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山+張冬峰

記得往時對于觀感,我們更多的是用文字來表達。老師布置的讀后感、觀后感,曾幾何時一直遺留在我的腦海中。只是今天用了另一種方式,用了所學過的油畫藝術的技巧,加上幾年的工作經驗,以及長期以來的,在藝術家庭成長中,所受到的藝術熏陶,再用合作的方式,呈現自己看到的文化和意志。
從過去到現在,自己的風格在大學時慢慢形成并基本定型,題材上卻一直在尋找,其實想想自己會不自覺的好笑,挺像找女朋友吧。找到一個新題材,剛開始有新鮮感,畫了幾張后,感覺又少了點什么,不知道是性格不和還是默契不夠,最后大家不知不覺就分手嘍。萬物世界中,有的人可能尋找大半輩子才找到屬于自己的想要表達那部分,開玩笑的想想可能是老天爺的點醒,這回的青磚題材至少是目前自己最滿意的題材,也許以后還會有好的題材,可能吧,應該不會超過這個題材。
想想青磚的印象,常常歸屬于老房子,反觀以現代設計的眼光,符合流行的簡約美?,F代的住房設計,建筑設計,追求著簡約整體和大的塊面組合。自己很喜歡這樣的設計理念,其理念似乎是從西方傳來,當看到青磚房、蘇州園林、宏村建筑等等此類建筑的時候,恍然發現原來我們的古人早就有這樣的理念,我們現代人其實不過是重新啟用改改罷了。驗證了之前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創新并不是平白出現的。個人覺得青磚房完完全全符合現代設計的理念,不過就是因為老舊才不受待見,裝修一下就很棒了,要不怎么會出現四合院酒吧、園林旅館呢?
細心觀察青磚房的美,不僅僅是設計理念,還有時間的沉淀和文化的沉淀。時間沉淀的味道,讓青磚房舊而不土,新舊沒有錯,只是味道因人而不同。文化的沉淀,也是最可貴的一點,從窗戶到正門墻上的壁畫再到院子里的家譜,甚至一些庭院里竹樹的布置,時刻感覺到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在這些房子中飄蕩訴說著過去的痕跡,自己隱約感覺到應該是按照中國畫的理念去布置吧。每個地區對這類房子的規范都不同,我猜作用都是差不多。大紅門在整個青磚房的正面,祈福生活紅火。女兒嫁人,在正門周圍貼有對聯。就算該房子劃入了文物保護住宅,房子沒人住了,都搬到旁邊的水泥樓盤了,但是原主人還是不忘按照文化傳統,實實在在遵循一直延續的習俗,所以青磚房這類的房子更多的是精神支柱和寄托。說句題外話,有些人感慨說現代人沒有信仰,其實信仰一直在我們周圍。
我之所以選擇此題材,除了前面開玩笑的老天爺,就是受到我家的老爺子(張冬峰教授)的影響。在專家旁邊,也會或多或少從父輩的油畫中領悟到中國文化。老爸的選材,自始至終引導你去關注這片土地的文化,過去、現在和將來。每個人如同一片片葉子,遲早都會落地,大地告訴你該怎么落下,告訴你這片土地的面貌??赡芫腿缤改附形覀冇浀迷琰c回家的感覺吧。
話說這次還有一點重要的,那就是父子合作。說到父子合作,不時聯想到《父與子》系列漫畫,此作品很好詮釋父子之間微妙的關系,若即若離。由于年齡的差距,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不同,再加上經驗差別,合作本身就是很要動腦的一門學問,更何況是天天見面的父子合作。很早以前就想過和老爺子合作,只是一直沒有合作的題材,畢竟你的想法他不一定認同,可以理解為題材的包容性和容錯率的因素所制約。合作的過程中,作為晚輩很容易被長輩影響,經驗上的不自信,造成了合作上的爭吵。因此,這次的題材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經驗上的不自信,包容和容錯率很高,不管你怎么表達都是對的,這是我對青磚最深刻的印象。也可以這么理解,是青磚給了我們晚輩某些程度上超越長輩展現自己的機會。這種感覺,就好比交上一個心寬體胖的人,內心沒有什么負擔。
我常說的藝術可以用很多方式表現美,可以繪畫、音樂、文學等,媒介不同但追求相同。我自己不僅想通過畫布表現青磚的美,也想通過這些文字表達青磚的另一面的美。這種美你可以理解為建筑形狀美、裝飾物美,也可以是顏色美、蘊含的文化美??傊憧倳业綄儆谧约旱哪遣糠置利惡透裾{。最后,自己的一點感悟,擁有青磚特有的氣質,生活才能長久吧。
——張遠山
對于“青磚”題材的表現及創作,隨著時間的推進,你會越來越著迷,越來越感覺到她的魅力。青磚,在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進程中,日漸被鋼筋水泥所取代了。但是,在悠悠的歷史長河里,青磚承載著博大深厚的人文內涵,在訴說著中國故事。這一題材與我以往的風景題材迥異。我是受到了兒子張遠山的影響,才燃起關于青磚題材的創作熱情的。
張遠山對于“青磚”的喜愛和認識深度,遠超出我的想象。當然,也超越了我。這是我和他聯手創作“青磚”系列油畫后,才逐漸發現的。雖說我的創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張遠山不時地要給我一些建議,有些總導演范。實際上的確如此。約在今年4月份,我在《遠藝》微信公眾號上,介紹張遠山的“青磚的故事”油畫,同時也談到自己對遠山畫青磚創作的袖手旁觀的態度。隨后,我和張遠山搞了一個小聯展,其中的青磚油畫作品,得到了普遍的點贊。因此,我們受到驚嚇,下決心弄個專題創作!把青磚題材吃透!玩夠!說話容易做起來難!這不,我都六十歲了,到了退休年齡,早已經不畫大畫了。如今,還天天和兒子一起畫150厘米×150厘米左右的大畫,如果沒有小青年的幫忙,我是不可能再畫得動這些大畫的。近期,我們天天奮斗,幾乎用了所有休閑時間,長長的暑假、雙休日,全都用完了,沒有旅游,沒有八卦,沒有看電視,日復一日,匆匆忙忙……又累又耗時,還天天從微信上看到朋友圈的周游世界,也只能羨慕了。兒子戲稱,我們倆像是在拼高考耶。然而,父子倆的創作靈感及熱情卻一直能夠持續高漲,總覺得青磚里有“文章”,有魅力!讓你產生無限的遐想,讓你愿意為她付出。話說回來,青磚里面的確有故事,她是悠悠歲月,久遠中華歷史文化積淀下來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寶藏!青磚題材博大精深。難怪張遠山這么迷戀。他說,這是他長期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我陪他去過一些青磚老宅采風,我目睹了他十分認真地觀察和撫摸青磚,與房主真切地交談,這些都絕不是作秀,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和尊重。有時候我在想,這似乎與他的年齡不符啊?才二十多歲的青年,就對這么深厚的題材感興趣?但是事實如此。我原來只是想鼓勵一下兒子,嘗試一下也不妨吧。隨后是陪陪他,教點技法?,F在變成了,父子倆迷上了青磚!發現這是一個大的礦藏,絕不是一兩下子就能拿下的工程!如今,到了忘我的境界,把各種雜念拋在腦后。張遠山對青磚有很多想法,我不在此搶著說了。他認為,青磚民宅很中國,很文化,很當代,很藝術,很豐厚,很故事,很傳統,很音樂。我對他說,你能從青磚里看出藝術特色,看出音樂性,真是一個亮點,有思想。
“青磚·歲月”的畫展題目是由張遠山提出并確定的,我十分欣賞這個題目。我樂意為兒子“打工”,共同在挖掘一個民族文化的礦藏。雖然辛苦,但是值!
最后,衷心感謝廣西藝術學院長期以來給予我們的創作、展覽的關懷和支持!
1990年出生于南寧市。
2009年考入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油畫專業。
2013年7月本科畢業。
油畫作品多次入選美術展覽并獲獎,并在專業刊物上發表。
張冬峰
1958年出生于桂林市。
1984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特聘畫家,
廣西藝術學院二級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常務理事、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
南方油畫山水畫派會長,
漓江畫派促進會副會長,
廣西藝術學院南方風景油畫研究中心負責人。
油畫作品多次獲重大美術展覽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