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榮
甲狀腺結節是指因各種原因導致甲狀腺內出現一個或多個組織結構異常的團塊,通俗講,就是甲狀腺上長了一個“疙瘩”。很多甲狀腺疾病可以并發甲狀腺結節,如單純性甲狀腺腫(包括彌漫性甲狀腺腫和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甲狀腺炎癥、甲狀腺發育異常和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結節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臨床上有良惡之分,良性結節占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可能會壓迫鄰近的氣管、食管以及神經等,造成呼吸困難、吞咽困難。
甲狀腺結節體檢檢出率三到六成
現在對甲狀腺的檢測多采用高頻超聲,可以發現5毫米以下的結節,比以往B超檢查的圖像要清晰得多;再加上人們對健康體檢越來越重視,因此被發現的病例也就更多。最近幾年,甲狀腺結節的體檢檢出率高達30%~60%。特別是20~40歲的年輕人,是甲狀腺結節的一個高發群體。其中女性患者較多。
由于擔心甲狀腺結節會演變成甲狀腺癌,很多患者不得不選擇手術治療,甲狀腺結節手術量日益攀升。切除甲狀腺勢必會造成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雖然目前人工合成的甲狀腺激素可以代替絕大部分甲狀腺功能,但患者仍有諸多不適。
發現結節需先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
要確診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結節還是甲狀腺癌,目前主要依賴甲狀腺B超,必要時進行細針穿刺檢查與分子診斷。另外,由于少部分甲狀腺結節患者可以同時合并甲亢或甲減,需要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查。降鈣素是甲狀腺髓樣癌標志物,也應同時檢測。
B超是判斷甲狀腺良性結節與甲狀腺癌最敏感的影像學手段,準確率優于CT或磁共振。因此,所有甲狀腺結節患者都應進行B超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結節大小、數量、位置、邊界、血流、有無鈣化,以及周圍淋巴結情況等。甲狀腺癌的B超特征包括低回聲、垂直位生長、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晰、微鈣化與病理性淋巴結腫大等。結節大小在判斷良惡性時的意義不是很大。
可疑惡性結節需要在B超引導下,經細針穿刺活檢(FNAB),以證實為良性或惡性。不必擔心穿刺后會引起惡性細胞播散。
臨床資料表明,甲狀腺結節患者經細針穿刺活檢后的細胞病理證實,60%~70%為良性結節,5%為惡性,另有10%~30%為不確定或可疑惡性。值得重視的是,對不確定或可疑惡性患者的術后病理發現,僅20%~25%為甲狀腺癌,而另75%~80%的患者則接受了不必要的甲狀腺手術。因此,要處理好這些經細針穿刺活檢后無法確診的病例,專家認為應該引入突變基因檢測。
辨別良性與惡性結節突變基因檢測更精準
上海瑞金醫院科研團隊經過三年多的研究發現,高達24.3%的良性結節具有ZNF148、SPOP和EZH2等基因突變,而甲狀腺癌卻完全沒有這樣的突變;相反,80%的甲狀腺癌存在BRAF基因突變,而良性結節沒有BRAF突變。因此,當良性結節與甲狀腺癌鑒別困難的時候,應當引入突變基因檢測。如果查出存在ZNF148、SPOP和EZH2這三種突變基因之一,那么結節是良性的概率非常大,無須過度治療,適度觀察是最佳選擇。
突變基因檢測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尤其是手術。也就是說,良性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的診斷應該從目前的形態學診斷進入分子診斷階段。
良性結節不會演變成甲狀腺癌
多年來,科學界一直懷疑甲狀腺良性結節并不是最常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的前身,但是缺乏強有力的證據。上海瑞金醫院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證實甲狀腺良性結節與甲狀腺癌在遺傳進化過程中是完全不同的。甲狀腺癌更傾向于從正常甲狀腺直接發展而來,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先變成良性結節,再進一步演變成甲狀腺癌。
這一發現意味著,如果在體檢或者檢查時發現了甲狀腺結節,不要盲目慌張。檢查出甲狀腺結節,未必會發展成為甲狀腺癌,相當多的甲狀腺結節患者不需要開刀,只要定期觀察病灶的發展就可以了。
但專家指出,直徑超過5毫米的甲狀腺結節、30歲以下年輕人、單發結節、生長速度增加、壓迫周圍氣管的,有必要進行手術治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