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藝員
【摘要】拉斐爾前派無疑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短暫的藝術革新,是一批知識分子對中古世紀藝術理想的改良與回歸運動,也可以看作是人類對近代工業(yè)文明所帶來的影響而感到的精神困擾和危機,最終使他們走進了唯美神秘的語境。通過梳理拉斐爾前派的唯美特征,看出該畫派受到康德美學、憲章運動、牛津運動、浪漫主義的啟迪,但同時也對后面的頹廢主義、唯美主義、象征主義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可以發(fā)現(xiàn)19世紀的歐洲很多思潮已經發(fā)生了碰撞與吸收,為后續(xù)的藝術革新鋪墊了道路。
【關鍵詞】拉斐爾前派;改良;康德美學思想;唯美傾向
拉斐爾前派是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一場短暫的美術革新運動,從1848年開始到1854年畫家們分道揚鑣,只有短短6年的時間。雖然這場運動參與的畫家不多,期間所繪制的作品也不多,但對后世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象征主義、唯美主義、頹廢主義、晚期的浪漫主義、維也納分離主義以至新藝術運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甚至拉斐爾前派的創(chuàng)作理念還影響到很多以中世紀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的設計師,從而間接引發(fā)了莫里斯的工藝美術運動。也可以說拉斐爾前派運動是一場由繪畫領域為引線從而擴展到文學和設計的文化思潮運動。由此可見這個僅存了6年的短暫畫派的輻射之大,有著承前啟后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的影響
法國實證主義批評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曾經說過:“藝術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可以說拉斐爾畫派的誕生、起源和成長過程,都無法擺脫維多利亞這個特殊時代的影響。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是一個經歷社會巨大變革的時代,工業(yè)時代的齒輪帶動工業(yè)的發(fā)展和革命,黑色的煙囪取代了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無數(shù)喪失自己土地的農民涌入城市,成為了城市邊緣的工人。工業(yè)革命的到來,傳統(tǒng)社會秩序面臨瓦解,新舊文化彼此摩擦碰撞,此起彼伏。功利和暴富充斥著整個社會,這個時候有一群藝術家用理想主義的信念去尋覓他們的夢想。1833年英國發(fā)生了“牛津運動”,大學的知識分子率先想揭露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和社會問題,并希望恢復中世紀教堂的詩意和精神;1842年爆發(fā)的“憲章運動”也是對此類社會問題的探討。拉斐爾前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他們希望用畫筆作為武器,以中世紀的藝術理想為綱領,奮力搏擊著工業(yè)社會帶來的平庸腐朽之氣。
二、早期文藝復興技巧和觀念的回歸
19世紀中葉,三名青年學生羅塞蒂、米萊斯、亨特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圖書館一同翻閱一本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壁畫的復制品,發(fā)出同樣的感慨,同時也深受啟發(fā)。他們都深深地認同,真正的藝術在15世紀下半葉就已經消亡。他們大膽反對英國學院派僵死的繪畫形式,當時的學院派推崇拉斐爾為典范,他們認為虛偽的矯飾主義和腐朽裝飾性形式必須打破,才能給奄奄一息的英國畫壇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他們應該向拉斐爾之前喬托等大師們學習,“忠實于自然”是畫派的宗旨,并且強調畫家在作品里的獨立性以及藝術的自律性。推崇文藝復興早期繪畫的純真和唯美,向往自然之美,堅決反對盲目推崇拉斐爾時代的學院派風格。他們通過學習早期的文藝復興繪畫的技巧和自然主義的理念來表達自己樸實純真的藝術情感,試圖通過美好的藝術理想去改變和啟迪人們的良知。他們幾個充滿困惑和理想的年輕人像那個時代所有的浪漫主義畫家一樣,把著眼點瞄準到自然,把純真的情感寄托給中古世紀,但終敵不過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以最終消亡為代價。拉斐爾前派是西方繪畫史中的復古和改良派,但拉斐爾前派也成為西方近代“古典主義”向現(xiàn)代主義過渡的重要紐帶。
三、日本“物哀”思想的介入
1867年巴黎世博會,日本展廳里人潮擁擠,大家都為這遠渡重洋的東洋藝術投來了好奇的目光,此后,整個歐洲都將浮世繪這種形式不同程度地融入到自己的藝術門類當中。除此之外,日本文化也慢慢影響著大批的藝術家。日本的“物哀”思想就是其中一種,“物哀”指的是因事物的無常而引發(fā)的哀傷和凄美的感受。正如美麗女人的死亡這類母題觸發(fā)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隕落和稍縱即逝的消亡的無奈和悲哀,對詩意青春的惋惜并帶有一種悲劇性的美感。實際上這一主題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也很早的出現(xiàn)過,在悲劇的一幕中,雷歐提斯在埋葬他妹妹奧菲利亞時也曾說過:“把她放下去吧,愿美麗的紫羅蘭從她的身體上開出?!痹跓o數(shù)具有浪漫主義色彩而英年早逝的美麗女主人公中,奧菲利亞始終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位。我們可以在拉斐爾前派代表人物米萊斯的代表作《奧菲利亞》和沃特豪斯《圣尤拉利亞》等非常多的繪畫作品中看到這種以女性為題材的悲劇色彩作品。
四、康德美學思想和唯美主義的熏陶
拉斐爾前派的唯美主義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康德的美學思想“為藝術而藝術”所影響。畫派的核心人物羅塞蒂最為典型,他認為藝術不該帶有說教的成分,他認為應該樸實而單純地追求美的形式,美才是藝術最本質的核心。拉斐爾前派遵循康德美學里的“純粹美”“審美的獨立性”原則??档旅缹W思想和唯美主義思潮的普及是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產生的,從19世紀開始,英國的社會形態(tài)迅速從農耕社會轉入工業(yè)社會,商業(yè)社會也從而確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們需要一種新的視角和價值觀來代替原來的文化形態(tài),重新建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所以“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確立,也說明了人們對藝術獨立的認可與追求。拉斐爾前派認為藝術不同于社會的道德功利,美僅僅以自身為標準,為自身而存在。美重在形式,重在語言表現(xiàn),重在感官認識。畫家亨特曾經說過:“若讓繪畫承擔道德的責任,必然會損失掉繪畫本身的力量。”他無需讓道德成為他的最終目的,但他也不反對繪畫自身帶來的教育效果,他反對的是以說教為目的的繪畫。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窺探得出拉斐爾前派畫家的辯證觀。在《英國的文藝復興》一文中,王爾德這樣寫道:“不要在油畫中尋找主題,而要去尋求璀璨的色彩,精妙的構圖,以及繪畫本身帶來的魅力?!睆倪@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主張純粹的美。我們在沃特豪斯1880年所繪制的油畫作品《甜蜜的無所事事》中就可看到,一個女子斜靠在躺椅上,沒有任何的敘事性,也沒有任何的感情流露,畫家只是純粹關注女性的美。這張畫也可以看作是拉斐爾前派畫家逃避社會現(xiàn)實,對工業(yè)文明的抗議,對美的絕對擁護的普遍現(xiàn)象,并且逐漸成為了一種亞文化思潮。所以我們可以說拉斐爾前派的畫家是唯美主義和康德美學思想的布道者和踐行者,是對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的重新建構嘗試,無論在題材的拓展還是在美學的觀念上,都具有一定的先導性,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一次積極的探索,也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源頭之一。
結語
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拉斐爾前派應該屬于浪漫主義的外延。拉斐爾前派的畫家用浪漫主義的理想努力掙脫了陳舊的學院派的束縛,通過中世紀哥特式的改良與回歸創(chuàng)作了新的唯美主義形式,這是拉斐爾前派在美術史中具有歷史性的進步意義。但由于拉斐爾前派所處的特定階層和對舊中古世紀繪畫的追憶以及對悲劇色彩的過分迷戀,都使他們沒有跟上藝術的脈搏。拉斐爾前派的美術革命運動反映了近代工業(yè)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困惑與煩惱,表現(xiàn)了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的無能為力和逆流而上。唯美和純粹成為這一批青年的代名詞,也成為了他們的美學態(tài)度,他們的出現(xiàn)為19世紀末的象征主義、唯美主義以及現(xiàn)代主義鋪墊了藝術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英]羅斯金.透納與拉斐爾前派[M].李正子,潘雅楠,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方爰爰.沃特豪斯與他的繆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
[3][英]莎拉·凱爾—戈蒙.油畫藝術的秘密語言:西方美術作品中的象征與人物[M].李堯,鄭旋,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
[4]甘蘇慶.西方油畫600年——19世紀歐美油畫藝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