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玥聰
“照片動了,歷史活了”是怎樣做到的?
——《國家相冊》后期制作的創新實踐
□ 文/胡玥聰
對很多受眾而言,歷史是文字和黑白老照片?!秶蚁鄡浴废盗形⒓o錄片如何讓歷史變得鮮活且深入人心?本文作者是《國家相冊》視頻后期制作團隊成員,文章講述了系列微紀錄片實現“照片動了,歷史活了”的過程和創新心得。
《國家相冊》 后期制作 創新實踐

胡玥聰
截至2017年9月底,《國家相冊》已播出58集,一路走來,看著專題頁面被一集集相冊鋪滿,作為視頻后期制作之一的我,心中充滿感慨。我至今都還記得后期團隊剛組建時的情景,我們只有6個人,面對宏大的歷史主題,除了“想要和別人做得不一樣”這一共識外,剩下的似乎全是分歧與代溝。對大多數90后而言,歷史還是停留在教科書上的枯燥文字和黑白照片,那么如何讓這些變得生動鮮活?
《國家相冊》后期制作團隊運用3D建模、C4D呈現、AE等特效手段,讓日本戰犯在鏡頭前彎腰道歉,讓人民投票的黃豆放進票箱,對老照片進行創意設計和改造。最后,照片動了,歷史故事活了。《國家相冊》用紀錄片沉穩客觀的節奏和視角,紀念先輩以及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慰藉往昔的痛苦,最后又帶給人們走向未來的希望。
微紀錄片、老照片……不是什么新鮮元素,但與視頻后期制作團隊聯系在一起,這卻是一件新鮮事。剛開始,猝不及防的加班和反反復復的修改就像冬天北京常見的霧霾。我們暗暗抱怨導演們的“無情壓榨”,還時不時出現各種問題、麻煩讓我們束手無策。
在前幾期,腳本需要反復修改,因此留給后期的時間很緊張。想要在一兩天內做出較高水平的后期效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時候,后期人員的設想繽紛絢麗,但現實中用特效制作卻并不那么容易。然而,我們沒有退路,必須硬著頭皮上。
第2集《一個不能少》里,有一個運動員在起跑線上寫字的鏡頭,我們設想讓這個運動員能夠在寫完字之后跑起來。但是僅僅一周的制作時間,根本無法滿足三維動畫所需的渲染和建模。于是我們開始尋求新的解決方法,比如畫逐幀動畫,再如找模板套用,然而創新并非一帆風順,這些辦法都無法同時滿足時間和畫面效果的要求。焦灼之際,后期制作的同事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找一個有跑步運動的視頻摳像下來,然后再用放慢速度的辦法做成起跑的動態圖。最終這個效果在審核中順利通過,這一集也實現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云端的傳奇》這一期節目中,有三個反映民航航線變化的鏡頭,但是由于來自圖書館資料的原圖不能直接使用,因此只能由后期特效人員按照原圖進行電腦繪制。為了體現畫面效果,這幾百根手動繪制的航線還需要進行一幀幀的重點調整。這些經歷讓身為90后的我,深刻了解到創作不是紙上談兵,將創意轉化為可見的效果,需要靈活的思維還有堅毅的耐心。
每周四、周五的半夜,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小伙伴們皺眉頭、捋頭發、雙手托腮,焦慮地等待審核意見。此時,新華社總編輯何平耐心地審片子,審完改,改完再審,許多期視頻都是踩著十二點播發。偶爾碰到周五加班改片,會聽到小伙伴打電話給女朋友道歉,計劃好的浪漫周末變成與相冊的“相愛相殺”。于是,相冊成了我們的“戀愛對象”。
經過50多集的磨煉,如今,我們已能淡定地處理危機,修復bug,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
《國家相冊》是國內第一檔用老照片講述中國近百年歷史的系列微紀錄片欄目。老照片與微紀錄片的結合,實現了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融合,是歷史與現實的心靈碰撞。作為主創人員,從劇本寫作、采訪拍攝到后期制作,對我來說,除了業務技能的提升,更深刻的是歷史觀的重塑。
何平總編輯曾說,特別是要抓住那些可以觸動人心的照片,但對歷史照片要有解讀,解讀照片背后的故事,解讀它的內在涵義。
當技術能夠讓照片在視覺上動起來之后,我們更要讓照片從內容上動起來,讓歷史在觀眾的心里活起來。但是故事在哪兒呢?起初,一次次翻閱這些已經模糊了的老照片,我們的內心也是模糊的,摸不清這些照片背后的線索,搭不起故事敘述的架構。漸漸地,我們明白,雖然講的是照片的故事,然而故事并不止于照片。在制作《修“天路”的人》這一集時,“張福林烈士公墓”等名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帶著對照片的疑問,我們翻閱了大量的紀實文學和親歷者自傳,一個個悲壯的故事鋪展開來——1953年,一支部隊修筑怒江大橋,忽然一名戰士掉進了正在灌注水泥的橋墩里,戰友們想盡辦法卻沒能將他救出,只能含淚把他筑進橋墩……這些故事鮮為人知,但震撼人心。

《國家相冊》第9集《修“天路”的人》截屏。
當一個個故事逐漸完整,我們的內心也開始明朗起來。我們有責任讓這些塵封的先烈故事活在人們心中,而活起來的辦法是自己全身心投入、置身其中去摸索。為了讓故事更完整、人物形象更豐滿,我們在編寫內容的過程中將自己置身故事的時代背景,換位主人公的處境,由此一步步挖掘相關的信息和線索。在尋找張福林烈士的資料時,我們從新華社稿庫一路追尋到軍事博物館,在導演、新華社總編室、軍事博物館的協調幫助下,我們找到烈士僅存的記錄——一份1952年7月21日刊登了張福林烈士事跡的《戰旗》報。雖然最后的資料還是寥寥,但是這個追尋的過程讓我們銘記了烈士的不易、歷史的不易。
《國家相冊》創作的過程是一次次融媒體的實踐,也是對歷史的再學習、重思考。我們的節目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現實與歷史。參與這一創造性的工作,我的內心充滿自豪感。
回首這一年,《國家相冊》完成了厚重的積累。從“勝利的日子”到
“血染的黎明”,懷著“對根的情意”目送“大師的背影”,在“迎新的日子”,銘記“心中的牽掛”,踏著“千里牧歌行”迎來“年畫又一春”,在春天“共商國是”,踐行著“大道之行”,攜手“身邊勞動者”高呼“我愛你,中國”,回憶“高考四十年”,奮斗在“恰同學少年”,不忘初心,鑄就“大國強軍夢”,見證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這一年,我24歲,這個年齡在我們創作團隊還有些青澀,然而,我們與《國家相冊》一起成長。無論是我們的國家、《國家相冊》還是我們,在一番奮斗之后,在痛苦與歡樂之下,都會收獲金麥穗與趕車謠。
歲月不倒流,但記憶永恒,深情常駐。《國家相冊》的故事在延續,我們的故事也在繼續。
(作者單位:新華網)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