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輝
19歲的王智斌家住福州,平時愛玩電腦游戲,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有時連飯也顧不上吃。很快小王出現了腰酸背疼、腳麻腿軟的毛病。這個周末,小王在電腦前一坐又是十多個小時,腰痛病又犯了,嚴重到沒辦法正常走路了。到醫院檢查,診斷屬于重度椎間盤突出癥,且壓迫了脊柱神經,造成劇烈疼痛,不得不進行微創手術。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尤其是髓核,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一般體征的共性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般體征主要是指腰部與脊柱體征,屬于這個病的共性表現。如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時,椎旁肌肉緊張,可引起步態僵硬,身體前傾,前屈10~20度及不同程度的側位。在急性期或神經根受壓明顯時,患者可出現跛行,一手扶腰或患足怕負重,走路時呈跳躍式步態,等。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動受限,急性期尤為明顯,其中以前屈位受限最常見,因為前屈位可進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增加對受壓神經根的牽拉。
臨床上,90%以上的患者腰部活動有不同程度的受限,這是因為腰部活動如站立、走路、彎腰或負重等,都可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因而加重了腰腿痛的結果。腰肌痙攣患側骨盆上移,下肢多呈略屈姿勢,常用足尖著地、用手扶住臀部、跛行等。這些體征為一種保護性反應,可避免坐骨神經緊張。
腰椎側凸是一種為減輕疼痛而出現的姿勢性代償畸形。視髓核突出的部位與神經根之間的關系不同,表現為脊柱彎向健側或彎向患側。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經根內側,因脊柱向患側彎曲可使脊神經根的張力降低,所以腰椎彎向患側;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經根外側,則腰椎多向健側彎曲。
通常,癥狀明顯的患者,大多數在纖維環破裂處有明顯壓痛點。重壓后可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有明顯壓痛點所占體征的比例為80%左右。壓痛、叩痛及骶棘肌痙攣壓痛,基本上與病變的椎間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陽性。叩痛以棘突處為明顯,系叩擊振動病變部所致。壓痛點主要位于椎旁1厘米處,可出現沿坐骨神經放射痛。約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痙攣。叩擊雙側足跟亦可引起傳導性疼痛,合并腰椎椎管狹窄癥時,棘間隙部亦可有明顯壓痛。這對于診斷及定位都有現實意義。
生活中,腰部活動范圍的受限程度差別較大,輕者可近于正常人,急性發作期則腰部活動可完全受限,甚至拒絕測試腰部活動度。一般病例主要是腰椎前屈、旋轉及側向活動受限。合并腰椎椎管狹窄癥者,后伸亦受影響。患者會增加感覺障礙風險,出現該神經支配區感覺異常,早期多表現為皮膚過敏,進而出現麻木、刺痛及感覺減退,但感覺完全消失者不多見。
特殊檢查“六種武器”
屈頸試驗讓患者站立、仰臥或端坐,檢查者將手置于頭頂,并使其前屈,如患側下肢出現放射痛,則為陽性,反之為陰性。椎管型者陽性率高達95%以上,其機制主要是由于屈頸的同時,硬脊膜隨之向上移位,以致使與突出物相接觸的脊神經根遭受牽拉之故。本試驗既簡單、方便,又較為可靠,特別適用于門診及急診。
直腿抬高試驗患者仰臥,使患膝在伸直狀態下被向上抬舉,測量被動抬高的角度并與健側對比。本試驗對下方的神經根作用愈大,陽性檢出率也愈高。此外,突出物愈大,根袖處水腫及粘連愈廣泛,則抬舉角度愈小。在正常情況下,下肢抬舉可達90度以上,年齡大者角度略下降。因此,抬舉角度愈小其臨床意義愈大,但必須與健側對比。雙側者,一般以60度為正常和異常的分界線。
健肢抬高試驗健側肢體直腿抬高時,健側的神經根袖可牽拉硬膜囊向遠端移位,從而使患側的神經根也隨之向下移動,當患側椎間盤突出在神經根的腋部時,神經根向遠端移動則受到限制,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間盤在肩部時,則為陰性。檢查時患者仰臥,當健側直腿抬高時,患側出現坐骨神經痛為陽性。
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即檢查者將患者下肢抬高到最大限度后,放下約10度左右,在患者不注意時,再將患肢足部向背側屈曲,加重對坐骨神經的牽拉。若能引起患者下肢放射痛加劇即為陽性,目的主要是除外肌源性因素對直腿抬高試驗的影響。
仰臥挺腹試驗患者取仰臥位,做挺腹抬臀的動作,使臀部和背部離開床面。如果患肢坐骨神經出現放射性疼痛,則為陽性。
股神經牽拉試驗患者取俯臥位,患肢膝關節完全伸直,檢查者將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髖關節處于過伸位,當過伸到一定程度出現大腿前方股神經分布區域疼痛時,則為陽性。此項試驗主要用于檢查腰2-3和腰3-4椎間盤突出的患者。
“久坐”易積勞成疾
腰椎間盤突出癥好發于25歲到50歲的人群,疾病發展有個過程。25歲以前,脊椎水分含量非常高,25歲以后慢慢開始脫水。現如今的年輕人多為辦公室一族,由于長時間坐著辦公、坐姿不正確等原因,腰椎間盤會慢慢從椎管內突出。
脊柱偏斜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特征性體征之一。原因是多數患者的腰椎生理前突減少或消失。脊柱側彎產生的原因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其目的仍然是減少對神經根的壓迫。需提醒的是,根據受損的神經根部位不同,其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現肌力減弱及肌萎縮癥。
“腰突癥”的反射改變,也是易發生的典型體征之一,腰4脊神經受累時,可出現膝跳反射障礙,早期表現為活躍,之后迅速變為反射減退,臨床上以后者多見。腰5脊神經受損時對反射多無影響。第1骶神經受累時則跟腱反射障礙。反射改變對受累神經的定位有較大意義。
腰椎間盤突出有一定家族好發傾向,20歲以下的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有32%的陽性家族史。腰椎間盤突出也許會和損傷積累傷力有關,有些人反復彎腰和一些扭轉動作容易引發病變,也往往是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原因。患者在退行性變基礎上積累傷,積累傷又會加重椎間盤的退變,因此預防的重點在于減少積累傷。脊柱上的韌帶負責保持脊柱穩定,鍛煉加強腰背部肌肉的力量,才能達到支撐韌帶的作用。久坐的人通常很少運動,偶爾一次用力過猛,就容易導致腰椎間盤突出。
平時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時的床不宜太軟。長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變換姿勢。職業工作中需要常彎腰動作者,應定時伸腰、挺胸活動,并使用寬的腰帶。應加強腰背肌訓練,增加脊柱的內在穩定性;長期使用腰圍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鍛煉,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縮帶來不良后果。如需彎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髖、屈膝下蹲方式,減少對腰椎間盤后方的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