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清明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探究能力是學生在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過程中,能積極參與、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觀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交流”、“表達”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體驗、感受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心理素質、操作技能和思維品質的綜合表現。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情境維系著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意義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情境教學的重要原則是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相結合的原則,因此,課堂教學應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焦點、時政熱點入手,從學生自身真實的感受說起,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從無意注意轉入有意注意。
我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教學中,首先播放了柴進的《蒼穹之頂》,從柴進的遭遇入手,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霧霾。這個教學情境,充分發揮了名人效應——央視著名主持人柴進,是大多數學生都熟知的;問題效應——污染問題,這是當前社會關注的問題;生活效應——污染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有話說、都想說、都能說;高考效應——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高考熱點。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容易找出話題,課堂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
二、設置疑問,互動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設疑、謎底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對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決它,學生一時猜不透、想不通,又走不開、放不下。中學生正處于好奇的年齡階段,喜歡刨根問底,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充分利用設置好的情境,教師設疑或讓學生設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柴靜之問,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假如你是柴靜,你該如何設置你的調查路徑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把調查進行下去?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積極轉變角色,各抒己見。有學生說,我要調查我國當前霧霾嚴重的現狀,結合環境專家的觀點,引導人們重視這一問題;有學生說,我要調查霧霾產生的原因,我認為國家、企業和消費者都要承擔責任;有學生說,我要調查霧霾解決的措施,從各國的經驗中尋找解決的方法;……在這一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霧霾前后政府、企業和社會發展觀的變化,引導學生樹立綠色生態價值觀。
三、教師引導,謀劃解決路徑,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境教學是以情境為載體,不僅要描述情境是什么、為什么,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怎么辦。教師要引導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路徑,這既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吃透知識,也能夠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一課中,在學生已有的探究成果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柴靜之問。有學生說,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它不僅需要企業采取切實措施,還需要、政府、公民、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夠解決;也有的說,環境問題從根本上是一個社會的生態價值觀和發展觀問題,全社會每個人包括企業、社會和消費者如果不能夠從根本上樹立綠色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共同總結了教材的觀點:價值觀不同,其導向也不同,解決我國當前的霧霾環境問題,還需要社會從根本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四、反思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相似性原則是情境教學的原則之一。情境教學不僅要提供一個相似性的生活情境,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在相似情境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在情境教學的知識目標達成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探究能力。
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一課中,我及時引導學生反思我們探究的過程,要求同學們從這次探究中,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設置情境——設疑啟思——學生互動——教師引導。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感悟生活——發現問題——調查問題——提出策略——驗證策略的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