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祥 吳淑娟
摘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對自身的成長和社會進步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逐漸弱化。高校是學生思想教育的主陣地,輔導員是大學生在德育方面的管理者、教育者和服務者,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因此,提升輔導員自身修養、理論水平、實踐能力進而探討出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輔導員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092-02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指大學生個人或群體對社會發展主動承擔責任、履行義務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對此《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進一步強調要“構建各個環節的教育網絡,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并把它納入教育工作的戰略主題。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管理者、教育者和服務者,他們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待學生事無巨細,對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具有其他群體不可比擬的影響力。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意義
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大學是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明確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主動承擔社會義務,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自律自強,完善人格,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長。明確自己作為大學生應該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激發創新能力,拓寬社會視野,努力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切入點。教師尤其是輔導員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以社會國家需要為己任,服務國家和人民,從而提高高校德育實效。
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大學生作為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會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大學生會在將來的各項工作中忠于職守、兢兢業業,保障社會主義事業穩步進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的原因分析
透過現象看本質,針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的現象,窮其原因,涉及諸多因素。如大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自身因素及學校教育管理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不足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溺愛中無憂長大,家長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孩子,在智力培育方面投入,卻忽視了精神以及思想方面的關注,沒有注重從小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缺乏對責任和義務的認識。一些父母也存在價值觀上的扭曲,將不正確的觀念、言行表現在子女面前,沒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
社會生活中的負面影響。例如“小悅悅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這些負面現象會對崇尚尊老愛幼、樂于助人、互幫互助、對他人和社會有責任心的社會風尚產生不良影響,學生的信念和價值觀會因此而扭曲。學生對他人感到冷漠,不能正確理解社會責任感的內涵和意義,更別說主動承擔責任和使命了。
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當前致力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與完善。市場經濟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遵循價值規律。市場經濟中的消極因素反映在價值觀領域就產生了個人本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觀念,致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和錯位。
(三)高校教育機制不完善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陣地,但是德育課程卻流于形式,“兩課”過于注重教師講授而甚少采用學生分組討論、舉辦辯論賽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德育課程也未能與專業課有效結合,來讓學生理解所學專業所需的責任意識。
教師未能做好榜樣作用。部分教師自身對育人的責任感淡漠,只重個人工作業績,重科研而輕教學,對學生缺少關懷,師生之間缺少交流,甚至師生關系破裂。
(四)大學生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
新一代在校大學生以95后為主,心理尚未走向成熟,而當今大學已經走出象牙塔模式,面對紛繁校園大學生易受環境及同伴群體的影響,認識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缺少明辨是非判斷真偽的能力,作出錯誤的選擇,導致對社會責任的誤解。
三、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及其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作用
單一因素很難實現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目標,需要有機結合教師與學生工作者、理論課與實際活動、課堂與課下等多方面。而輔導員的工作性質與角色定位決定了輔導員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力量。
(一)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他們既對大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又進行思想教育。
高校輔導員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路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想、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政治思想覺悟的德育引導者。
高校輔導員是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確立生活理想,關心學生學習與生活,指導學生為人處世,處理人際關系的生活指導者。
高校輔導員是與學生相處融洽能夠走進學生內心,進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和溝通,根據個體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全方位了解大學生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并處理學生的心理感情問題,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健康輔導者。
(二)輔導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作用endprint
榜樣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輔導員的自身素養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責任意識責任行為會對學生起到教育和感化作用。因此,輔導員應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對待工作盡職盡責,在實際生活中承擔自己作為個人和社會人等不同角色所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為學生樹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榜樣力量。
評判作用。只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才能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輔導員應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判,例如表揚大學生愛護公共設施,公交車上主動讓座等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適當的獎懲有利于學生規范行為。
指導實踐作用。輔導員是大學生各類活動的管理者、組織者、參與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頂崗實習、參加志愿者等活動中感知自身社會責任,進而強化社會責任感。
四、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路徑
(一)輔導員加強自身修養來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認知、意志與行為缺一不可才能有效提高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輔導員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具有良好的自身修養、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輔導員要熱愛自己的工作,研究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及其心理特征、性格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度。 同時,高校為輔導員素質提升提供良好的條件,如專項進修、學歷提升、專題研討、形成輔導員崗位橫向流動引進全國優秀輔導員等,使輔導員能夠始終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最前沿,從而有效開展學生工作,有效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
(二)輔導員為學生做好職業規劃來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輔導員指導學生了解就業信息。首先幫助學生進行性格分析與職業的適配性,了解所學專業能面向哪些崗位。其次,組織豐富的素質拓展活動鍛煉實踐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在集體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維護秩序禮讓他人的責任意識。再次,輔導員帶領學生參與志愿者、頂崗實習等活動為將來融入崗位做好準備。輔導員在為學生做就業指導時要注意培養大學生將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相結合,在集體利益達成下實現個人價值,在兩者發生沖突時以集體利益為重的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在考慮工作類型、地點、薪資時以國家的需要為前提的社會責任感。
(三)輔導員營造責任氛圍來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輔導員通過組織觀看有關履行使命承擔責任的視頻、舉辦班級辯論賽、讀書交流會等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責任意識氛圍,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得以升華。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提升需要學生工作者與專業課教師、學校管理者各方共同培養。除此之外還需社會各界來支持,學生本人也應明確作為新時期大學生應主動承擔責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參考文獻:
[1]蔣國勇,應小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原則及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4(3).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
[3]王歡,王驥淺析輔導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14(6).
[4]齊勇.談高校輔導員人格魅力的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08(8):60-61.
[5]譚成才.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6).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