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珍
【摘 要】素質教育讓高中的教學目標不斷深入改革,政治科目伴隨新課改越來越受到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重視。高中政治學科內容涉及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文化各個方面,本文從高中政治思維能力的培養闡明幾點個人見解,以期對相關學習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政治;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教學
高中政治教學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科技日益發達和社會求才若渴的現狀的今天,專業技術知識和良好的思維能力毅然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中的各階段教學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當然,政治也包含其內。
一、分析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1.概念解釋法
概念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典型性和層次性。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構成復雜的知識體系,以此為基礎,學生在深化了解和掌握其基本原理后,最終達到獲得知識、發展智能、升華人格的目的。概念不清會造成思維混亂。比如,在高二年級“民族”概念和“共同體”的概念引入,首先,并不是每一個共同體都稱之為民族,其次,擁有共同的語言、習慣、著裝等共同特征的共同體我們才稱之為民族。
2.系統歸納法(線索式或圖解式)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基本屬于常識教學,其教材內容均展現政治學科的基礎常識性內容,但也不能將理論體系的教學擱置一旁,政治教學應該灌輸給學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體系和教育教學輪廓,馬列主義是政治學習的重點導向性內容,也是固定、統一的重點學習內容,其固定性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其靈活性則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
3.比較法
比較法是指在思維中確定比較對象之間的共同點或差異點,正確認識和客觀看待、評價事物,揭示事物本質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比較法是政治思維中最基本的培養方式。高中政治教材當中“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等俗語就將比較法道得淋漓盡致。
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1.塑造創新個性
想方設法對學生進行理想、創新人格力量、現實教育、和生存教育,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不但要理解學習理論知識,還要了解其理論背后精彩紛呈的人文知識和歷史典故,感知先哲們的智慧人格。如鄧小平理論的學習,先讓學生體會到其獨特的風格和精髓所在,然后從人格教育的角度讓學生感受濃烈的民族情感、愛國主義思想。
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學生主動觀察事物、反復思考問題、力求尋找答案的強大的內在動力,經常給學生創設有變化而又能激起新異感的學習環境可以有效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課堂中新概念的引入首先引導學生對其原理、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進一步誘導學生觀察、發現、分析、想像,探索概念的本質屬性。注意學生課堂表現和情緒變化,適當時候可以用多媒體形式融入教學過程,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
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和大膽假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例如,“內外因辯證關系”,教師講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語,說明給學生其是“絕對真理”,教學生思考,當即就有學生提出反駁,課堂氣氛異常,效果很明顯。鼓勵求異思維的存在,鼓勵學生不因循守舊,發揮自己獨到的創造性見解。
4.要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為達到創新的目的教學生“想入非非”,要隨機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在矛盾中敢想,敢做,促進他們積極思維、大膽猜想。例如,處于當前買方市場,如果你是空調生產商,你會怎么做?假如你是某市市長,你該如何做?你是西部大開發的直屬領導,你會有什么新的措施提出來嗎?
三、實踐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1.導學式實踐
中學政治課堂上我們以導學式常規課為載體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四有”新人,對學生實踐予以指導。導學式常規課的基本架構是學-議-練,通過自學法讓學生對教材的內容質疑問難;通過發現法讓學生聯系所學知識思考研究自己耳聞目睹的現象和事實,此基礎上,通過對實踐的有效指導,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觀念、實踐意識、實踐方法和實踐技巧。
2.主體式模擬實踐
主體式活動課的設定,是讓學生發揮其自主性、創造性、實踐性,強化和鞏固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一種課型,對實踐進行創制、重組或再現,設計出了“案例分析”“法紀論壇”等許多好課型,加強了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性。其突出表演式創設情景教學模式強調,以表演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子杰.新課標下高中政治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文教資料,2006(23).
[2]路軍.論遷移理論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
[3]周奕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文教資料,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