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袁愉年
摘要: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模式的推行,給高校教育改革帶來了新機遇,也給學生團支部建設帶來了新問題。大類培養背景下團支部建設存在學生參與熱情不高、團支部活動難以組織、團干部建設缺乏主心骨等問題。以學習為導向豐富活動形式,以新媒體為載體增強團支部活動吸引力,以團干部培養為切入點營造團支部良好生態等措施有助于團支部建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大類培養;團支部建設;困境;思考
近年,為了適應形勢變化,更好地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國內許多高校紛紛推進招生和培養模式改革,“寬口徑、厚基礎”的大類招生培養模式逐步在全國高校推開。大類培養模式下,學生經過一至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根據個人志愿和大類遴選情況,轉而進入專業學習階段。大類培養模式的推行帶來了新的變化,較大的學習壓力、較分散的成員結構,都給團支部建設工作帶來了挑戰。筆者以本科生團支書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團支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期團支部工作更好地適應大類培養模式。
一、影響團支部建設的主要因素
(一)學業壓力
多數團支書認為學習壓力與團支部建設有密切的關系,團支部成員的學業壓力越大,團支部活動越難開展,團支部的凝聚力就越低。學習壓力較大的理工類團支部,相比于學習壓力較小的人文社科類團支部,團支部活動開展的難度更大,團支部凝聚力的提升需要付出更多。即便部分人文社科類專業,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國際化的不斷推進,學習壓力也在增大,團支部活動難免受到影響。
(二)團支部活動的吸引力
團支部建設成功與否與團支部活動有著最直接的關系。訪談中,自評團支部建設較好的團支書,普遍認為近期所組織和開展的團支部活動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團員參與程度和認可度較高,團支部凝聚力得到加強。而自評較弱的團支書,則認為團支部活動偏少,團支部活動單一枯燥,團支部活動吸引力下降,是團支部建設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三)團干部對團的認知和個人工作能力
團干部尤其團支書是團支部活動組織和開展的“絕對骨干”,是團支部建設中必須牢牢抓住的“關鍵少數”。訪談中,普通團員認為,一個對團認知度高、組織工作能力強的團干部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設計團支部活動,能夠很好地將團支部活動與專業學習、時事熱點相結合。相反,對共青團認知度低,對團支部活動持敷衍態度,則團干部公信力會下降,共青團的活動就無吸引力。
二、大類培養背景下,團支部建設的困境
(一)學業壓力大,活動時間少,參與熱情不高
大類培養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引導學生更理性地選擇專業和規劃職業發展方向,但目前大類培養的引導作用還未完全發揮,冷、熱門專業的報名情況依然有較大差距。基于此,多數一年級學生為了在專業分流中取得理想排位,進入熱門專業學習,在專業分流前,他們將絕大多數時間分配在學習上。學習時間的傾斜,直接擠壓了可用于團支部活動的時間,也降低了團員參加團支部活動的熱情。另外,課程改革的推進加大了學業壓力,專業學習階段依然面臨著較重的學業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團支部活動的開展。
(二)專業分流后,團支部重新組合,團支部活動難以組織
專業分流后,原本建立在大類班級上的團支部被解散,以專業為單位的團支部建立。訪談中,團支書認為新組建的團支部相當于新生團支部,而且在進入專業學習后,團員對團支部活動的熱情相較之前也有所降低,活動組織難度加大。此外,在不同專業方面,此類問題還存在著較大差異。熱門專業的學生由較為優秀的學生組成,他們對團的認可度較高,保有較高的熱情,團支部建設相對較易。而非熱門專業,團支部由成績相對靠后的學生組成,學習和活動熱情相對較低,團支部建設難度較大。
(三)專業分流后,團干部流失,團支部建設缺乏主心骨
大類班級時,作為“關鍵少數”的團干部,都是經過嚴格遴選產生的,且經過較為系統的培養,在團支部建設和團支部活動開展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分流后,部分團支書進入了相同的專業學習,具有團支部建設經驗的團干部不再留任。此外,還有一部分團支書進入專業學習后不再擔任團的職務。“關鍵少數”的流失,一方面使新建團支部無法迅速開展團的工作,組織團的活動,短期內團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有下降的風險,另一方面,非熱門專業團支部可能面臨選人困難,無論是在團干部培養還是在團支部建設上,都存在更大的困難。
三、大類培養背景下,對團支部建設的思考
(一)以學習為導向,豐富活動形式
大類培養階段,學生以基礎知識學習為主,同時,也會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校園文化活動。該階段的團支部活動除黨團基礎知識課堂授課外,還應充分擴展活動形式,發揮第二課堂作用。專業學習階段應以學以致用為主題,將團支部活動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且較為適合采用團小組形式來開展支部活動。比如,專業領域的社會實踐或科技學術競賽活動,校內外開展的專業知識普及志愿活動等,在實際活動中勾勒出團支部的感情線。
(二)以新媒體為載體,增強團支部活動吸引力
傳統意義上的團支部活動以線下活動為主要載體,在面對較大的學習壓力、較為靈活的課程設計時,受限于時間和空間,出現了吸引力不足、參與度不高、反饋欠佳等問題。因此,必須發揮能夠較好突破時空限制的新媒體在團支部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理論學習逐步轉移線上,通過系統設計,按照學時規定,覆蓋全體團員;第二,利用新媒體參與性強的特點,在活動設計和開展時廣泛征求意見,并及時調整活動內容和開展方式;第三,在新媒體平臺建立團支部興趣小組,以小組形式開展線上討論、線下研討。
(三)以團干部培養為切入點,營造團支部良好生態
要解決團干部流失所帶來的問題,就必須完善團干部培養和使用的可持續性機制。大類培養階段,要著重做好人才選拔和儲備團干培養兩項工作,團干部應對團的工作有一定的認知,具備開展工作的熱心、耐心和細心,同時,團支部必須選拔一批儲備干部,配合團干部開展實際工作。選拔結束后,需對團干部和儲備干部進行系統培訓,培訓內容應涉及團的基礎知識、領導能力提升、團學活動實操等。專業學習階段,團支部面臨重建,發揮“傳幫帶”紐帶作用是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這一階段以專業為基礎、以支部為支點,高年級團干可以更好地實現“傳幫帶”,具體指導低年級團干部開展團的活動。
參考文獻:
[1]劉暢.大類培養模式下高校基層團學工作研究——以寧波大學陽明學院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6).
[2]王建軍.大類培養條件下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銜接機制研究——以浙江大學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