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福建省漳州市3所高校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問卷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對于涉及自身權益法律問題比較關注,但不具備相應的法律理念;認可法律作用的同時,又存在一定的拒法現象;認同法律的公平正義,但在某種程度上懷疑法律的權威性。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高校應將法律知識傳授轉向重視法律理念的樹立,加強法治教育的實踐,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社會非法治實踐現象等,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 法治教育 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C-0022-03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意識,包括人們對法、法律現象的本質和作用的理論觀點,對各種法律規范和人們行為從法律角度進行的理解、感覺、評價,以及人們的法律知識、愿望、情緒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是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屬于公民法律意識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法治建設的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近年我國大學生違法犯罪問題較為突出,大學生權益遭侵害現象時有發生,如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校園貸和校園裸貸事件,都說明了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較薄弱,學生法治教育亟待加強。為了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培養學生法律信仰,同時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筆者對閩南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漳州市職業技術學院3所學校的非法學專業學生進行法律意識調研活動。本次問卷活動發出問卷913份,收回有效問卷906份。調查對象包括文科、理科和藝術三大類專業的大一到大三的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評價和法律教育四大塊共20個問題。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法律意識從意識的狀態上可以分為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評價三個層次。法律認知是前提,沒有法律認知,就談不上對法律的情感和評價;法律評價則是法律認知與法律情感相互作用的最終結果。一般而言,健全的法律意識應包含以上三個要素,否則會造成法律意識的缺陷。本次的調查也正是從這幾個方面來體現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情況。
(一)日常法律知識認知度較高但法律理念欠缺。法律認知是人們在個人經驗與前人知識的基礎上,對法律本質和法律現象所做的推測和判斷。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對涉及自身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關注度高。在本次問卷中,消費時有索要發票的學生占84.16%,其中每次都有索要的學生占13.86%;在“如果您在商場買到小型的假冒偽劣商品,你會怎么做?”這個問題回答中,自己找商家解決要求退還的學生占52%,找消費者協會解決的學生占20%。對于朋友、親人之間借款是否需要寫借條的問題回答上,60%的學生認為應該,認為不應該的學生只占16%。同時,面對互聯網時代,對于網絡侵權的認為也有一定的認知。在“您行為在微信、QQ等社交軟件中,以下哪些行為會違反法律”的回答中,100%的學生認為傳播淫穢物品和通過網絡技術窺探他人隱私的行為是違反法律的,91%的學生認為盜用他人身份和78%的學生認為散播謠言是違反法律的。88%的學生認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僅僅是指守法上的平等,“立法平等”一項沒有一個學生選擇。對于我國的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的問題上,回答正確的只有38%,對于公民的刑事責任年齡正確認識的僅僅有57%。
通過法律認知情況分析,可知大部分學生主要了解民法和刑法,對其他法律的認識有限,對日常生活相關法律關注較多,對涉及自身權益的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對于違法犯罪問題有著基本的判斷。由此可見,隨著法制宣傳的加大,大學生越來越重視個人權利,對于身邊的涉法問題會想到運用法律武器解決。大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時,比較重視相關性較強的實用性法律知識的學習,但是對于法律原理和法律理念知識非常欠缺。
(二)信任法律同時又存在一定的拒法現象。法律情感是人們對法律本質和法律現象所持態度的心理體驗,是人們依據現實的法律制度能否符合自身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而產生喜好的心理態度。法律情感的構建主要在于法律的公正性能否得到實現,進而使大學生接受法律并認同法律。對于法律的公正性無法得到實現的原因,大部分學生認為是司法機關缺乏獨立性、司法人員的腐敗和自身原因(分別占46%、18%和21%),認為是法律不公正的則有15%。80%以上的學生認為法律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一定的意義,但同時又有60%的學生認為基本不會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你覺得通過法律途徑您的權利有多大可能得到維護”的問題上,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法律對維護公民權益上沒有多大用處,14%的學生認為許多問題根本不能用法律解決,只有30%的學生認為法律能解決爭議。
對于法律的認同和接受會使學生加深對法律的情感,并從守法的被動性和被迫性轉化為自覺和主動。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在理性上對法律有一定的信任度,認為法律總體是公平的,但又認為法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得不到正確實施,在涉及法律問題時回避、放棄用法律武器解決問題。
(三)認同法律公平正義的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懷疑法律權威性。法律評價是人們在法律認知和法律情感的作用下,調節自身行為的一種心理態勢和行為傾向,是法律認知的一種外化,常常與人們的法律行為糅雜在一起,從而出現觀念與行為并行同一的現象。調查發現,90%以上的學生認為法律基本上是公平的。在“你認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的問題回答時,95.5%的學生認為法律是保護公民的權利,72.7%的學生認為為懲罰犯罪。在涉及法律與權力問題上,66%的學生認為法律更有用。對于當前社會的一些丑惡現象,認為一定能通過加強法制或完善法制來改善的占24%,認為基本可以的學生占60%,認為可能會的學生占16%。在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只有48%的學生首先會想到運用法律武器來解決,而40%的學生選擇通過關系解決。endprint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原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多樣性和多變性,與大學生法律知識來源、參與法律實踐和整體社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一)高校法治教育缺位。調查發現,大學生法律知識有42.57%來源于網絡,有24.75%來源于報紙、書和期刊,來源于學校教育的只有22.77%。然而,又有95%以上的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法律公共課,而認為作用不大的占36.63%。可見,即便在當前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仍與大學法治教育密不可分,我國大學法治教育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導致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供給缺乏。
我國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來完成的。長期以來,法治教育附屬于德育,沒有獨立的地位,極大地削弱了法治教育的作用。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除了部分與專業相關的法律外,主要是通過法律基礎課程來完成。2006年以后,將原本分別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課與“法律基礎”課合并為一門必修課,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其中原“法律基礎”課程涵蓋的教學內容僅占教材的三分之一。法律與道德密不可分,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共同組成了社會價值的主要內容。但法律與道德畢竟是不同的,道德重在“自律”,而法律主要表現為“他律”,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兩者的思維方式和評價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將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放在一門課程進行教學,會使學生將法律課程當作政治課來對待。這種課程模式,難以培養大學生獨立的法律思維,更無法承擔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任務。
同時,大多數高校都將法律基礎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部分,基本是由學校社科部或思政教研室負責具體安排和實施。教師本身對法律的研究和理解不夠深入,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等方面還有許多局限性。因此,大學法治教育師資缺乏專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現行法律的體系過于龐大,法律知識量極大,12個左右的課時難以完成這些內容的教授。講授大量的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顯然不是設置該門課程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2013年和2015年的教材改革之后,減少了各部門法條的規定,重點是憲法相關的內容,以及如何培育法律思維,樹立法律意識,但對學生而言,這樣的課程內容過于抽象,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法律意識必須通過法律規范知識作為載體才能得以培育,但在高校法治教育中,大量法律基本知識被刪除,法律意識的培育失去了賴以立足的規范平臺。因此,如何通過大學通識教育達到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當前的難題,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缺乏法律實踐性教育。法律課程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幾乎沒有安排法律實踐課程。雖然很多高校會通過開展法制宣傳、組建模擬法庭、開設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進行法律宣傳,使學生了解部分法律知識,但是往往流于表面,學生的收獲甚少。在調查中發現,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法學院每年都在“3·15”會同工商局、邊防派出所等部門聯合進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活動,每年6月舉辦一次模擬法庭,“12·4”舉辦法制宣傳活動,但這些活動基本上都是法學院學生參與,非法學專業學生參與度很低。從調查的數據也可以看出,會積極參加和從不參加學校開展的法律知識講座和普法宣傳活動比例接近,都是20%左右,55.45%學生是偶爾會。
(三)社會非法治實踐的現實產生負面影響。當前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傳統和現代觀念往往交織著共同對社會生活發生作用。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重人情、權大于法、重實體輕程序、厭訟等觀念仍然在社會中占有一定的市場,大學生不可能獨立于整個社會群體,也就難以避免受到傳統法律文化的消極影響。
網絡社會信息傳播的快速和廣泛,使校園與社會互動趨勢越來越明顯,當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也無可避免地影響到校園。社會法律意識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對法律現象的意識,是一個社會中的個人法律意識、各種群體法律意識相互融合的產物。無可否認,我國社會法律意識整體不強,對法律存在一些偏見和誤解的情況。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是社會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受到社會法律意識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司法實踐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非法現象時有出現,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路徑
只有在法律情感、法律認知的基礎上樹立法律理念,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理念和現實相結合,才能培育法律意識,為法治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
(一)大學法治教育觀念從法律知識傳授轉向法律信仰的培養。“人們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在于,集體成員在信念上接受了這些法律,并且能夠在行為上體現這些法律所表達的價值觀。”即法律只有得到信仰,法律才能真正得到實施。法律信仰“一方面是指主體以堅定的法律信念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規則作為其行為準則;另一方面是主體在嚴格的法律規則支配下活動”,它使大學生自覺學法、守法和護法,并維護法律權威。法學知識的專業性,法律內容繁多,法律應用需要經過專業的訓練等特點,都表明了知法并不是法律知識和法律條文的了解。因此,除了傳授一些社會生活中最常用的基本法律知識外,應當重視學生理解法律的規范性,引導其法律觀念的確立和重視法律的權威。如引導學生理解權利與權力的理念時,引導學生理解在私權利領域中,法無禁止即授權,而對公權力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
對此,有必要使法治教育獨立于思想品德課程,培育學生的法治思維。在社會生活中,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法治思維主要是通過合法性進行判斷,圍繞著權利和義務進行思考。將法治教育獨立于思想品德課程,有利于學生將社會問題納入法律調整范圍,克服其政治性和倫理性思維方式,從而按照法律規則、原則和精神進行思考和處理問題。
在法律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進行分模塊教學。當前高校中并不缺乏具有法學背景的師資力量,完全可以將思想道德修養部分內容由思政老師教學,而將課程中涉及法律的內容由具有法律專業背景的老師進行講授。這種方法不僅使法律部分內容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也避免了法學部分教學只是念一些條文,無法解答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等現象的發生。并且能在教學中舉出更加鮮活的案例,對法律問題能根據法律原理和精神進行專業的法理剖析,從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目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在該課程中采取了分模塊教學的嘗試,上半學期由思政部的老師上課程前五章的內容,下半學期由法學院老師上法律部分的內容。endprint
(二)參與法律實踐活動以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讓大學生直接參與到法學教育活動中,使大學生內心真實感受到法律的作為,對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尤為重要。實踐性教學包含課堂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在課堂實踐教學中,可以結合實際案例和熱點法律問題,進行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和模擬法庭教學。討論式教學使學生不僅僅是聽,還通過思考討論尋找答案,從而從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內心需求。而典型案例則使學生思考社會現實,理解法律的應然和實然的問題。模擬法庭教學可以較為完整地展現出法律程序,理解法律的程序正義。
課堂外的法律實踐活動,可以利用高校自有資源,如參與到本校法學專業或相關部門開展的法律宣傳活動中,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等方式來體驗法律的作用,并將其內化為日常生活的評價標準。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創新活動,而無論是創業還是創新都離不開法律支持和法律服務。學校和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創業創新方面的法律教育。該教育能直接使學生看到成效,感受法律的魅力和作用,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加強法治建設并引導學生辯證分析非法治行為。法治建設是逐步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法治建設也總是在路上,沒有終點。任何時候,社會都可能會存在違背法治原則的現象,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法治建設的進步,甚至對法治建設喪失信心。網絡信息的發達,大學生獨立性、個性化和容易沖動的特性,容易受到社會非法治現象的影響。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從正面來評價相關案例,用法治思維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非法治現象,以及一些熱點的公共事件。
在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現實中的非法治現象的同時,也要優化社會法治環境,加強全社會的法治建設。社會環境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有著強化或消弭的作用,高校的法治環境所起的作用更為直接,高校內部的法治建設尤其重要。高校在對學生管理過程中存在不依法辦事、不重視學生權益的保障,以及學生權益受到侵犯時的救濟方式少等問題,這些都不利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因此,有必要完善高校法治,促進學校本身依法辦事,重視學生合法權益,從而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達到最直觀的效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對此,首先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我國高校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法治教育應當擔負起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重任,從而使大學生信仰法律,不僅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遵守者,更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者和捍衛者。
【參考文獻】
[1]朱景文.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李龍,等.法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3]李金忠.法律情感、法律認知、法律理念——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三部曲[J].中國成人教育,2012(22)
[4]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M].吳玉章,周漢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5]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陳雪琴(1972— ),女,福建建甌人,碩士,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理論,憲法。
(責編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