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敏
1853年7月8日下午5點,日本江戶(東京)灣突然出現四艘巨大的軍艦,這就是當時美國東印度艦隊總司令佩里準將率領的艦隊,由于艦隊船只全身涂抹黑色油漆,故史稱“黑船來航”。當時的日本,正處于德川幕府末期,其國家體制類似中國周朝、漢代的封建制,即“天皇和朝廷——幕府將軍政府——藩國大名”這樣一種體制:天皇是精神上的皇帝,但沒有實權;將軍是世俗的“皇帝”,擁有全國的行政權;藩國即封國,其首領叫藩主或大名。
德川幕府的統治已長達250多年,從第一任將軍德川家康起就實行鎖國政策,此時已是第十五代將軍德川家茂執政。佩里給德川幕府的選擇非常簡單:要么開國,要么開戰。
開戰沒有本錢,此時日本幕府政權的所有軍力不敵佩里的四艘“黑船”;開國卻是幾百年以來所沒有過的事。事關重大,幕府老中(相當于總理)阿部正弘情急之下想出一招:廣征眾議,即向全日本的幕府官員、藩國大名、藩士(藩國的官員)、學者、僧眾,乃至平民,征求如何應對的意見。
多數意見是不愿開國。不愿開國就得開戰,可對于怎樣開戰,大家一籌莫展。
最具“創意”的“建言”是一名江戶妓院老板提出來的:“我們可以佯裝捕魚靠近異國船只,然后送給他們雞、薪木、水以及外國人最喜歡的漆器、繪畫,與他們建立友善關系。然后登上外國船,和他們喝酒,等酒過三巡,便假裝酒瘋開始打架,趁混亂的時候,放火點燃軍艦的火藥庫,并且拿出預藏的生魚刀,殺光外國人。”
幕府認為此議如同兒戲,沒有采納。此議是否真的兒戲呢?能不能試一試呢?日本人沒試,但有的人試了。
此時清朝皇帝是道光,道光以節儉聞名,但他的另一個特點應該說更加鮮明,那就是:昏庸。何以見得呢?一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與英法等西方列強簽署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之后,道光毫無變革進取之心。按照林則徐的說法是:和議之后,都門仍復恬嘻,大有雨過忘雷之意。二是明明皇六子奕訢聰明才高,皇四子奕詝才德不夠,他卻偏偏選了奕詝繼位。而他留給奕詝的,又是一個難于應對的爛攤子。
這不,眼見著道光與西方列強簽署的《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已經到了換約時間,英法聯軍都打上門來了。1858年(佩里達到日本江戶后的5年)5月20日,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咸豐派蒙古親王僧格林沁防御津京。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幾乎無役不敗,而此后并未采取根本性改進措施,二十年的時間就幾乎是白白浪費了。到了英法聯軍再次打上門來,清軍的戰斗力并未增強。面對強大的敵人,硬拼明明是打不過的。怎么辦呢?咸豐密諭僧格林沁:“如果夷人入口時不依規矩行事,可以悄悄擊之,到時候只說是鄉勇,不是官兵。”此種掩耳盜鈴之計,連僧格林沁都覺得難以執行,但咸豐有令,僧格林沁只得奉命。
僧格林沁的偷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859年6月25日,在英法聯軍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清軍擊沉英、法炮艦3艘、重創3艘,斃傷英法聯軍484人,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取得的最大的戰斗性勝利。然而代價也是慘痛的,它直接導致了英法聯軍的瘋狂報復。1860年8月,英法聯軍直取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和皇室逃避熱河。咸豐也被他自己惹下的禍驚嚇異常,加上以醇酒婦人自戕,終于1861年8月22日病斃熱河,享年29歲。
在明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真正管用的方法是遇強學強,臥薪嘗膽,奮發圖強;中國人并非沒有這樣的智慧,早在咸豐二(1852)年,魏源就編成百卷本的《海國圖志》,囊括世界地理、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等知識,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此書在清朝籍籍無名,卻被日本人視為珍寶;通觀日本明治維新中主要維新志士的思想,要點無非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不學習就不會有長進。咸豐“悄悄擊之”的“妙計”,比之于日本江戶妓院老板的“餿主意”,有太大的高下之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