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麗

【摘要】 目的:探討對住院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2015年1-12月(護理風險干預前)及2016年1-12月(護理風險干預后)兩個時段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護理風險干預前給予常規護理模式,按照規范操作及經驗實施臨床護理常規,護理風險干預后,建立護理風險管理制度,組織風險控制護理小組,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增強法律意識,加強病房安全管理,合理的人員配置。比較兩個時段的護理效果。結果:實施護理風險干預后護理質量評分(89.23±7.23)分,護理工作滿意評分(96.23±2.22)分,高于護理風險干預前的(80.23±9.35)、(89.23±8.33)分;護理不良事件0.16%、護理糾紛0.51%,低于護理風險干預前的0.59%、1.0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較高,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提高護理質量及滿意評分,降低護理不良事件及護理糾紛風險事發生率。
【關鍵詞】 護理風險; 管理; 住院患者; 臨床價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3-0106-02
護理風險指的是患者在接受護理時可能會發生的對安全造成威脅的事件,臨床護理風險可被分為直接風險和間接風險[1],在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護士與患者接觸的時間是最多的,大量的臨床風險事件都發生在護理的過程中,通過良好運用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地解決在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護理工作來說其存在是十分具有必要性[2]。本研究對住院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2015年1-12月(護理風險干預前)及2016年1-12月(護理風險干預后)兩個時段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咽喉科、皮膚科等臨床各病房。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11 958例,男6242例,女5716例,年齡1~93歲;臨床護理工作人員216名,
年齡21~59歲,平均(37.56±12.22)歲,護士104名,護師
50名,主管護師59名,副主任護師3名。另有實習護生53名。2016年1-12月住院患者12 229例;男6342例,女5887例,年齡1~94歲;臨床護理工作人員228名,年齡19~59歲,平均(38.06±13.01)歲,護士89名,護師75名,主管護師59名,副主任護師5名。另有實習護生68名。兩時間段住院患者、護理人員構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護理風險干預前給予常規護理模式,按照規范操作及經驗實施臨床護理常規。護理風險干預后實施下列方法。
1.2.1 建立護理風險管理制度 遵循各項護理章程及操作規范,如查對、交班及分級護理制度等,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及查對制度,將三查七對落實到護理治療的每個環節;藥物須嚴格二人核對,規范高危藥品的存放,規范執行醫囑,特殊藥物使用高危警示標志牌;加強急救物品管理,制定并掛放急救儀器操作程序卡,保持急救物品完好的備用狀態,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客觀、及時、準確地做好護理記錄;護士長落實每天的查房制度,重點患者做到心中有數。
1.2.2 組織風險控制護理小組 把科室作為具體單位成立風險控制護理工作小組,組內包括護士長、護理小組組員等,小組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把護理內容劃分為消毒監測、病房管理、文件護理及基礎護理等,定期開展組內會議,對存在的潛在護理風險加以分析,提出有效的預防和處理措施。
1.2.3 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 建立合理的護士專科護理和日常護理管理崗位培訓制度,提高護理人員總體專業水平及綜合素質能力,護理風險教育培訓護理人員通過系統性的理論知識培訓和技能培訓,熟練各種急救或新引進的設備使用,掌握急危重癥患者搶救技術等。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多鼓勵護理人員參加相關技能與理論競賽,對不同年資的護理人員分層培訓及送骨干護理人員外出進修等。
1.2.4 增強法律意識 護理人員應保持強烈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醫院可定期組織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向護理人員進行普法教育,增強其法律意識。護理人員應積極學習法律法規,并學會用法律來規范和保護自己;應積極對書寫能力展開培訓,并綜合考慮科室特點,完善護理交待書寫標準,護理記錄時應避免出現無效記錄,必要時還應進行跟蹤記錄,確保記錄的客觀、真實性。
1.2.5 加強病房安全管理 對于病情危重患者盡量調至接近護士站的病室或急救室內,以便于護士觀察;對于神志不清、小兒、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患者應始終拉緊床欄以防墜床,并將水壺、銳器等危險物品遠離患者,以防燙傷或意外傷害;將常用物品放在行動不便者易取放的位置;在潮濕等處放置防滑標識,并保持衛生間、開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以防摔倒[7]。
1.2.6 合理的人員配置 資源配置直接關系到護理質量及工作效率及護理安全,醫護比例倒置問題需得到解決,醫院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機動的調配人員,保證護理安全合理。
1.3 觀察指標
護理質量(護理部對護理人員操作規范程度和熟練程度,護理記錄書寫規范程度等實施考核,評分采用百分制,分值的高低與護理質量成正比);護理不良事件(包括錯誤用藥、深靜脈血栓形成、高危藥物外滲、壓瘡、鼻飼誤吸、皮膚損傷、非計劃拔管、轉運意外、設備故障、輸血反應、跌倒、墜床等);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護理工作滿意度(通過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評價,實施百分制)。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endprint
2 結果
實施護理風險干預后護理質量評分(89.23±7.23)分,護理工作滿意評分(96.23±2.22)分,高于護理風險干預前的(80.23±9.35)、(89.23±8.33)分;護理不良事件0.16%、護理糾紛0.51%,低于護理風險干預前的0.59%、1.0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造成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因素較多,包括護理人員操作、護理人員配置、醫療設備、并發癥控制不當原因,下面詳細分析護理風險事件因素:(1)護理人員方面,護理人員沒有掌握扎實的基本功,理論知識匱乏,操作經驗不足,缺乏處理問題能力,無法處理應急搶救或者特殊事件等,影響搶救工作的進行[3];護理人員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極易忽視臨床護理工作中潛在的各種隱患和風險因素,患者出現意外時,難以理性處理;過量工作負荷使護理人員不能熱情工作,對患者缺乏耐心,服務態度差[4]。(2)護理管理不完善,缺乏科室管理標準,存在安全隱患;對潛在的風險缺乏預見性,未制定嚴格的護理人員定期專業技能考核制度;病房環境管理不當[5]。(3)患者方面,患者病史較長、病情反復發作、治療依從性及配合度較差、不良心境等[6],容易將不滿和怨氣發泄在醫護人員身上,激發護患糾紛。
風險管理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運用主要是針對患者、藥物、醫療設備、環境、護理流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加以管理[7],通過對各個影響環節中存在的風險加以評估和識別,并提出有效的預防及控制措施,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不管是對于醫院還是對于患者來說都是十分具有必要性[8]。從醫院方面來說,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即能夠有效提前規避風險,又能更好地為患者進行服務,這不僅是護理管理的原則所在,也是護理工作中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的體現,且在加強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醫療體制上的漏洞和缺陷,從而對其進行完善和規范,也是加強護理服務質量的推動力[9],從患者方面來說,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不僅能夠讓患者得到更妥善的保護和護理,也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護患糾紛,保障患者生活質量[10]。結果顯示實施護理風險干預后護理質量評分(89.23±7.23)分、護理工作滿意評分(96.23±2.22)分,高于護理風險干預前的(80.23±9.35)、(89.23±8.33)分;護理不良事件0.16%、護理糾紛0.51%,低于護理風險干預前的0.59%、1.07%(P<0.05)。
綜上所述,住院患者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護理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在護理實踐中,相關護理人員必須高度保持警惕意識,做好患者住院期間全程護理質控工作,根據存在的實際問題制定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從而有效防止或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徐鑫利,風險管理流程聯合三級護理管理預防高齡患者跌倒/墜床事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67-269.
[2]宴奕虹.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4(12):99-100.
[3]張娟.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實現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3,32(31):262-263.
[4]李曉惠.臨床護理風險事件分析與對策[J].中國護理雜志,2015,34(5):21-22.
[5]鐘曉紅,張雪英.風險管理在護理院護理質量管理中的實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4):1862-1863.
[6]翁瑜玲,張曉紅,饒釩.風險管理在NICU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9):108-109.
[7]趙麗麗,顧偉鵬,陳夢婷.護理風險防范與管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4):104-105.
[8]劉美玲,吳秋霞,袁秋影.護理風險防范管理的技巧[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15):487-488.
[9]王燕,香燕,王海云.護理風險的識別與防范[J].醫學裝備,2010,23(5):84-86.
[10]李海麗.護理風險因素及風險防范[J].吉林醫學,2012,33(21):4692-4693.
(收稿日期:2017-04-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