促進傳統出版煥發新活力。樹立出版融合發展的觀念必然會逐步形成適合多形態融合出版的思考:策劃組稿時考慮適合多種表現形式的設計和編寫;簽訂著作權合同時考慮數字版權條款的授權;編輯加工時考慮適應未來富媒體出版的對接;等等。
2. 懂得結合出版特點應用新技術
新興出版發展依賴的是信息技術,不能指望傳統編輯全面掌握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但是新時期出版編輯必須全面了解新技術的特點、表現形式以及開發成本。特別要調查每種技術的生命力,不怕版本更新,但不能使用落后和即將淘汰的技術。策劃選題時能知曉運用何種技術來實現產品,在開發產品時能夠指導技術人員實現設計意圖;在組織內容創作時能夠根據新興媒體表現特點選擇作者,開發適于富媒體的大容量拓展內容;為適應信息技術最易承擔的檢索和辨識功能,對內容資源做深度分類;結合開發成本選擇適宜的合作開發模式。另外,編輯還要適應“編輯過程+互聯網”,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于諸如組稿審稿、編輯校對、裝幀設計、費用核算、申報審核流程等,熟練掌握出版企業ERP管理系統,用信息化手段控制出版過程會極大提高出版的質量和效率。這是編輯融入新興出版浪潮的時代要求。
3.利用交流平臺提高產品影響力
基于互聯網的交流互動手段已經極其豐富,應用也非常普及,電子郵箱、QQ、微信、微博、公眾號、客戶端、平臺論壇等,編輯對之并不陌生,但大多數停留在文件傳輸和信息交流的層面。賦予互聯網交流工具新功能是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影響力的有效手段。編輯要以項目為中心,借助網絡平臺傳播快捷、高效、范圍廣、可復現的優勢,形成主動交流互動和宣傳推廣的工作模式。就某一主題建立群(圈)、微博、論壇等交流平臺,策劃豐富的活動吸引粉絲關注,形成規模效應:圍繞選題思路與受眾展開討論、調查,善于分辨、歸納可信度高的意見;通過推介新書、章節試讀、購書渠道鏈接、面向粉絲的優惠、出版眾籌等擴大影響,黏合用戶;進行讀者閱讀體驗調查,為修訂圖書和調整經營策略提供依據;組織作者或編寫組召開網絡會議,討論修改稿件,這種方式即時、直觀、經濟,不受地域限制。編輯善于利用各種新興交流平臺,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為目標用戶提供優質的知識服務
在傳統出版中,圖書進入銷售環節,編輯從客觀上就完成了主要任務,除了進行讀者意見反饋和銷售效果調查,基本失去與圖書的關聯渠道。新興出版改變了傳統出版的單一模式,促進了編輯從圖書出版者向產品服務者轉變,出版營銷促成讀者完成購買行為僅僅是編輯服務的開始。依據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后臺用戶信息統計等量化分析,從產品策劃伊始即針對目標用戶需求構建服務閱讀解決方案:提供知識拓展鏈接、輔助閱讀、在線評價檢測、個性化學習解決方案、推送適合用戶需要的產品、提供內容資源精細化檢索和按需印刷、閱讀體驗即時反饋等服務。通過服務提高產品的使用效能,通過服務提高用戶的黏合度,通過服務實現產品的增值。
傳統出版編輯經過系統的政策法規、出版業務、語言規范、學科專業等方面的培訓,對內容資源的選擇、提煉具有顯著的優勢;新興出版運用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本、豐富的產品體驗、精細化的用戶分析,主導了出版業態。二者是相依相存的關系,“以傳統出版為根基實現并行并重、優勢互補、此長彼長”,堅持“內容為本技術為用、內容為體技術為翼,運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編輯要繼承和發揚老一代編輯家對出版秉持的精益求精、精雕細刻、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要轉變觀念,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和適應新興出版業態帶來的挑戰,主動學習和運用新技術,用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思維從事出版工作,逐步掌握二者融合的話語權,抓住振興出版業的機遇。未來將不再有數字出版編輯和圖書出版編輯的工作區別,基于信息技術的內容資源出版會是編輯的基礎工作,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實現常態化是出版業與時俱進、構建現代出版的必由之路。
(張洋,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注釋:
① 周二健. 新時期圖書編輯的能力建設[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6-6-3.
②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mof.gov.cn/mofhome/hel/anmudaohang/ zheng oefagui/201504/t201504 13_1215711.html.201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