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允省
【摘要】 目的:分析經鼻腸管置管行腸內營養預防ICU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將百色市人民醫院ICU收治的68例ICU機械通氣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經鼻胃管行腸內營養療法,觀察組經鼻腸管置管行腸內營養療法,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入住ICU的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則明顯短于對照組;就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和血白細胞水平而言,兩組治療后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低,上述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采用經鼻腸管置管行腸內營養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不良反應也較少。
【關鍵詞】 鼻腸管置管; 腸內營養; ICU;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1.0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1-0026-02
呼吸機治療是輔助ICU患者進行呼吸的重要呼吸支持方式之一,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有時會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產生[1]。由于ICU機械通氣患者往往不能夠自主進行進食,所以常常需要采用鼻飼方法進行營養支持,就此,本文對比分析了鼻腸管和鼻胃管兩種方法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共68例,為百色市人民醫院2015年
7月-2016年6月收治的ICU機械通氣患者,將其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齡(60.4±10.8)歲。觀察組中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齡(59.1±10.0)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了研究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嚴密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情況和病情狀況,在此基礎上進行腸內營養支持。
對照組患者利用常規插管方式在患者的胃內插入導管前端。觀察組患者則利用盲插法在患者的十二指腸內插入導管的前端,行床邊腹部DR檢查確保導管前段穿過患者的幽門。所有患者均給予同種營養液,營養液的用量應根據患者的體重和病情狀況而定,每天供給時間持續12~16 h。但用量應確?!?0 ml/kg。在供給營養液時需控制溫度,使其保持在37 ℃~38 ℃。設定電子營養泵的最大滴速為每小時125 ml。在治療過程中應使用棉簽定期清理患者的口腔內環境,降低細菌感染現象,利用帶側孔的人工氣道聲門下分泌物吸引,控制氣囊壓力為20~30 cm H2O,抽吸頻率為每4小時1次。如果胃內抽出容量大于150 ml應根據患者情況停止輸注或者減量輸注。所有患者在機械通氣時均采取集束化護理措施,抬高床頭30°~45°,另患者呈半臥位,進行密閉式吸痰處理,確保手衛生,進行持續聲門下吸引,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和消化性潰瘍的形成。
1.3 診斷標準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體溫超過38 ℃(包括38 ℃在內);(2)血白細胞小于4×109/L,或者大于12×109/L;(3)支氣管中具有膿性分泌物;(4)支氣管分泌物檢查發現致病菌;(5)胸部X線片或CT顯示出進展型的肺部浸潤病灶;(6)血氧飽和度下降15%的時間大于48 h[2]。
1.4 觀察指標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不良反應情況、入住ICU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血白細胞水平。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共出現了4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11.76%,對照組患者共出現了14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41.18%,觀察組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476,P<0.05)。
2.2 兩組患者入住ICU的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入住ICU的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3 兩組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和血白細胞水平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和血白細胞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兩組治療后水平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共發生5例不良反應,分別為1例腹瀉、1例胃潴留、1例誤吸和2例食管反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對照組患者共發生15例不良反應,分別為3例腹瀉、2例胃潴留、4例誤吸和6例食管反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4.12%,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字2=7.083,P<0.05)。
3 討論
危重患者常常需要進入ICU病房進行監護和治療,其中機械通氣方法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3]。由于病情嚴重,所以患者經常難以自主進食,進而導致營養不良,不僅會降低患者的抵抗力,還會延長傷口愈合時間[4]。及時的進行營養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況,平衡蛋白質能量,降低感染的發生率[5]。目前營養支持主要包括腸內和腸外兩種營養支持,對ICU入住的危重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時則多會采用腸內營養支持方法[6]。常用的方法為鼻胃管和鼻腸管兩種,就此,本文進行了對比分析。由于危重患者的胃常會處于輕癱狀態,所以極易發生胃內物反流情況和胃潴留等情況,增加嘔吐情況的發生率,進而引發誤吸狀況[7-9]。常用方法為鼻胃管治療方法,但該方法極易發生滑脫情況,因管徑較粗所以會刺激患者的機體,引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0]。所以本文將鼻腸管營養支持療法引入治療過程中。該方法經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可以降低食管反流和胃潴留的發生率[11]。此外,鼻腸管的患者在進行營養支持時可以通過小腸吸收,能夠較快的耐受營養液,縮短腸內營養的耐受時間,同鼻胃管方法比較而言,能更早地進行早期的營養支持,充分供給患者的營養需求,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對獲取最佳的患者搶救時間,促進患者康復意義重大[12]。endprint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入住ICU的時間、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和血白細胞水平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經鼻腸管行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其ICU入住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均較短,不良反應也較少,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永鵬,馬俊,伍增龍,等.經鼻腸管置管行腸內營養預防ICU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0):120-123.
[2]焦憲法,李偉麗,牛杏果,等.不同腸內營養方式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3479-3481.
[3]覃英容,黃業清,黃向華.危重患者不同腸內營養置管支持的對比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0):1557-1558.
[4]羅建江,王欣,馬紅霞.不同腸內營養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作用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7):1233-1234.
[5]王曙霞,高云秀,王英,等.間斷聲門下負壓吸引聯合鼻腸管對預防ICU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1):103-104.
[6]仲燁.不同腸內營養方式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2):133-134.
[7]陳瑋,徐賽嬋,豐青龍,等.兩種空腸營養給予途徑下危重病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情況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4,31(3):162-163.
[8]蔡英麗,楊春萬,李展鵬,等.鼻腸管幽門后喂養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20):3153-3156.
[9]聶俊英,劉桂英.鼻腸管早期腸內營養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綜述[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0):229-232.
[10]封秀琴,金靜芬,黃曉霞,等.超聲定位改良胃內注氣法留置鼻腸管在創傷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4,23(10):1169-1171.
[11]冷飛燕,趙金龍.機械通氣患者腸內營養同時行胃腸減壓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6):504-505.
[12]李偉麗,王紅宇,閻振華,等.機械通氣患者床邊胃鏡下置鼻空腸管行腸內營養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7):272-273.
(收稿日期:2017-03-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