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師 帥
媒體行業強化版權保護呼喚“四重奏”
□ 文/師 帥
媒體融合發展時代,版權依然是傳統媒體核心資產。作者認為,要加強對媒體行業版權保護,需要從四方面著力:一是加強版權保護立法研究,二是充分發揮執法、司法的作用,三是加強技術建設,建立版權管理平臺,四是提高版權管理水平,構建版權經營體系。
版權生產 版權保護 版權經營
由于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展,顛覆了傳統版權保護方式,致使違法使用、轉載、改編等侵權行為的危害性在網絡虛擬化、迅捷化、可復制化的特點下迅速放大,而我國互聯網環境下版權保護的相關立法滯后,現行版權法律法規中的一些概念用語難以區分,規則設置欠妥,操作性不強,致使侵權行為有恃無恐。
應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版權保護的經驗和做法,把握版權保護立法發展趨勢和方向,制訂或修改相關法律制度,最大限度維護版權領域的公平正義。
如在保護機制方面,美國通常傾向于贊同新聞聚合服務商的抗辯,對傳統媒體較為不利,但在2013年美聯社訴融文公司案件中,聯邦地區法院曾認定被告的合理使用、默示許可等理由均不成立,雖然審判法院級別較低,但也顯現出美國有轉向傾斜保護傳統媒體利益的趨勢。歐盟《信息社會版權指令》對各種形式的創作性作品給予極強的版權保護,規定僅有作者可以授權他人“以任何手段、任何形式復制作品部分或全部”,唯一的例外是“技術過程中的臨時復制,例如通過計算機上網時加載網頁到計算機的存儲器中”。自從2001年該指令通過以來,一些歐洲法院對該規定一直作嚴格解讀,認為新聞聚合服務商對版權所有者作品的任何復制皆為侵權。另外,在優先傳播、利益分享方面,我國并未對版權生產者給予特殊權益保護,而意大利、美國等國規定,給予新聞生產者16-20小時的優先傳播權,德國、西班牙等國創設報刊出版者權,規定了版權所有者享有利益分享請求權、經濟補償權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版權生產者的人身和財產利益。
當前,我國版權市場交易體系還未建立健全,交易規則有待完善,政府部門仍需加強對版權保護工作的引導和監管。針對版權侵權現象日趨嚴重的情況,國家版權局等單位自2005年以來連續開展以“劍網行動”為代表的一系列打擊侵權盜版專項行動,共查辦網絡侵權案件5500余起,依法關閉網站超過3000個。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通知》,進一步明確要求加強重點領域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積極開展執法專項行動,重點查辦跨區域、大規模和社會反響強烈的侵權案件,加大對民生、重大項目和優勢產業等領域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同時,國務院還建立了“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版權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針對版權案件辦理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推廣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審判“三合一”工作,并選擇上海、江蘇、福建等地法院先行先試,努力提升案件辦理水平和司法公信力,積極推動版權糾紛多元化解決,對規范傳播秩序、打擊網絡侵權、凈化版權環境起到了明顯作用。建議司法機關今后針對版權侵權舉證難、成本高等具體問題,探索便捷版權侵權案件審理的措施,加大版權案件懲處力度,提高賠償標準,充分發揮版權的司法保護功能,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版權生產者應將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手段與版權管理的需求緊密結合,建設集版權信息記錄和版權經營、管控于一體的全流程版權管理平臺。國外媒體和相關機構在版權保護和經營的技術開發上較為領先,2009年,美聯社開發了“新聞注冊”系統,對美聯社所有新聞內容設置標簽和版權信息,可反饋文章內容的具體使用情況,并通過該系統對新聞復制行為進行技術手段調控、遏制,以形成版權跟蹤對比系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國版權結算中心、澳大利亞版權代理機構和英國版權代理機構等海外機構針對新聞媒體開發了版權管理系統,任何單位在對其系統內的信息產品進行影印復制和數字化復制時,都有詳細的計費,幫助新聞媒體收取復制權使用費。在國內,中央電視臺建設了適合央視臺情的版權管理系統,將傳統通常以內容形式進行分類的版權管理方式轉變為按權利層級進行分類管理的模式。江蘇廣播電視臺在2013年開始使用版權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版權購買、生產、銷售等環節的動態管理。新華社也正在抓緊推動新聞版權數字管理平臺的研發,集中實現新聞版權的登記、授權使用、狀態跟蹤、侵權搜索和用戶服務的一體化功能,通過先進技術帶動提升版權資產管理水平質的飛躍。

▲ 2017年9月15日,為期3天的2017江蘇(南京)版權貿易博覽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圖為參觀者在現場了解圖片版權情況。(蘇陽/攝)
關于版權管理模式,一些媒體機構已對此做了有益的研究和嘗試。如新華社為進一步改進版權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在內部管理方面,一是規范對外供稿,2015年,對全社110余個新媒體終端進行清理整頓,規范對外無序供稿的狀況,集中力量發展新華社客戶端,打造網上通訊社規劃布局;對近200家社外新媒體使用新華社稿件情況進行規范,統一供稿單位和供稿內容;對社內各單位無償對外提供新華社新聞作品項目進行清理。二是統一進行維權,授權專門機構對新華社新聞作品被侵權情況進行統計,并與國家版權局、中國版權協會等相關單位溝通情況,結合多方力量集中開展維權行動,收效明顯。新華社還正在對建立集中統一的版權資產管理機構和隊伍進行研究,積極構建系統的版權保護管理體系。
中央電視臺早在2004年就設立了版權管理部,負責版權分類、采購、信息登記等工作,是國內最早設立版權管理部門的廣電單位。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于2008年成立版權資產中心,以集中歸屬、集中管理、集中經營為總體思路,對版權資產的確權、授權和維權等工作統一負責。設置統一的版權管理機構,使版權狀態更為明晰、管理更為便捷、保護更為準確、經營更為規范。《新京報》從創刊開始,就主張保護原創版權,報社專門設立了法務部門來負責版權相關問題。除采取傳統的維權措施外,2014年至今,新京報社發布43期反侵權公告,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宣示了維護新聞作品版權的決心和態度,對于制止侵權行為具有重要的震懾作用。在版權生產、保護、經營方式上的多措并舉,使得該報2016年的版權收入比前一年度增加了254%。
但應該看到,我國的版權產業化經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較為落后,版權產業基礎還較為薄弱。要盡快加強有關版權價值評估體系和版權經營產業鏈的研究、積極作為,逐步建立完善以資產化為前提,以數字化為核心,以版權經營為目的的版權交易體系,將巨大的內容資源轉換為版權資產,實現版權價值最大化。
(作者單位:新華社辦公廳)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