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欣杰 劉嘉輝
從新華社的“一圖讀懂”看可視化新聞的應用
□ 文/陳欣杰 劉嘉輝
“一圖讀懂”是新華社繼“動新聞”后在可視化新聞方面推出的又一亮點。本文以新華社“一圖讀懂”系列新聞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系列新聞選材、特點等進行分析,探索“一圖讀懂”式可視化新聞的應用。同時,提出了對“一圖讀懂”的幾點思考,指出“一圖讀懂”在應用過程中也應注意報道深度等問題。
一圖讀懂 新聞信息 可視化 新華社
區別于傳統的圖片新聞,新華社的“一圖讀懂”利用圖表、漫畫、數據等相互結合的形式,運用視覺表征符號將新聞以一張長圖的形式展現出來,成為媒介融合時期繼“動新聞”后的又一亮點。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9月12日,在新華社客戶端中檢索“一圖讀懂”,可搜到“一圖讀懂”新聞202條,當中既包括新華社制作的“一圖讀懂”,也包括轉載自各部委、機關單位等制作的“一圖讀懂”。其中,根據選題的不同,新華社制作的“一圖讀懂”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時事政治類
時政新聞是針對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主要發布國家的政策方針、地方性政策,但時政新聞在報道模式上易存在語言僵化、報道工作化、公式化等問題,很難吸引讀者的注意力。[1]該類“一圖讀懂”主要圍繞近期國內熱點時事進行制作。以新華社2017年8月23日發布的《漫畫︱一圖讀懂“金磚”那些事兒》為例,該“一圖讀懂”以長圖漫畫的形式為主要表現手法,將金磚國家擬人化,重點介紹“BRICS”由來、截至目前所取得的成績等。區別于其他“一圖讀懂”,該條“一圖讀懂”不渲染顏色,以簡筆畫勾勒,截至2017年9月12日瀏覽量達269135次。再如新華社2017年5月18日發布的《一圖讀懂︱“挖掘機指數”透視“一帶一路”》,該“一圖讀懂”以彩色長圖的形式給讀者展示“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轉型以及世界互聯互通產生的影響,圖中除文字外還加入一些發展數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更形象生動展現2015年至2017年三年間“挖掘機指數”變化,圖中加入了動圖元素,讓鮮活的中國地圖“動”了起來。
(二)政策解讀類
這類“一圖讀懂”與時事政治類“一圖讀懂”大致相同,但此類“一圖讀懂”更注重對近期國家出臺的各類方針政策的深入解讀,因而與時事政治類又有所區別。以新華社2017年9月5日發布的《一圖讀懂︱國歌法已獲通過,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為例,該“一圖讀懂”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的國歌法進行解讀,包括國歌的介紹、適用場合、奏唱注意事項、懲罰措施等,全圖以紅色與白色為主,截至2017年9月13日瀏覽量為356879次。
再如新華社2017年6月7日發布的《新華社獨家︱一圖讀懂2017年該如何報考軍校?》,該條“一圖讀懂”由新華社解放軍分社制作,以彩色長圖的形式介紹國防生政策變化、可報考學校、高中畢業生報考指南、士兵學員報考攻略等內容,截至2017年9月13日瀏覽量達512047次。
(三)日常科普類
該類“一圖讀懂”選題緊緊圍繞時令節氣、傳統節日等日常生活內容,選材更接地氣。以新華社2017年8月6日發布的《一圖讀懂︱數據揭秘:立秋晚熱死牛?靠譜嗎!》為例,該“一圖讀懂”以民間說法“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引入,介紹人們判斷立秋早晚的傳統辦法,利用北京、福州、廣州等12座城市晚立秋、早立秋的氣溫對比以及六年的極端高溫天氣變化趨勢圖說明立秋時間早晚對氣溫的影響問題,得出立秋早晚對氣溫影響不大的結論,從而達到科普目的。

再以新華社2017年6月21日發布的《一圖讀懂︱夏至》為例,該“一圖讀懂”主要介紹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包括夏至的特點、夏至到來人們的關注點、夏至飲食須知等內容,利用直觀簡潔的形式達到科普的目的。
(一)用戶思維融入
用戶思維以用戶為核心,強調用戶主體地位,注重用戶體驗感受。[2]可視化新聞具有三方面特點:一是數據化打破了以文字為中心的單一敘事形式;二是直觀性易于高效傳播;三是對比性揭示相關性挖掘。[3]將用戶思維融入新聞產品當中,新華社制作的“一圖讀懂”系列新聞符合可視化新聞的特點,在選題、制作、發布等過程中充分考慮用戶體驗感受。首先,在選題方面,新華社制作的“一圖讀懂”選題具有多樣性,除了緊貼時事政治聚焦國內視野之外,還涉及國內民生領域,著力打造人們喜聞樂見的“一圖讀懂”。其次,制作過程中充分考慮用戶體驗,根據不同選題設計不同風格的“一圖讀懂”。以上文中提及的《漫畫︱一圖讀懂“金磚”那些事兒》為例,利用擬人手法將金磚國家設定成漫畫人物形象,漫畫表現力強,同時加入“文科生注意了,開始劃重點!”等話語讓解讀更接地氣,適合大眾閱讀。再以《一圖讀懂︱夏至》為例,該圖簡潔大方,以荷花、荷葉構圖,符合節氣氛圍,給讀者清新脫俗之感。
(二)數據融入
數據(Data)是一些沒有進行加工處理的符號或者孤立而沒有進行說明的事實。[4]而將數據置于新聞報道中羅列數據、分析數據則讓新聞報道更具說服力。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圖讀懂︱“挖掘機指數”透視“一帶一路”》外,新華社制作的“一圖讀懂”系列新聞融入數據的也不在少數。以2017年8月6日發布的《一圖讀懂︱中國觀影變遷小記》為例,該“一圖讀懂”將中國十年城市院線觀影人次、2007-2016年全國銀幕數量走勢、2007-2016年內地電影總票房等數據揉入圖中,并制作曲線分析圖、條狀圖等,數、圖、文相結合的形式介紹了中國電影行業的變遷。
(三)靈活多變,應用廣泛
新媒體發展迅猛的今天,“兩微一端”成為主流媒體的標配,新華社制作的“一圖讀懂”系列新聞不僅應用于新華社客戶端,同時也應用到新華社法人微博、新華社官方微信以及《新華每日電訊》當中。以新華社官方微信每日推送“早知天下事”為例,2017年8月期間,包含“一圖讀懂”的“早知天下事”有12條。由于每日“早知天下事”推文主要以最為簡潔明了的形式給讀者送去晨間報道,因此新華社對“一圖讀懂”做了適當調整,改變客戶端原有“一圖讀懂”的長圖風格,轉而以短圖、小圖代替,從而符合“早知天下事”的版式布局。
同樣進行了適當調整的還有《新華每日電訊》上的“一圖讀懂”。作為每日出版的日報,《新華每日電訊》通常以八個版面為主,根據版面安排不同有時增至十六個版面。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不同,傳統報紙版面受到嚴格約束,由于報紙版面有限,往往在排版過程中會考慮選用占據版面少的優質圖片,從而高效合理地分配版面資源。倘若照搬照抄客戶端“一圖讀懂”的長圖模式,則會造成版面資源浪費,文字報道大幅減少的問題。此外,報紙彩印成本較高,因而并非每個版面都會采用彩色打印。《新華每日電訊》上的“一圖讀懂”根據版面等實際情況將“一圖讀懂”進行適當調整,首先在圖片大小方面,采取與“早知天下事”同樣的處理方式,盡可能縮短圖片尺寸。其次,在設計方面,采用色差較大的顏色,避免在黑白打印過程中由于色差小造成圖片內容模糊的問題。

新華社客戶端發布的《一圖讀懂︱國歌法已獲通過,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截屏。
“一圖讀懂”歸根結底是圖像意義與視覺表達的有機結合。圖像意義/視覺表達是人與人之間利用“看”的形式、通過視覺語言所進行的交流與傳播方式,不管怎樣的視覺頁面,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視覺傳達。[5]“一圖讀懂”應用到新聞當中體現了可視化新聞在新環境下的又一變化,是媒介融合時代下的又一產物。不得不承認,“一圖讀懂”摒棄了以往單純文字報道的枯燥形式,同時又區別于傳統的圖片新聞,能夠在視覺上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增添閱讀興趣。論其創新性與可讀性,“一圖讀懂”固然值得各大主流媒體借鑒使用,但仍需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一圖讀懂”形式為“圖”,關鍵在“讀”,重心仍應放在內容方面。雖然“一圖讀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字在報道中的主體地位,但倘若過于追求“圖”而丟失了內容,則將出現無內容可“讀”,無內容好“讀”的現象。簡言之,“一圖讀懂”選題應有可讀性,不能泛泛而讀。
其次,數據的融入絕非意味著數據的單純羅列。在“一圖讀懂”中,巧用數據能增加說服力,但是單純羅列數據則易造成視覺疲勞,甚至讓讀者讀起來一頭霧水。因此,“一圖讀懂”中的數據解讀不可忽視。
再者,“一圖讀懂”的風格設置、版面設計須緊扣主題內容,嚴肅的時政類選題不宜采用過于花哨隨意的版式風格,日常生活類的選題則應避免乏味單調的設計。總而言之,看似簡單的“一圖讀懂”實則在選題、構思、設計、制作等方面的要求頗高,因而各大主流媒體在借鑒使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只有經過反復嘗試,才能打造出質量高、受讀者喜歡且廣為傳播的“一圖讀懂”。
【注釋】
[1]彭肇一. 大數據時代時政新聞的可視化——以兩會新聞報道為例[J]. 青年記者, 2017(03):58-59.
[2]黃楚新,彭韻佳. 內容仍是媒體競爭力的不二法門——2016年內容生產創新之舉[J]. 新聞與寫作, 2016(12):16-19.
[3]陸芬. 可視化新聞傳播特點及操作策略[J]. 中國報業,2017(09):56-57.
[4]周寧,陳勇躍等. 知識可視化與信息可視化比較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7(02):178-181+255.
[5] 韓叢耀. 視覺傳播芻議[J]. 中國出版, 2010(20):36-39.
(作者分別是人民郵電報記者,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