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藝術 ART
淺談肖邦《g小調敘事曲》
李葉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g小調敘事曲》1831年到1835年創作的,是肖邦首創的鋼琴敘事曲體裁,是肖邦四首敘事曲的第一首,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首。這首敘事曲無論是在肖邦的創作生涯中還是音樂史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品通過結構,旋律,和聲等以靈活多變的結構和獨具民族特點的旋律來表現一個振奮人心的英雄故事,象征著災難沉重的波蘭民族的呼聲,是一首具有民族精神氣質的英雄頌歌。
g小調敘事曲;創作背景;曲式結構
1.1 作者生平
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肖邦,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作為歐洲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是音樂史上極為少見的專為鋼琴創作的音樂作曲家。生平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被譽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在音樂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他的創作體裁十分的廣泛,不但首創了瑪祖卡舞曲、鋼琴敘事曲、還有波蘭舞曲,《軍隊》、《英雄》是波蘭舞曲的代表,還創作了26首鋼琴前奏曲《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革命》、《離別》,21首圓舞曲《華麗大圓舞曲》《小狗圓舞曲》,4部諧謔曲、3部鋼琴奏鳴曲,至少32首多夜曲等。肖邦的音樂創作體現了強烈的愛國之情,體現著對民族存亡的擔憂,對外來侵略的憤恨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他的作品表面聽起來優美流暢,精致高雅,但背后卻潛藏著他對社會、戰爭、人生的種種思索、控訴與不滿。他的音樂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
1.2 作品體裁
敘事曲作為一種音樂體裁,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指稱。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敘事曲是當時最重要的體裁之一,十三到十五世紀,敘事曲不但有敘事和抒情的因素,還配有戲劇性的對白。后來敘事曲成為游吟詩人創作的敘事性獨唱歌曲的名稱,他們一般包括三,四個詩節,主歌的韻律和節奏都相同,結尾的副歌和主題交替。后來,經過幾個世紀發展,敘事曲慢慢淡化舞曲性質,但分節歌的形式被保留下來,這種性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敘事曲正文結構有關。到18世紀,敘事曲變得更加具有戲劇性。19世紀的時候,敘事曲不僅只有聲樂體裁,也出現了器樂的敘事體裁。器樂的敘事曲和聲樂的敘事曲一樣具有敘事性,好象是在講故事。肖邦則是首創了鋼琴敘事曲,這是一種規模宏大的并且充滿戲劇張力的體裁,它就像是歌頌英雄豐功偉業的史詩。肖邦共寫了四部敘事曲,都是鋼琴獨奏,并且需要較高的彈奏技術。這四部作品是音樂語言和文學精神的完美融合,不但有優美的旋律,精妙的和聲,還有宏大的高潮,通常也都是肖邦的作品中較著名和較常作表演用途的。
1.3 創作背景
《g小調敘事曲》創作于1831年,完成于1835年,是肖邦創作的第一首敘事曲,第一首采用敘事曲體裁的鋼琴作品,也是肖邦進入成熟期的重要標志。在巴黎,肖邦感受到濃厚的浪漫主義氛圍,與許多詩人、文學家和畫家交往密切,特別是波蘭著名詩人密茨凱維。正是這個時候音樂喚起他的回憶,復活家鄉的情景。這首敘事曲根據肖邦當時的親身經歷加上密茲凱維奇的詩歌啟發而創作的,這首詩歌中講述了華他洛德為光復祖國奉獻自己,最后以身殉國的壯烈一生,詩人通過對英雄的歌頌,來號召更多的波蘭人民為民族的獨立而斗爭。因此這首作品無論在音樂史中還是在肖邦整個創作生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
2.1 曲式分析
《g小調敘事曲》的結構是比較自由的奏鳴曲式,全曲包括引子(1-8小節),呈示部(9-93小節),展開部(94-165小節),再現部(166-205小節)和(205-2 0 8小節)是作為再現部和尾聲的連接部分尾聲(208-264)五個部分。
引子由一個渾厚的低音引出,而后又是緩慢沉重的上行分解和弦,到高音區后一個回轉語氣突然欲言又止,又以溫柔而抒情的小幅度的下行流動,兩句對比,好像是在回憶往事,又預示全曲史詩性的音樂性質。
呈示部從第八小節左手以大字二組的D深沉引出后右手緩緩的流出,左右手以一問一答的對話開始,突出右手旋律音g,d,c,g,e,#f,g,g,f,#c,d,c。左手則是輕輕地應和。24小節語氣開始加重,以左手b,#c,d,e,#f一句句的加強語氣,每一句以弱到強又以強到弱,越來越強,31小節突然變慢,33小節開始右手以一個流利大琶音結束這一句。從36小節到67小節是曲子的連接部,在音樂的表現上是十分重要的,活潑的節奏使得音樂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熱烈,雖然40至44小節是36至40小節的重復,卻又有著許多的差別,體現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感指向。左手是八度的旋律,并且八度中又有雙音節,強度以弱變為強并且在每個八度音上增加突強以及激動的記號,音樂也由此柔和變得剛毅。44小節起音樂演變成為澎湃的氣勢琶音橫貫并且是以漸快和漸強進行的,到63小節突然變慢漸弱慢慢歸于平靜,65小節到67小節則是第二個主題的連接。68小節到82小節是以抒情的情緒進行演奏的。整體是弱的,但是又是有情緒在的。音樂形象從容、平靜,并且溫柔親切。雖是像詩一樣動聽的音樂,卻也有著豐富的內心情感,第82小節到93小節左手是分解和弦的形式,而右手則是二連音和三連音回應左手的分解和弦,細細的聽像似對話一般。這一部分在演奏上要注意空拍和三連音的均勻,91小節到93小節情緒上變得緩緩地,為后面的部分做了鋪墊。
94小節到165小節是展開的部分,這一部分又分為4部分,第一部分是從94小到105小節,是主部的變奏部分,旋律跟主部是相似的,同樣采用了右手為旋律聲部,左手是右手的應和,從102小節到105小節語氣一句比一句更加強烈,引出后一部分。第二部分是106小節到125小節,這一部分情緒是非常的高亢的,而演奏上又是十分難的,右手和弦是十分連貫的,又要突出旋律音,從110小節到113小節,右手八度和弦不僅要做到連貫,突出旋律音110小節e,d,d,e,d,#c,d,#f,e。111 小節d,#c。#c,d,#c,#b,#c,e,d。112小節#c,b,#a,b,#b,c,#g。113 小節b,a,#g,f,#e,f,g,a。而且在這簡短的四小節中又出現了3連音,4連音,附點的節奏,要做到連貫,突出旋律,和清晰,是右手十分難得的。左手雖是應和的部分,但音符比較多變,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從119小節125小節,兩句基本是相同的,但是語氣是漸強的,并且一句比一句更加強烈高亢。相同的是這兩句和之前一樣都是要突出旋律音的,右手的八度和弦要注意指法和清晰。到124小節小字三組的b情緒推向了最高點,后開始到125小節情緒有緩慢下來,慢慢趨于平靜。第三部分126小節到137小節,從左手b開始右手是半音階上行的一個大的漸強是連貫的,情緒是越來越激動的。第四部分是從1 38小節情緒是非常的詼諧的,活潑的。右手是連貫的流暢的。138小節左手演奏時注意上旋律音c,b和下旋律音a,b。140小節旋律音降a,g,g,f。141小節e,d,c,b。左右手結合在一起十分的調皮活潑,聽起來又像是圓舞曲。146小節到149小節又是一大句是由漸弱到漸強又從漸強到減弱的。右手的上行半音階是十分連貫的,左手空拍也是需要注意的。從150小節到153小節是一個大的漸強,模進沖刺的。右手突出低音,高音則要弱下來,右手的八度和弦是多變的,左右手的配合又是有難度的,也是需要多次練習磨合的。到154小節和弦巨浪翻滾達到最高點,接著又以上行半音階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推動音樂的發展,162小節到165小節又以下行半音階結束了這一句。
再現部166小節到205小節,這一大部分又分副部的變奏和主部的再現。副部的再現166小節到193小節,副部在同調上再現68小節到94小節,而166小節到193小節是副部的又一個變奏。左手以強開始就是激情澎湃的,右手是和弦雙音,是連貫的并且突出旋律音g,f,e,e,d,c,d,c,b。170 小節又是開始以五連音出現且又有輔助音b,a,a,演奏的時候又增加了難度,左手又要把握好力度,也是需要多加練習的。180小節情緒由激情澎湃轉變為抒情的,注意2連音和3連音與左手的配合,也是以漸慢漸弱的抒情結束了這一副部的再現。194小節到205小節是變奏的再現,是把前面的第94小節到106小節整體移至下行大二度的再現,演奏上和之前是相同的,又是后一段的連接和鋪墊。
206小節到208小節突然火山爆發呼天喊地,發泄出內心 強烈的悲憤。雖然只有兩個小節半,但是在演奏上卻是十分難,左手是多變的和弦,又是一個大的和弦下行琶音,206小節突出上面的聲部旋律音,下聲部很弱,到207小節后半部分又突出下聲部的旋律音,上聲部變得很弱,要想清晰快速突出旋律音的演奏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一定的功力和不厭其煩的練習。
寫到這里曲子也接近了尾聲,也是曲子的最后一部分,208小節到264小節 。這部分是個生動的急板,演奏的時候應該注意左手和右手兩條旋律線條清晰的呈現出來,同時由于這段音符比較密集,所以踏板的使用是需要非常注意的,它是為左手的旋律線服務的,是在快速的左右手跑動的時候使音與音之間的距離縮小,兩條旋律線又是十分緊湊的彈奏出來的,左手旋律線是右手旋律線的基礎,而右手總是突出每個小節第一個重音的, 242小節開始右手又是一個上行的半音階,又以一個下行音階結束了這一句。左手突出旋律音e,e,#f,e,e,#f,e,g,#f。251小節左右手一同整齊的,快速的,一氣呵成,從最低點到第一個最高點,轉而變得緩緩地,又帶有情緒引出了下一句。255小節到257小節是和前一句相同的,語氣比第一句更加強烈的。258小節到264小節又是以一組強烈的下行八度和弦結束了全曲。
2.2 情感表達
這首敘事曲從開始緩慢沉重的低音開始到溫柔抒情的音階把人帶入了遙遠而又深沉的回憶中,后又繼續回憶,但又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是對英雄的性格賦予了深沉的形象。又以安靜,平和和詩一般動聽的音樂來描寫英雄細膩,穩重,從容的內心情感。接下來是下行音階和切分的節奏型使音樂變得動蕩不安,心血澎湃,像是在表現英雄對動蕩不安的民族擔憂和內心的不平靜。呈示部進一步描繪了英雄的性格,雖然看起來似乎平和卻醞釀著一場巨大的戰爭,這場戰爭在展開部完整的顯現出來。展開部是曲子的重點,既造成了快速緊張的氛圍又抹去了曲子原來的抒情的部分使曲子充滿了激情,鼓舞人心。整個曲子因此被推向了高潮,代表了英雄與勝利。最后以極速的音符和堅韌有力的低音,讓音樂變得更加緊張,音樂一傾而瀉結束了展開部。再現部音樂的形象活力四射,深入人心,好像是對英雄形象的進一步肯定。再現部后的兩個小節是全曲中最精彩的,音樂的情緒象征著災難沉重的波蘭民族的呼聲。曲子的結尾以暴雨般激情,鼓舞波蘭人民掀起本民族風暴,為自己的民族做最后的掙扎。
這首《g小調敘事曲》對于我從演奏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要想使每一個音符都清楚恰當的彈奏是需要不厭其煩的練習,尤其曲子中的八度和和弦以及左右手的配合都是一個難題。不僅要使每個音符清晰地演奏,而且要突出和弦中的旋律音,手指是需要有一定的控制力的。看似雖然容易但是這些技術層面做到完美是需要認真練習和不斷完善的。曲子情緒上的變化也是曲子的又一難點,這首敘事曲在情緒上是多變的,但整體上是高亢激昂的,像是英雄的頌歌,象征波蘭民族的呼聲。在演奏上是需要注意和把握的。
肖邦這首敘事曲的創作不僅鼓舞了當時波蘭民族斗爭的精神力量也為后世音樂家的創作開創了歷史性的篇章。
通過對《g小調敘事曲》創作背景的了解,知道了這首敘事曲創作于1831年-1835年,是第一部鋼琴敘事曲體裁,也是肖邦進入成熟期的一個重要標志。這首作品通過結構,旋律,和聲等以靈活多變的結構和獨具民族特點的旋律來表現一個振奮人心的英雄故事,來號召更多的波蘭人民為民族的獨立而斗爭。對曲式的分析對演奏者在演奏的技巧上和情感的表現上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對學琴者有著重要的意義。
[1]章培理.肖邦《第一敘事曲》的演奏.中國期刊網.
[2]張彬.試析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9,(3).
[3]胥洋等.淺談肖邦鋼琴音樂與他的《G小調敘事曲》.科學之友[J].2008,(17).
[4]曾曉安.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探析——論其創作特征與愛國主義精神.大眾文藝[J]. 2009,(23)
J624
A
1003-2177(2017)03-0004-03
李葉(1993—) 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