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宇
【摘 要】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規范教育,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根本問題。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出高智商的人才,同時還要注意道德素質的教育。只有培育出德才兼備的人才,使其在國家的建設當中發揮才能,服務社會,這才算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將德育工作當做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道德教育;思想健康;言傳身教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存留至今的大國,其文化源遠流長,必有其精髓所在。《孟子·公孫丑上》曾提到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誠服也。”我國自古就注重道德的培養,因此,將道德教育作為新時期的重點教學內容,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但現今的情況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家庭、學校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學問的研究上,以至于有很多人都感慨,現今的青少年都是“垮掉的一代”,雖然這樣的形容過于嚴重,但現實狀況也的確不容樂觀。調查統計的結果表明,當前中國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但在這令人咂舌的事實面前,我們不得不進行深刻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我們還有什么沒有做到?我們的教育還有哪里有所欠缺?歸根結底,是德育的落實不到位。如果道德素質教育能夠得到普及,使更多的學生有條件接受最基本的道德教育,也許就不會出現這么多的犯罪現象。畢竟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強,及時的將他們向積極的方向的引導,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綜合道德素養的高低,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二、排除學生在道德形成時期的干擾因素
道德教育的意義之重大自是不必多說,這關系到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思想觀念的轉變。在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這一時期,他們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與誘惑。在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青少年所處環境越來越復雜,這也為其道德素質的培育帶來了巨大困難。尤其是某些國外的腐朽文化與先進文化相互滲透,魚龍混雜,極易迷惑青少年的思想。同時,網絡的普及也對青少年的道德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一些激憤消極的言論,色情暴力性的視頻充斥著網絡,污染者網絡環境,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缺乏對真善美假丑惡判別能力,且有較強的好奇心,很容易受到這些污穢思想的腐蝕。因此,學校方面,教師應保質保量的上好素質教育課,激勵學生想積極的方向發展。家庭方面,家長時刻監督,杜絕網絡垃圾污染學生思想。
三、豐富德育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單方向的向學生灌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缺乏自我表現的機會。尤其是這種不加入考核的素質教育學科,教師無法及時的了解到學生的接收效果。常常是既浪費了時間又不能達到理想目標。因此及時的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勢在必行。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主題活動進行道德的培養,如:開展故事會、演講、征文、主題班會等。除此之外,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本性,將“填鴨”式教育改變為與學生的互動。筆者認為,教師還可以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這兩門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因為這兩門學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學生接觸到關于心理學的知識,也會感到新鮮有趣。德育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點是對于道德品質的教育,而好的道德素養需要建立在健康的心理狀態之上。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不僅拉近了師生距離,還可以根據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進行不同的道德教育,這樣可以避免一部分同學對德育產生排斥心理。
四、加強道德教育,傳播良好風氣
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是德育的終極目標。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責任重大,因為肩負的是祖國的未來。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學校方面,應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教育學生牢記八榮八恥,對于有良好道德行為或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及時的給予表彰獎勵,真正做到言傳身教。家長方面,家長應與學校達成教育共識,使學校與家里兩方面對學生進行監督教育。一旦發現學生有道德滑坡的現象,立即查明原因,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同時嚴于律己,做好榜樣工作。國家方面,雖然教育部大力號召加強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素質,但是德育的推廣程度仍然不夠廣泛,許多偏遠地區仍然無法開設相應課程,教師資源匱乏,國家可以對此進行重點關注,加派人手,使得德育更加全面,弘揚道德教育的風氣進而帶動整個社會道德的發展。
綜上所述,道德教育不容忽視,教育內容也要與時俱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加強道德主義建設,對整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更好地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都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趙明江.《我國的教育方針解讀》,2016年10期.
[2]呂國康.《教育方針與德育工作》,2000年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