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華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脊柱外科最常見的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影響較大。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很多,而患者往往缺乏相關知識,不知道怎樣選擇治療方法。選錯治療方法會對治療帶來不利影響。
按照北美脊柱外科學會(NASS)的定義,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椎間盤的物質錯位超過正常椎間盤邊界范圍,壓迫神經,導致疼痛、無力、肌節麻痹或皮節感覺異常的一種疾病。該病之所以稱為“癥”,是患者存在相關的癥狀,且癥狀與影像學檢查的表現相符。如果癥狀與影像學表現不符,或者只有影像學表現而沒有癥狀,都不能稱為“癥”,也就不能根據此診斷進行治療。因此,醫生必須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和影像學資料(X線,CT,MRI),才能夠根據專業知識提供治療建議。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很多,總的來說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非手術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激素、胍基丁胺、5-羥色胺激動劑、加巴噴丁、阿米替林等)、注射治療(硬膜外激素類藥物注射)、物理治療(結構化康復鍛煉)、牽引、推拿、輔助治療(支具、電刺激、針灸、經皮電刺激)和介入治療(臭氧、等離子椎間盤減壓、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等。手術治療目前包括開放手術,如椎板減壓術、椎間盤摘除術、腰椎融合術;微創手術,如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MED)、經皮內鏡椎間盤切除術(PELD)、微創腰椎間融合術(MIS-TLIF)等。
對大部分患者而言,可以首選非手術治療,癥狀即可獲得全部或大部分緩解。但如果疾病已嚴重影響生理功能,如馬尾神經壓迫導致大小便失禁、下肢乏力,或者非手術治療無效,則應該盡快手術。有證據表明早期手術(6個月~1年)患者術后康復更快,長期神經功能預后更好。北美脊柱外科學會更推薦癥狀嚴重需要手術者在6個月內進行手術。那么,手術又有什么利和弊呢?各種手術的優缺點又是什么呢?
其實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一樣,也是對癥治療,而非“根治”。任何術式的目的都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機械壓迫和化學刺激,消除或緩解臨床癥狀。手術既不能使腰椎間盤恢復發病前的狀態,也不可能逆轉腰椎退變這一自然過程。臨床上手術方法大致可以分三類。
開放或顯微鏡椎間盤摘除術
開放椎間盤摘除術是脊柱外科醫生最熟悉的術式。適用于不太大的后外側型椎間盤突出,腰椎沒有影像學上不穩定、沒有明顯腰痛的患者。具體做法是在背部做一個4~5厘米的皮膚切口,分離附著在椎板上的肌肉,然后切除部分椎板、黃韌帶,暴露出受壓的神經根。推開神經根后找到突出的椎間盤組織予以切除。該手術能夠直接對受壓的神經去除機械壓迫,操作難度小,減壓療效確切,術后短期內即可獲得疼痛緩解。但手術畢竟破壞了正常的腰椎骨生理結構,可能造成腰椎穩定性降低?;谶@一原因,醫生不可能完全把所有椎間盤組織都切除掉,因此術后有復發可能。此外,由于手術剝離后方肌肉,術后有可能出現慢性腰痛等不良反應。
隨著科技的進步,上世紀90年代人們開發了顯微鏡椎間盤摘除術(MED)。通過顯微鏡的可放大攝影系統和照明系統,使術者可在小于2厘米的切口下進行開放的椎間盤摘除術。由于切口縮小,肌肉損傷減少。MED為當今歐美、日本等國家主流的椎間盤摘除術式。
經皮內鏡椎間盤摘除術(PELD)
經皮內鏡椎間盤摘除術(PELD)最早由美籍華人學者Antony Yeung發明,經其和德國學者的改進和推廣,現已廣泛應用于中國大陸和韓國、泰國、印度等亞洲國家。PELD有經椎間孔(PETD)和椎板間(PEID)兩種入路方式。通過一個8~10厘米的皮膚切口,將一硬質的內鏡通道放在椎間盤內或外,利用加長的工具進行間盤摘除并進行骨結構的切除減壓。由于切口很小,肌肉損傷微乎其微,出血量極少。術中持續的液體沖洗使成像更加清晰,方便術者操作,同時也減少了炎癥物質的積蓄,使患者獲得更快的康復。適用于上述開放椎間盤摘除的患者,同樣也適用于部分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但同樣出于對穩定性的考慮,不能切除全部椎間盤,因此也有復發的可能性。
另外,PELD術中需要多次進行X線透視,患者和醫生的輻射量增加,有一定健康風險。
開放或微創腰椎融合術
對于椎間盤突出較大、突出偏中央,或術前影像學上有腰椎不穩定且負重后腰痛的患者,若行單純椎間盤摘除術,需摘除的間盤較多,術后椎間隙內空虛、塌陷,腰椎的穩定性就會進一步降低。這就需要使用腰椎融合術,在突出椎間盤相鄰的椎體置入椎弓根螺釘,摘除椎間盤后在椎間隙或椎板的后部進行植骨,讓原來活動的兩個椎體之間不再活動,達到穩定脊柱、防止復發的目的。因此,術后同節段突出復發的機會幾乎為零,同時也消除了因為術前腰椎不穩定而導致腰痛的危險因素。但是由于切口更大,手術創傷更大,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術后腰痛。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出現了旨在減少肌肉損傷的微創技術,如經肌肉間隙入路(Wiltse入路)和通道技術(MIS-TLIF),有研究顯示這些技術能降低術后腰痛的發生率和程度,但其長期療效還需觀察。由于術后手術節段活動度下降,鄰近節段活動度代償性增加,可能會導致鄰近節段退變加速而出現新的突出。
除了手術技術本身的特點,手術療效還受到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齡、性別、種族、體重、職業、教育程度、病史、嚴重程度、其他合并癥、心理因素等,都是其影響選擇手術療效的重要因素。比如術前癥狀出現的時間越長,手術療效越差。骨質疏松的老年女性行內固定融合術時可能出現植骨不融合、螺釘拔出等并發癥,影響手術療效。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傷口感染。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全麻手術中出現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較一般人高。PETD需要患者在術中保持清醒并與醫生互動,某些患者可能因疼痛、語言或恐懼等原因影響溝通,從而影響手術進程。另外患者的經濟條件、醫保報銷比例等因素也影響著治療選擇和效果。
醫療因素對于同一個患者,由于醫生對疾病的認識和技術的熟練程度不同,所在醫院硬件設施和手術團隊保障能力、熟練程度不同,醫生給出的治療建議和手術療效也會有差異。由于自身對技術的掌握程度不同,或因競爭和經濟利益的驅動,有些醫療機構可能會利用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夸大某些療法如某些藥物、介入治療或者微創手術的作用和適用范圍,造成患者經濟和健康的雙重損失。
如今發達的互聯網為信息的獲得提供了無限便利,患者可以充分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識以及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但同時,海量的醫療信息魚龍混雜,應仔細甄別,不能只聽廣告的一面之詞,才能避免走彎路,盡早獲得康復。醫學有其不可預知性,盡管醫生盡了最大努力為患者治療,但目前的醫療技術還不能保證所有治療能100%奏效,或者完全消除不良后果。如果選擇手術治療,就要有承擔手術風險的心理準備。
總之,椎間盤手術的利弊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需要患者充分了解、結合自身方能做出正確判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